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杏林”与“杏坛”虽然都有一个“杏”字,但含义却不同。“杏林”代指良医。据晋葛洪《神仙传》载,三国时吴国董奉隐居匡山(今江西庐山),为人治病不取钱,但使重病愈者植杏五株,轻者一株。积年愈人无数,得杏树十余万株,蔚然成林。以董在此修炼成仙,因称“董仙杏林”。此后“杏林”即代指良医,并以“杏林春满”、“誉满杏林”等称颂医术高明。“杏坛”则代指授徒讲学处。《庄子·渔父》记载:“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杏坛本是水泽中的高地,庄子寓言中的杏坛本非确指。后人根据庄子寓言,在山东省曲阜市孔…  相似文献   

2.
常常有同学对“杏林”与“杏坛”的区别不甚明了,其实,“杏林”与“杏坛”虽然都有“杏”字,但是含义却大不相同。“杏林”一词代指中医,最早见于《神仙传》。相传三国名医董奉给人治病时,不收取诊费,只要求患者在病愈之后,在他家宅的四周随意种下几棵杏树,一般是重病痊愈栽种五棵,轻病痊愈栽种一棵。多年之后,董奉住处的四周竟然有杏树十万株,远远望去,林深树密,茂盛葱郁,无边无际。春季繁花似锦,春色满园。花开时节,百里飘香。之后,人们看到杏林,便联想起医德高尚、医术高明的董奉先生。人们喜用“杏林春暖”“、誉满杏林”这类的话语来赞…  相似文献   

3.
杏坛与杏林     
马世坤 《语文知识》2000,(10):36-37
杏坛相传为孔子讲学处。《庄子》中有“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的话。顾炎武《日知录》中说:“今之杏坛,乃宋乾兴间(孔子)四十五代孙道辅增修祖庙。移大殿于后,因以讲堂旧基,瓮石为坛,环植以杏,取杏坛之名名之耳。”这就是如今山东省曲阜市孔庙大成殿前杏坛的来历。后杏坛也泛指聚徒讲  相似文献   

4.
在庆祝教师节大会上,一位领导面对台下的老师讲话:"各位老师,各位杏林,今天是你们的节日,我特意前来,祝贺各位杏坛高手,节日快乐,并向你们表达诚挚的问候!"这位领导不能不说是真心诚意的,但在用词上犯了错:误将"杏林"当作老师称赞了。"杏林"一词是称颂医生,而不是用来称赞教师的。。相传三国时期有位名医叫董奉,他为人治病从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文人对杏花似乎有一种特殊感情,如孔子讲学的地方,被誉为“杏坛”;用来称颂医家,叫“杏林春满”、“誉满杏林”;出好酒的地方则叫“杏花村”。晚唐诗  相似文献   

6.
《辅导员》2010,(7):20-20
“杏林”和“杏坛”虽然都与杏子有关,且只有一字之差,但两者的意思却差别很大,二者之间几乎没有任何关系。  相似文献   

7.
杏,遍布祖国大江南北。甲骨文中就已有“杏”字。春秋时《管子&;#183;地员》也记载:“五沃之土……其梅其杏。”孔子当年坐在四棵杏树下的坛上弦歌讲学,故“杏坛”成了典故。传说三国时,吴国董奉隐居匡山(今江西庐山),为人治病不取钱,只求愈者为其种杏树几株,数年后蔚然成林,故医家称为“杏林”。  相似文献   

8.
"杏林""杏坛"路途远杏林、杏坛一字之差,但其意思却差别很大。杏林、杏坛虽然都与杏子有关,但二者之间几乎没有任何关系。  相似文献   

9.
自从5月份我将《沉重的思考》贴在网上后.我就注意到你以“杏坛赤子”为网名贴出的与我商榷的帖子。当时,一看“杏坛赤子”这个网名,我就很感动。在今天这个日益物质化的时代,有人还以“杏坛赤子”为荣.的确令我怦然心动!  相似文献   

10.
杏坛与杏林     
我们经常见到“杏坛”一词,为什么不叫“李坛”或“桃坛”呢?“杏坛”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我国古代大思想家孔子讲学传道的地方多选择杏林,休息时就坐在杏坛之上。北宋时,孔子后代在山东曲阜祖庙筑坛,种植杏树,并以“杏坛”命名.“杏医”的说法由此流传开来。  相似文献   

11.
说“确”     
确字,《说文》云:“馨石也,从石角声”。馨者坚也,是确字的本义为坚石。引申为凡坚、实之称。“确”字的俗体作“確”,徐铉《说文》注、《复古编》、《六书正讹》皆称“确”俗作“確”。《说文》无“確”字,盖确、確为古今字。坚义之“确”,经籍大多以俗体“確”字代之,如《易·文言》:“確乎其不可拔”,注:“確,坚也”。《庄子·应帝王》!“確乎能其事者而已矣”,成玄英疏:“確,实也”。《文选·刘孝标辨命论》:“確乎纯乎,一作而不易”,注引司马云:“確乎,  相似文献   

12.
杏林、杏坛一字之差,但其意思却差别很大. “杏林”是中医界常用的一个词汇,该词产生于汉末,和该词直接有关的主人公是三国吴建籍医生董奉. 医术高明的董奉视钱财如粪土,为人治病,从不取人钱物,他唯一的要求就是,在被治愈之后,如果愿意,重症患者在董奉的诊所附近栽种五棵杏树,轻者就栽种一棵杏树.  相似文献   

13.
在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第三册社会教科书中的《大教育家孔子》一课里,配有杏坛的彩图,并在彩图的右侧注有:杏坛——孔子当年讲学的地方。 实际上,在孔子讲学的当年,并无杏坛。现在的杏坛,完全是由后人制造出来的。孔子杏坛讲学之说,诞生于《庄子》一书中的《渔父》篇中。文中的有关记叙如下: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奏曲。未半,有渔父者,下船  相似文献   

14.
杏,遍布祖国大江南北。甲骨文中就已有“杏”字。春秋时《管子·地员》也记载“:五沃之土……其梅其杏。”孔子当年坐在四棵杏树下的坛上弦歌讲学,故“杏坛”成了典故。传说三国时,吴国董奉隐居匡山(今江西庐山),为人治病不取钱,只求愈者为其种杏树几株,数年后蔚然成林,故医家称为“杏林”。种种由杏而引的典故让我们感叹。这次因教学《游园不值》,读到“红杏出墙”的隐喻,也引起我的感慨。一切经典最终都会指向结构。对《游园不值》“红杏出墙”的解读不可不注意。给小学生教学的时候,孩子们都会单纯谈到红杏的生命力——这很好。但,作为语…  相似文献   

15.
“而”释     
《赤壁之战》“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一句中的“而”字,课本未作注释,也许作一般用法的词。因此一般译文都省去未译,有的为照顾语气完整,变通(或省去“而”另增补的)译成“怎么……呢?”我以为这个“而”字可训成副词“岂”,译成“难道……吗?”清·吴昌瑩《经词衍释》“而”字条下有云:“《博雅》曰:‘而,岂也。’此文《释词》不载.《孟子》:‘不贡而能之乎?’言岂能也。《论语》:‘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左传》僖二十年:‘善败由己,而由人乎哉?’言岂由人也。《襄二十四年》:‘毋宁使人谓子,子实生我,而谓子浚我以生乎?’而,  相似文献   

16.
《察今》文中出现“乎”字有数句。在1981年以前的课本中,编者仅在“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句中,把“乎”注为“句中的虚词”。在1990年以后的课本中,编者又把“乎”注为“助词”。 “乎”到底如何讲?文中出现“乎”的还有数句。如:“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从以上诸句可知,“乎”用于“经”、“期”之后,作其后缀。查  相似文献   

17.
“伏”乎“站”乎“卧”乎贵州盘县亦资中学余云腾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写道:“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吴伯箫先生的《早》写同一幅画却说:“东西正中挂一幅画,画上古树底下站着一只梅花...  相似文献   

18.
一提到“杏林”,大家都知道它代表祖国医学。为了表示自己行医清廉,行医者中称自己为“杏林巾人”的大有人在,用“杏林”、“杏苑”作书房和诊所的别称和雅号也不少。医药界的一些团体和杂志刊物,喜欢选用“杏林”命名。“杏林高手”、“誉满杏林”、“杏林春暖”或“杏林春满”等词语,已经成为人们感谢、  相似文献   

19.
"杏坛"的典故出自《庄子·渔父》。这则寓言里说:孔子收弟子三千,授六艺之学。自古成为美谈,为人们所称颂。他每到一处就在杏林里讲学。休息的时候,就坐在杏坛之上。后来人们就根据这则寓言,把"杏坛"称作孔子讲学的地方,后泛指教书育人的地方,即现在的学校。"杏林"一词的由来,有一段典故。晋人葛洪《神仙传·董奉》里写道:有一个人叫董奉,有很高的医技,与华佗、张仲景并称"建安三神医"。董奉给人看病,从来不收病人的钱,却有一个要求:病重的好了以后要种五棵杏树,病轻的好了以后要  相似文献   

20.
“读先乎句”是《马氏文通》自创的语法理论之一,它指的是“读”在先、“句”在后组成的一种“读+句”句型。“读先乎句”可归为今天的3种句型的8个小类。《马氏文通》在讲“读先乎句”时举“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为例,被不少语言学家认为不妥,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