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初二第四册第四单元共四篇说明文,其中《蜘蛛》、《石油的用途》、《机器人》等三篇都是说明一个比较具体的事物的;而《统筹方法》则是说明一种科学方法,这类说明文在初中语文课本上还是第一次出现。在一篇短文中要把一种科学方法的主要内容说清楚,并让读者粗懂这门学科,则必须在选例、说明和语言运用上有独到之处。《统筹方法》一文,不仅在这几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典范,而且还能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鉴于此,本文的教学目的可确定为: (一)让学生学习和初步掌握运用简单的生活事例和浅显明白、通顺易懂的语言来说明一种科学方法。 (二)让学生了解一点统筹方法的知识,能运用到日常活动中去。 (三)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二、问题讨论 (一)这篇文章几次写泡茶?每次泡茶有何不同?每次写它各有什么作用? 提示:这篇文章共三次写到泡茶。第一次写了三个人不同的泡茶方法。甲因为对泡茶的“工序”安排得好,节省了时间,所以他的泡茶方法是合理的,是符合统筹方法的原理的。乙、丙都因为泡茶的“工序”安排得不好,浪费了时间,所以他们的泡茶方法是不合理的,即不符合统筹方法的原理的。作者第一次写泡茶的目的,就在于让人们从这个常见的的生活事例中初步了解到统筹方法的基本原理。第二次写了泡茶的几个“工序”间的相互关系:洗水壶是烧开水的前提;开水、茶叶、洗茶壶茶怀是泡茶的前提。而且又因为烧开水的时间最长(15分钟),连同洗水壶总共需16分钟;其余  相似文献   

2.
课文:《统筹方法》一、学习要点: 要细心体会这篇课文,运用下定义,设例子,列图表来说明事物的方法。二、训练及自测: (一)比较: 1、下面是《辞海》中对“统筹方法”所下的定义,请找出课文对统筹方法所下的定义,并比较它们的异同,体会课文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辞海》:统筹方法,是企业管理和基本建设中安排工序的一种科学方法。根据生产要求、劳动力设备和物资的情况以及工艺流程,排出统筹图,帮助我们发现施工安排中的主要矛盾线,及时调度以加快工作的进展和保证质量。 2、课文说明要完成泡茶这项工作必须做的几道工序,列举了甲、乙、丙三种方法。请比较在介绍三种方法时,措词上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相似文献   

3.
课文运用下定义的方法,说明什么是“统筹方法”,然后以泡茶为例,具体说明它的应用。据此,教学重点应确定为:1 人们极为熟悉的泡茶例子,为什么要反复运用三次呢?每一次运用的目的与作用是不同的。第一次通过三种泡茶办法的比较,说明统筹方法的应用,“主要是把工序的时间安排好”。所谓“工序”,就是指工作的顺序,哪一项工作先做,哪一项工作后做。安排好工序的目的,是为了省时间,避免“窝了工”。第二次运用泡茶的例子,通过简单的图表,突出烧开水这一环节,是为了说明要缩短工时,提高工作效率,应当抓住主要环节。泡  相似文献   

4.
说明文阅读是初中语文第三册的重点。说明方法作为作者对事物或道理具体入微地说明的手段,学会辨析各种说明方法,有助于我们了解作者写作的根本目的。如何辨析说明方法呢?可以通过有目的的阅读,明确一段文章或一篇文章的说明对象,分析作者是怎样将说明的对象向读者作介绍的,在平时的阅读中深入思考,反复训练,才能辨析清楚。  相似文献   

5.
×××同学问:《统筹方法》设置“烧水泡茶”这个事例进行说明,好在哪里? 首先,通俗设例,化深奥为浅显。统筹方法是企业管理和基本建设中安排工作进程的一种数学方法,是一种抽象深奥的科学道理。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写作《统筹方法》是为了普及统筹方法这一科学知识,考虑到便于一般的读者理解。所以课文中设置了“烧水泡茶”这个日常生活中人们十分熟悉的事例。设例通俗且典型贴切,很自然地把人们领进统筹学的科学殿堂。  相似文献   

6.
过渡段是文章段落的桥梁和纽带。它能使文章结构完整,逻辑严密。过渡段有多种形式,试举几例:一、连贯式“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别了,我爱的中国》)这是作者在离别祖国时的感受,是眷恋,是期望,是奋进;它一咏三叹,贯串于文章的过渡段,成了全文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篇以叙事为主的优秀散文.作者意味深长地回顾了不同历史时期和小米有关的人和事,故命题为《小米的回忆》.在叙述过程中,充满了对小米的亲切感情,因此热爱小米的思想感情就成为贯串全文的线索.随着内容的不断展开,作者为什么热爱和赞美小米的深刻含义也就逐步展现在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8.
二、说明文中说明事物的诸方法一篇说明文在确定说明对象之后,要把事物的样式、成因、功用等说清楚,使读者一听就懂,获得一定的科学概念,这就要求作者恰切地选择说明事物的方法,使用准确、简炼的语言,有步骤、有条理地进行说明。这里介绍几种常用的说明方法。 (一)比较说明有比较才有鉴别。用比较方法,可以把各种事物特点说得更清楚、突出。比较和对比说的都是两个以上的事物,但其中一  相似文献   

9.
说明事物的方法有很多,上一单元我们学习运用了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此外,人们还常常采用举例子、列数字、作图表、下定义等说明方法,把事物说得明白、具体,使读者易于理解。那么这四种说明方法该怎样使用才恰当呢?1.使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如果有些事物比较复杂、事理比较抽象,读者不很了解,这时通常使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使事物具体、事理充实,使读者原来存在的疑问消除。如《向沙漠进军》一文中  相似文献   

10.
介绍《故宫博物院70年》九年制义务教材初中语文第三册选入的《故宫博物院》,是一篇介绍建筑结构的说明文。作者选取合理的顺序,恰当的方法,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地介绍了故宫建筑群的特点。然而对这座驰名中外的建筑群70年来的兴衰变化,知之者甚少。这里,为使读者...  相似文献   

11.
《冰与火之歌》一书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众多,读者在读此作品的时候始终无法猜测人物命运下一步的变化。本文以书中人物姗莎为例说明作者在描写人物命运的时候,如何让读者始终无法把握人物命运走势,使读者始终兴趣盎然。  相似文献   

12.
《滕王阁序》的教学应从音韵美的角度出发了解骈文的文体特点,鉴赏优美的景物描写,理解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并以此作为教学的三大目标。这三大目标可由"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句作主线句贯串起来。理由有三:其一,此句对仗工整,音韵和  相似文献   

13.
读者和评论界一贯看好《热病》,因为其作者具有改写历史事件的气魄以及其作者的独特视角。这篇短篇小说有三个主题:种族主义、歧视主题以及环境主题,该小说说明美国的黑人自由平等道路等问题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4.
在写作中描写人物,有很多种方法,更多时候,作家习惯几种方法在一起使用,这样可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以下就以《红楼梦》中的人物描写为例,介绍几种常用的人物描写方法. 一、人物性格的概括描写与具体描写 作者先概括说明主人公的性格,使读者带着对人物直观的认知读故事.这和生活中的相亲一样,中间人先将一方的外貌特征、性情脾气等直接或间接地向另一方做个介绍,再让双方见面进一步认识.这种具体直白地描述人物性格的手法在写作中最常见.  相似文献   

15.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1、这是一篇介绍(?)籍的演变发展过程的说明文。作者对书籍漫长而复杂的演变发展,讲解的明了、生动。读后会使学生对司空见惯的书籍有新的认识。2、在这篇课文里,因说明对象的具体情况不同,作者分别运用了叙述、介绍、数字、举例、解释、分类、列举等多种说明方法。学习这篇课文,应该使学生在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上有所长进。  相似文献   

16.
西方现代批评史上关于文学作品的本质及意义的理论经历了三个阶段、三次转折。随着对文学本质及意义的不同解释,批评作品的方法也随之更易。每一阶段各有自己的理论重心;一种理论中心下,又有不同的方法派别,从十九世纪末叶以来的历史发展概略地看,西方批评理论经历了作者中心论、本文中心论和读者中心论三个阶段。作者中心论以作者寄寓  相似文献   

17.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一篇好的说明文,不仅要注意说明的科学性,能准确地向读者介绍有关知识,而且要注意说明的生动性,使读者饶有兴味地阅读。不少优秀的说明文,还能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对读者进行思想教育。说明文《死海不死》就具备以上这几个特点。例如,在介绍死海的特征和形成过程时,课文从揭示“死”与“不死”这一对看似矛盾的概念的涵义入手,除列举了数字、事例加以说明外,还穿插了大段的神话传说,这样,原本并无情节又不动人的科学知识,就可以使读者兴趣盎然,爱不释手。教学本文,就应让学生理解; (一)说明事物,除只抓住其特征外,还应选择吸引读者的“突破口”,抓住读者的阅读心理; (二)神话传说,不少都无案可稽,但在说明文中若能运用得当,却有助于科学的说明; (三)运用数字,是说明的常见方法,但运用中,应掌握严密的科学性。以上三点,既是本课文的特色,又是学生应当而且可以理解的说明方法。教学中,当视为重点。二、疑难字词句补说  相似文献   

18.
《兔》导读     
[总体阅读思考] 这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作者运用优美的文笔,形象生动的语言向人们介绍了“兔子”这种小动物,使读者不仅比较全面地对自己已十分熟悉而又十分陌生的兔子有了了解,且由于它的形象性又很大地激发了读者与实际生活联系以及从此开始留意仔细观察它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能取得这样的效果还在于作者善于取材。作者所着要描写说明的,不仅仅是有关兔子的形状、品性等,而是一些  相似文献   

19.
[案例背景]一些说明抽象事理的文章,往往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被选人第三册语文课本里的《统筹方法》,是华罗庚写的《统筹方法评话及补充》这篇论文中的一个片断,怎样把这样的课上得有趣,上得生动,使学生乐于学习,并能达到意犹未尽的境界。  相似文献   

20.
〔问疑解难〕 1、说明文有没有关于“要素”的提法? 所谓“要素”,就是构成事物的必要因素,说明文能够独立成为一种体裁,也有构成其存在的因素,只是目前暂时没有“说明的要素”这样提罢了,那么在写作和阅读说明文时要着重注意哪些方面呢?主要有三个方面;说明的特征,说明的顺序和说明的方法,这三方面将在下文分别说明。 2、怎样分析作者抓取的说明对象的特征? 一篇说明文能否达到说明的目的,关键在于有没有把事物的特征说明白。所谓“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分析作者如何抓取说明对象的特征,可以从分析说明的过程入手。事物的特征是受事物本质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