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巍 《文学教育(上)》2011,(17):144-145
对于文学史人物悲剧命运的探讨,历来是文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其中在文学史上《围城》是探讨人物悲剧的典范。《围城》是一部知识分子小说,成功的塑造了悲剧人物方鸿渐的悲剧形象,揭示了《围城》中旧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本文从方鸿渐的形象刻画入手,探讨其命运悲剧产生的多种根源。明示了旧中国知识分子的社会重压和人的生存状态,并对其作品的意义进行了细致的考察。  相似文献   

2.
钱钟书先生是中国文学界的长城,他在《围城》中成功创造了方鸿渐这样一个落魄文人形象,可以说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缩影。他处境艰难,时运不济,即使是爱情这令人充满幻想的美好事物也让他连连“碰壁”。他总是踏不出自己的情感“围城”,最终注定了自己情感悲剧的发生。一段段情感经历让方鸿渐走出一座“围城”又陷入另一座“围城”,而情感悲剧的发生正是由于他不适应生存环境造成的。  相似文献   

3.
小说《围城》利用了西方“流浪汉体”模式作为其小说叙事结构。“流浪汉体”给《围城》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开放空间”,让其主人公可以自由地从一个环境“跨越”到另一环境。这样的小说空间布局是很容易被赋予诗意的、浪漫的、不断开拓的特征。但《围城》的主人公方鸿渐的精神世界却在这一“开放空间”中不断“萎缩”。概因方鸿渐不过活动在一个貌似不断敝开的“开放空间”中,而当时整个中国的“开放空间”不过是大一点的“封闭空间”而已。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认为:在《围城》这部小说中,所谓“开放空间”与“封闭空间”实际上是不断相互转换、界限越来越模糊的一对空间概念。  相似文献   

4.
《围城》主人公方鸿渐的一系列遭遇绝不是单纯地由他的个性和学识造成的。分析方鸿渐的悲剧要结合当时的历史、化背景-传统化的衰落和西学东渐。作通过塑造方鸿渐这一“老大过时的史前原人”的遗骸形象,再现了传统化的地位、命运和嬗变。“围城”应当是指被内忧外患困扰的转型过程中的中国社会,表现了传统化的困惑和茫然,以及西方化在中国的尴尬。  相似文献   

5.
《围城》主人公方鸿渐的一系列遭遇绝不是单纯地由他的个性和学识造成的。分析方鸿渐的悲剧要结合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传统文化的衰落和西学东渐。作者通过塑造方鸿渐这一“老大过时的史前原人”的遗骸形象,再现了传统文化的地位、命运和嬗变。“围城”应当是指被内忧外患困扰的转型过程中的中国社会,表现了传统文化的困惑和茫然,以及西方文化在中国的尴尬。  相似文献   

6.
钱钟书先生是中国文学界的长城,他在《围城》中成功创造了方鸿渐这样一个落魄文人形象,可以说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缩影.他处境艰难,时运不济,即使是爱情这令人充满幻想的美好事物也让他连连“碰壁“.他总是踏不出自己的情感“围城“,最终注定了自己情感悲剧的发生.一段段情感经历让方鸿渐走出一座“围城“又陷入另一座“围城“,而情感悲剧的发生正是由于他不适应生存环境造成的.  相似文献   

7.
奥涅金是俄国文学大师普希金笔下的不朽形象,他是作为“多余人”的鼻祖而出现在俄国和世界文坛上的.方鸿渐是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精雕细刻的主人公形象,“是一个有着广泛化表性的时代的产儿”和“充满矛盾的复杂的人物”。随着两位艺术大师的笔迹,我们可以寻找出奥涅金和方鸿渐在人生旅途中所共有的相似的生活轨迹。  相似文献   

8.
《围城》主人公方鸿渐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他的学业、工作、以及婚姻都充满了波折,从他的悲惨命运中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对知识分子阶层根深蒂固的摧残。围城是枷锁束缚着国人的前行,方鸿渐想逃离围城但始终在围城内游离。  相似文献   

9.
《围城》中围绕在方鸿渐周围的主要有四位女性。文章从分析方鸿渐与四位女性的言语交际入手,通过人物对话的差异比较方鸿渐与四位女性之间的不同的感情、关系。  相似文献   

10.
陈忠坤 《考试周刊》2007,(37):126-127
《围城》作为一部知识分子小说,塑造了一系列典型的人物,尤以方鸿渐为首,本文以叙事学的视角解读这一人物,力图透彻地分析人物的多重性格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1.
《围城》中的方鸿渐一直是研究者们钟情的对象,他是生命围城中的困兽,努力突围却以失败告终。然而,纵观《围城》,方鸿渐极高的语言才能倒是为他的灰色人生抹上了些许亮色,这些言语时而诙谐幽默,时而睿智精妙,时而柔情温婉,时而尖酸刻薄,极大地丰富了人物的性格内涵。  相似文献   

12.
八十年代以来,海内外关于《围城》主题的研究文章有十数将之多。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难有一个比较接近的看法。比如著名老作家李健吾就认为《围城》的主题是“男女间爱情之神的围困与挑脱”。~(1)郭志刚则认为《围城》淋漓尽致地揭露了造成“一群独特知识分子”命运的社会环境,“从而宣告了一个时代的即将结束”,“宣告了西方文化思想在中国的失败”。~(2)而胡范铸、王伟及台湾学者周锦都是从“精神欲求不满”,从“围城意识”入手分析的。认为《围城》“揭示了理想与现实之间所存在的距离”,“反映了有着丰富精神活动的人,心灵水难满足”。因而“冲出了这个‘城’,又陷进了那个‘坑’,身在这个‘城’,又向往那个‘城’。”是“不易满足的欲望,使得人们奋斗不懈”。~((3)(4)(5)) 也有从作者的创作动机入手分析的。如李频就认为“按作者的创作动机,《围城提要‘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反映以方鸿渐为首的新儒林的‘类’生活,‘类’本质是作者的基本倾向”。因此《围城》的主题“是指责社会”。”敏泽在他的长篇论文中则说:《围城》“是一部充满尖锐社会讽刺的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它是一部对行将崩溃的旧社会的一幅生动而真实的写照。”~(7)温儒敏认为《围城  相似文献   

13.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华裔教授夏志清在其享誉海外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赞《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中写得最有趣,最细腻的小说,或许还是最伟大的小说”,“最伟大”似有溢美之嫌,若说“最有趣”“最细腻”,《围城》是当之无愧的。的确。《围城》是一部奇书,值得我们仔细阅读,反复玩味。  相似文献   

14.
钱钟书《围城》中塑造了一批女性形象,苏文纨就是其中之一。从苏文纨这个人物切入,分析其对方鸿渐的单向恋,努力探寻这份感情失败的悲剧性根源及其女性走出感情乃至婚姻的"围城"的趋向性思考。  相似文献   

15.
一、中国传统文明的牺牲品凡读过讽刺小说《围城》的人,无不叹服小说主人公方鸿渐那俏皮伶俐的言谈和随意应变的机智。小说多次借他人之口说道或直接描写到这一点.由此我们断定,方鸿渐决非智能低下、不堪造就的多余人。从智商看,他决不比他的同辈赵辛楣等差多少.但纵观他的全部人生历程,他竟未做成一件有意义的事,他处处失败,而且还将继续失败下去。赵辛楣对他的评价可谓一语中的:“你是个好人,但是全无用处.”(《围城》)从作品描写来看,方鸿渐的“无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不能内胜,二无法外王.他既无(?)当时的中国社会现实人生,又无用于一种积极健全的人生追求,于社会现实无用  相似文献   

16.
路善全 《学语文》2002,(3):32-32,39
钱钟书于1947年发表的《围城》,以其对中外文化渊博精深的把握,以及对世态人情细致入微的体察,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小说的主人公方鸿渐以其形象符号的多重含义在中国乃至世界现代小说人物画廊中独具魅力。  相似文献   

17.
《围城》的意蕴,大半来自方鸿渐形象的塑造。如何理解方鸿渐,成为解读《围城》和钱钟书的关键。论文一方面对方鸿渐的精神内质进行独特的审美观照,自然深入钱钟书的“喜剧”小说叙述,抵达其所深藏的“悲剧”人生体验。另一方面,论文意在探究,钱钟书在方鸿渐形象中所寄寓的深切理解与同情,使钱钟书本人,与其笔下的方鸿渐,形成某种有趣的“互文”关系;二者相互阐释,共同显示着钱钟书独特的人生情态:自由的秉性,和对人生社会的悲观。  相似文献   

18.
《太原大学学报》2019,(5):91-96
周家叫方鸿渐相亲是为了攀上张家,为自身利益打算,而方鸿渐拒绝这门亲事只是不中意张小姐这个女孩子。对《围城》叙述作一时一地之字面解读导致学界不能真正理解相亲的真相与方鸿渐的真性情(标劲),也就无从领略《围城》独特而高超的叙述匠心与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9.
田国丽 《考试周刊》2013,(43):28-29
《围城》中的围城是自我筑就的壁垒,还是内心世界的围困。钱钟书的这部《围城》,似乎上演着一场又一场的"闹剧",但这颠沛流离的"闹剧"的历程之后,我们还能笑出来吗?本文从方鸿渐的婚姻、事业、人生三个方面探讨方鸿渐的悲剧命运,从而揭示围城"围"与"困"的意蕴。  相似文献   

20.
《围城》是一部相当严肃的悲剧作品。它不仅展示了主人公方鸿渐在爱情、事业、婚姻等方面的悲剧命运,还刻画了以方鸿渐为中心其他人物的悲剧,展示了人性弱点与人心的自然欲望之间的冲突,贯注了作者对知识分子人生悲剧的深沉关切和严肃批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