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口技》一文,紧扣"善"字行文布局,真可谓句句写"善",字字写"善"。一善,通过正面描写,强调摹拟声音难度之大,直觉刻画口技者之善1、难度大体现在声音种类多。有犬吠声、妇人惊觉欠伸声、夫呓语声、儿啼声、妇抚儿乳声……全文共摹拟了二十余种声音。足见声音种类之多。2、难度大体现在每种声音非单一的而是复合的,非单纯的是富有情境的。  相似文献   

2.
也许有些同学听过口技表演。一些口技表演者,能惟妙惟肖地模仿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比如鸟叫啦,流水啦,风声啦,以及碰撞声、跑步声,等等。这种对声音的模仿,如果表现在文字上,大概就形成了拟声词。所以拟声词又叫象声词,它是用特定的读音对事物发出的声音进行模拟的词语,是模拟自然界声响而造的词汇,比如我们常说的“呼呼的风声”“哗哗的流水声”“淅淅沥沥下着雨”,等等,都是。  相似文献   

3.
<正>【甲】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遥闻深巷中犬吠,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  相似文献   

4.
十种声音、千百齐作四人齐发声抚尺一下大儿醒两儿齐哭儿含乳啼夫纳声夫健妇大呼儿醒、啼妇渐拍渐止夫大呼妇欠伸夫吃语一人大呼.火起’(遥闻)犬吠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喷群响毕绝静—动—静—大动—大静《口技》板书@傅祝明~~  相似文献   

5.
古汉语教学中,发现了将语言排成从小到大、从轻到重、从低到高的逐层递进或反之的逐层递退的形式,这种修辞方法叫做“层递”。从其形式上可分为两类:(一)逐层递进。例如《口技》:“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  相似文献   

6.
朱红 《课外阅读》2010,(8):160-161
《口技》讲述的是三百年前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文中的表演者用口中各种不同的音响,为观众异常逼真地摹拟出一组有节奏、有连续性的生活画面,表现了我国民间艺术的高超技艺,也凸显了其独特的艺术特色。本文从结构、写作手法等方面来品味其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7.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把范文“首尾照应”的方法作归类整理,以寻求规律,加深理解。现从中学教材中(以初中为主)举出十二种常见方法,略作说明。 一、重现法 文章开头描述与主题关系密切的场景,结尾处让这一场景再现,从而突出主题,如《口技》开头写“善口技者”“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道出道具之简,结尾让这简单的表演场景重现:“撤屏视之,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从而映衬出口技表演的繁杂热闹和表演者技艺之高超。 二、递进法  相似文献   

8.
象声词就是摹拟声音的词,也称为拟声词。象声词在小语教材中随处可见。如:“他每天天不亮就喔喔喔地打鸣”(《美丽的公鸡》),“啪的一声,豆夹炸开”(《植物妈妈有办法》),“导火线嗤嗤地燃烧。”(《英雄爆破手》)等等。这些象声词都是对客观声音的实写,能使语言形象、生动,给人以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真实感。但有时候某些对象并无具体声音,或者根本不会发声,也仍用象声词来摹拟,同样能收到一定的表达效果。这就是象声词的一种特殊用法,我  相似文献   

9.
口技史话     
口技是民间的表演技艺。古代称做“相声”,乃取仿声之意,并非现代以逗捧为情事的曲艺相声。古代的口技实际上只是一种仿声艺术,以摸拟各种声音的酷肖、逼真为其特征。有关口技的资料,东鳞西爪,断章残片,至今无人整理,是为憾事。口技的运用,最早见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田文,就有一批善于“鸡鸡狗盗”的门客。田文的一段历险生活,还得救于这些善口技的门客。史传记载,秦昭襄王时,孟尝君的才能,亨誉六国,秦王拟招为丞相,纳为己用,并设法将田文弄到了秦国。后来,由于权臣樗里疾的妬  相似文献   

10.
拟声词是摹拟自然界声响而造的词汇,是世界上所有语言都具备的成分。拟声词虽然是摹仿自然的声音,但却有很大的主观性。自然界的声音无限,通过我们耳朵和大脑的诠释,主观音感的辨别,再由自己语言的音位系统模拟,这样的摹拟必会失真。因此,它和口技的声音摹仿有所不同。拟声词又称为象声词、摹声词、状声词。  相似文献   

11.
正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保护方针,来共同维护它的发展。沁水鼓儿词是晋城市的一个主要曲种,关于沁水鼓儿词的参考文献很少,只有在沁水县文化馆的《沁水鼓儿词志》和《山西曲艺集成》这两本书中有记载。沁水鼓儿词的表演很简单,几乎没有什么表演技巧,它的表演看起来单调,在口技艺术上都没有突出的表现,不像一些大曲形成一种表现模式,通常说唱者在表演时,时进前,时退回,时转圈。  相似文献   

12.
《口技》一文紧扣文眼“善”,形象逼真地描述口技艺人精心摹拟的复杂多变声响所构成的三个场景,令人拍案叫绝。表演者高超的技艺令人称绝——这描摹的艺术不仅指作者对口技表演绘声绘色的描绘,也指作者在描摹中所驾驭的衬托艺术。俗话说:红花还得绿叶扶,绿叶衬花花更红。《口技》的作者巧妙地运用人  相似文献   

13.
林嗣环的《口技》以寥寥三百余字,绘声绘色地记述了清代顺治年间京城里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口技艺人高超精湛的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艺人的智慧和才能。在盛赞口技表演者的同时,不能不为作者侧面烘托的表现技巧所称道。文章紧扣篇首语“京中有善口技者”中的“善”字,多侧面地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擅长的技能。先从口技艺人的表演空间看。文章开头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交代了口技艺人施展本领的场所是临时设置的“八尺屏障”之中,再除去“一桌、一椅”的位置,可利用的空间是极其有限的,而在这极有限的空间里,口…  相似文献   

14.
【课文品读】 “善”在哪里? “善”在一个“善”字开篇。“京中有善口技者”,点出一个“善”字。“善”既是全文的线索,一个“善”字贯通全篇,串起“口技者”精心模拟的三个场景;它又是概括本文题旨的关键字眼,口技者的表演,一言以蔽之:“善”。  相似文献   

15.
口技是一种传统技艺,这种技艺是艺人长期在实际生活中仔细观察、专心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口技的绝妙就在于能借一口摹拟出各种不同的声响,给听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之感。  相似文献   

16.
<正> 象声词是指用语音来摹拟事物或自然界声音的词。汉语的象声词丰富多采,历史悠久,早在我国古代作品中就有许多摹拟各种声音的词。例如《诗经·小雅·伐木》:“伐木丁丁”,《尚书·益稷》“启呱呱而泣”,李白《送友人》:“萧萧斑马鸣”,杜甫《春宿左省》:“啾啾栖鸟过”。陆游《自咏》:“高枕静听棋剥啄”等等。发展到今天,它已成为  相似文献   

17.
五、声音游戏一、教学目的:1.感知和区分各种各样的声音,在游戏中体验声音的产生;2.了解声音与人的关系,激发幼儿对发声现象的兴趣。二、教学准备:每个幼儿一件发声玩具,录音机一架,录有各种声音的录音带一盒。三、教学过程: (一)感知、区分各种声音: 教师:“左一片,右一片,隔着山头看不见。”猜一猜,这是什么?(幼儿猜出是耳朵) 耳朵有什么用呢? 幼儿:“耳朵能听见声音。”“没有耳朵,什么声音也听不见。”教师:听一听,这是些什么声音?(放录有各种声音的录音) 幼儿:“弹琴声。”“唱歌声。”“朗诵声。”“闹钟声。”“说话声。”“流水声。”“鸡叫声。”“自行车铃声。”“咳嗽声。”“说话声。”教师:除了这些声音,你还听到过什么声音? 幼儿:“汽车嘀嘀嘀的叫声。”“小鸟叽叽喳喳的叫  相似文献   

18.
引入“闭目”学《口技》江苏/吴传贵《口技》是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传统名篇。课文生动再现了表演者摹拟深夜中一户四口梦中醒来继又入睡和发生火警、救火的情景。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真切感受表演的几个场景,体会表演者高...  相似文献   

19.
阅读下列各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相似文献   

20.
初中语文课本第二册《口技》一篇中有这样一个文句: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对前一“乳”字,新编教材编者注云,“乳,作动词用,喂奶”。 薛儒章等编著的《中学语文课本文言文语言分析》在《口技》篇注释“说明”中亦云,“乳,喂奶,名词用如动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