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琵琶行》以一个“情”字统摄全诗:所状景物融情,所写人物含情,所绘音乐传情,所用手法生情。赏析时,披文入情,便能牵一字而动全诗,举重若轻了。一、景物融情,赏其意境美《琵琶行》起笔不俗,以“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开篇。其中“瑟瑟”尤显精妙,声情并茂,将秋意之浓烈、离情之凄苦渲染得淋漓尽致,为全诗定下了沉郁感伤的情感基调。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典诗词隐晦的意象,含蓄的情感常让学生鉴赏乏力。采用披文入情的手法,做到“知人论世”“缘景明情”,便能找到打开诗人心灵之门的钥匙,进入古典诗歌美丽的花园。  相似文献   

3.
我们平时读文章,总想同时了解写作背景。可惜并不是每篇文章的背景都能被我们了解得十分清楚。关于《故都的秋》(见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十三课),我们也只知道些简单的情况。《达夫日记》载:“1934年8月16日,(今日七夕)星期四阴今天是双星节,但天上布满了灰云,起而上厕所,从槐树阴中看见了半角云天,竟悠悠然感到了秋意,确是北平的新秋。接  相似文献   

4.
《浣溪沙》李璟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一、以字眼嚼情前人杨仲弘云:“诗要炼字,字者眼也。”即诗之有眼,犹人之有目也。可见炼字工夫何其重要。特别是词眼,一字之差,境界全异;一字之失,词章无魂。字决定句,句影响篇。一字似小,实乃大者;一字似微,唯关要  相似文献   

5.
姚红梅 《考试周刊》2011,(36):36-38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训练,是进行阅读教学的重要方式。作者根据现有教材特点,结合多年教学实践,从抓住文章文美之处品读,感受其形;抓住点睛之处品读,体味其情;抓住有疑之处品读,读出自我;抓住需要之处品读,读透文本四个方面着手,系统总结了语文教师应通过引导学生学会品读,以获得属于自己的创意理解和表达的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6.
《孔繁森》这篇课文以人物名字“孔繁森”作为标题,描写了孔繁森在西藏工作期间抚养孤儿、为孤儿交学费献血这两件动人事迹,赞扬了孔繁森关心爱护藏族人民,为民族团结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然而要一个8岁的二年级孩子来感受孔繁森的无私与伟大,光靠空洞的说教难以使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这就要求我们紧扣文本中情感的一个聚焦点、一个动情点、一处空白点、一条情感线,拨动起学生的情弦,让他们在课堂上入情、动情、抒情.  相似文献   

7.
《孔繁森》这篇课文以人物名字“孔繁森”作为标题,描写了孔繁森在西藏工作期间抚养孤儿、为孤儿交学费献血这两件动人事迹,赞扬了孔繁森关心爱护藏族人民,为民族团结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然而要一个8岁的二年级孩子来感受孔繁森的无私与伟大,光靠空洞的说教难以使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8.
<文心雕龙·知音>篇提出了鉴赏文学作品的一个悖论:既说"知音其难",又说"文情可鉴".刘勰以"披文入情"的基本思路来解决这个悖论.根据刘勰的思路,作者分析了形成这个悖论的原因.中国古典的文学鉴赏,历来有两种不同的阐释要求,即"知音"式的阐释和"诗无达诂"式的阐释,刘勰的<知音>篇标举的是第一种阐释要求.只要掌握"术"和"律","知音"仍然是可能的.文情可鉴是建立在鉴赏者的起码的修养、全面的观察、合理的方法、鉴赏关键和鉴赏高潮的认识、掌握等基础上的.文章对此展开了独到的阐释.  相似文献   

9.
陈雁 《中国教师》2014,(24):46-47
<正>《记承天寺夜游》全文寥寥百字,读来却是言既简而意深微,尤其是字里行间蕴涵的微妙而复杂的情感,值得细细品味。但仅凭单纯的字词翻译和词句分析很难让初二同学领会,尤其是作者隐藏在"闲"字背后的五味杂陈: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一、以"知己"为切入点品读作者复杂的心境我们经常说"文章憎命达""愤怒出诗人",像苏轼这样的大文豪也不能相容于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何其让人扼腕。苏东坡被贬黄州的生活状态,怎一个"凉  相似文献   

10.
顾炎武的《复庵记》,解放后第一次选为教材(高中第五册),有一定难度。感谢编者精心设计,拟了一道思考题:“历史人物的思想感情往往是复杂的。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本文作者对农民起义抱有不正确的态度,然而本文是针对农民起义而写的吗?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它不是直接说出来的,为什么?我们应该怎样评价这种思想?”这道题,抓住要害,启发学生,有助培养评析类似作品的能力。下面,围绕思考题,结合简析,谈三点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1.
学习本文的目的是要让学生能理解语言的深层意蕴,感受作品中的高尚情感,评价感情的表达效果,提高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一、依据课标说教材唐诗《早发白帝城》是北师大版二年级的一篇精读课文。北师大教材的编排特点为单元主题式,本诗是单元主题“远行”的一篇主体课文。全诗运用夸张手法,以轻快的笔调抓住极具特色的回荡在耳畔的猿声和早已越过万重高山的轻舟,极力描述了长江水流之急,轻舟之快,景色之奇,充分表达了诗人无比喜悦的心情。该诗气势豪放,画面明丽,情感欢悦,意韵畅达,是脍炙人口的名篇。《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指出:要引导儿童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早发白帝城》这篇课文,图文并茂,是对学生进…  相似文献   

13.
《小狗包弟》是作者巴金先生借对一只小狗的歉意而对文革、人性的反思与拷问。对"歉意"的理解则是这篇文章教学的重点所在,作者又把这深沉的歉意渗透于平白的语言中,在教学中,紧抓文句,将诵读贯穿于课堂始末,速读、细读、品读,层层深入,引导学生从平白的语句中体会出深切的情感。这种教法既充分挖掘了文本,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鉴赏力,更重要的是,在读中悟出语言的魅力,深思民族精神,拷问人性心理,有助于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  相似文献   

14.
一、依据课标说教材《倔强的小红军》是人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八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记叙了陈赓同志回忆的一件往事:一位掉队的小红军在极度饥饿、面临死亡威胁的情况下,巧妙地说服陈赓同志放弃对自己的帮助,最后牺牲在长征途中。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句名言引领着我对语文课标的解读:语文教材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教学资源,而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多维度地共享资源,完成建构的过程。本文具有丰富的学习资源。首先,它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资源。如文中描写小红军在饥饿和死亡面前,三次拒绝陈赓同志的帮助…  相似文献   

15.
从三十多年前语文教育界“三老”之一的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少慢差费”到现在的语文教学,大家看到的情形,可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你辩我论乱纷纷”。对于语文教学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16.
正唐寅(1470—1524),字伯虎,后改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明代著名画家。绘画宗法李唐、刘松年,融会南北画派,笔墨细秀,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又称"明四家"。代表作品有《落霞孤鹜图》《杏花茅屋图》《春山伴侣图》《秋风纨扇图》等。  相似文献   

17.
徐金国 《江西教育》2012,(12):37-38
<正>特级教师王君在执教《安恩和奶牛》一课时,从小说主人公安恩的两句话巧妙切入,引导学生咬文嚼字,披文入情,在反复阅读比较中,巧妙地处理了"言"与"文"的关系,使课堂教学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片段】师:两个买牛人都问了奶牛的价钱,安恩也都回答了。赶快找出安恩是怎么回答的,并且想想应该如何读。(生很快找出安恩的回答。第一句:它是不卖的。第二句:它不卖的!师  相似文献   

18.
徐金国 《江西教育》2012,(35):37-38
特级教师王君在执教《安恩和奶牛》一课时,从小说主人公安恩的两句话巧妙切入,引导学生咬文嚼字,披文入情,在反复阅读比较中,巧妙地处理了"言"与"文"的关系,使课堂教学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片段】师:两个买牛人都问了奶牛的价钱,安恩也都回答了。赶快找出安恩是怎么回答的,并且想想应该如何读。(生很快找出安恩的回答。第一句:它是不卖的。第二句:它不卖的!师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李大钊史事探微》一书,对该书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20.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情思为声音的泉源,而文字为声音的符号。学童所以需要国文,和我们所以教学童以国文,一方面在磨砺情思,进于丰妙;他方面又在练习表出情思的方法,不致有把捉不住之苦。这两方面,前者为泉源,为根本。”语言文字的本质和灵魂就是情感,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