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客有吹洞箫者"一句出自苏轼的《赤壁赋》。对这句话的翻译,不少参考书并不统一,概括起来有如下两种:客人中有一位吹洞箫的(人);有一位吹洞箫的客人。《赤壁赋》中提到主客二人。据考证,当时同游赤壁的确实只有苏轼与客共二人,客人就是苏轼的好友杨世昌道士。如译为"客人中有一位吹洞箫的人"就表示客人不止一位。因而  相似文献   

2.
新版中专通用《语文》教材一册《芙蕖》一文,在“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句下注释:[群葩当令时]正当各种花开的时令。葩,花。当令,适合时令。教参该句译文:“各种花卉正当花开的时令,只在开花那几天(有人过问),此前此后都...  相似文献   

3.
刘东明  陈立 《语文天地》2011,(12):22-22
“客有吹洞箫者”一句出自苏轼的《赤壁赋》。对这句话的翻译,不少参考书并不统一,概括起来有如下两种:客人中有一位吹洞箫的(人);有一位吹洞箫的客人。  相似文献   

4.
从容人生     
<正>徐珂《清稗类钞·时令类》载,宣宗御制词,有"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一句,有一种十分从容的书写法。书写者年年冬至前用双钩法制之,头九第一天开始用朱红填上,不急不倦,每日一笔,句成而九九八十一日尽,笔成春意满庭。《帝京景物略》云:"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  相似文献   

5.
古诗名句通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此句出自唐代杜甫《客至》。表达了客至的喜出主望外。后来也常用来表示对客人的欢迎。径:小路。缘:因为。蓬门:贫居陋室之门,谦词。译文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还没有因为迎客打扫过,一向紧闭的家门,今天才第一次为你打开。古诗名句通  相似文献   

6.
《梅雨潭》(八册)节选自朱自清先生的《绿》。文中所言“仙岩”,是位于浙江瑞安县东北四十五里的一座名山,风景极为幽峭隽美,享有“溪山第一”之称。课题《梅雨潭》为编者所加。文章感情真挚,文字洗炼,宛如一幅优美的风景画。作者首先立足于“仙岩”的“山边”,对梅雨瀑远眺。开头一句“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为全文集中笔力描写梅雨瀑开了路,便于下文对梅雨瀑进行直接描写。作者抓住声响和光泽,先从听觉入手,用“哗哗哗哗”这一象声词,状幽谷中  相似文献   

7.
互文,也称互文见义,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在古诗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古诗文中有些语句仅从字面上去理解往往会产生错误。如《琵琶行》中“主人下马客在船”一句的意思是:主人和客人一起下马登船。“主人下马”这部分省了“客”.“客在船”这部分又省了“主人”,前后语意互相补充,才能正确领会句意。如果将其理解为主人下了马.客人在船上.那就曲解了文意。可见。掌握这种修辞手法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古诗文语句的意思是非常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8.
2000年高考第8题要求赏析一首古诗《约客》,它的作者是南宋诗人赵师秀。赵师秀为“永嘉四灵”之一。  相似文献   

9.
备课摘记     
①高中语文第二册,将《琵琶行》中的“主人下马客在船”一句的“主人”,注释为“白居易自指”。我认为注释过简,容易引起误解。“主人”与“客”虽在字面上分指“下马”和“在船”,而意义上是合指的。因此,这一句不宜刻板地解释为:“主人白居易下了马,客人进到船舱里”。这里  相似文献   

10.
“下榻”.就是放下榻(狭长而低矮的坐卧用具),一般指客人住宿.多用于外交往来。说到它的来历,或许会想到王勃《滕王阁序》中的两句:“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意思是人有俊杰是因为地有灵秀之气.徐孺子竟然能够在太守陈蕃家中下榻。  相似文献   

11.
牛玉霞 《语文教学之友》2005,(11):48-48,F0003
《楹联丛话》载,郑板桥辞官归田后,一日客人送来一联,出句是:“三绝诗书画。”  相似文献   

12.
40 .野客丛书提要卷 1 1 8、页 1 0 2 1 :宋五撰。字勉夫 ,长洲人 ,养母不仕。甫今日起为官句 ,谓今日为金日之讠为 ,以金日石单实之 ,尤为穿凿。然如解《易》之鼎钅玄即《仪礼》之鼎扃八年送范河中 ,按范指范百禄 ,八年三月辛卯知河中府(《长编》卷 482 )。三记八年陈祥道为太常博士 ,不书非一时所作 ,卷下子进居先公之丧条下云 :“戊寅  此书并非没有可考订之处 ,以著作年代而言 ,此是其书未尝不行于世 ,特二家偶遗之耳按 :此书南宋 9种笔记均有引及 ,7家作《女束页真子录》,《考古质疑》引作《女束页 真子录》。唯《野客丛书》引作…  相似文献   

13.
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的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有的人认为它是消极的悲叹。如:夏承焘、游止水合著的《辛弃疾》解释“可怜白发生”说:“唉!可惜头发白了,报国无路,一切希望都落空!……末句五字,……完全否定了前面的九句。前九句写得酣恣淋漓,正为加重末句五字失望之情。”华中师范学院编的《中国文学作品选读》则说:“最后一句转到壮志未酬的悲忿,同时反映出封建社会的知识  相似文献   

14.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李渔《芙蕖》) 高中语文第一册对这篇课文的注释中,将“群葩当令时”注释为“正当各种花开的时令。葩,花。当令,正当时令”。这个注释表面看来,通顺明白,但将其放在全句的译文中去,即为:“正当各种花开的时令,只在花开的那几天,在它们开花前和开花后,是人们经过不会过问,无人欣赏的时候”。全句语意显然别扭不通。这个问题出在对“当令”二  相似文献   

15.
高中语文课奉第五册《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一课,在分析辛词《鹧鸪天》时,作者说“城中桃李愁风雨”一句,“把大好锦绣河山竟然如此残缺不全的感慨完全表现出来了”。接着又说’“辛词凡是说到风雨打落春花的地方,大都是暗射南宋被金兵进逼的局面”,并援引《摸鱼儿》和《祝英台近》作为例证,然后又再次强调“城中”句“也还是慨叹南宋受金兵的欺侮”。对于这样的分析,笔者不敢苟同。《摸鱼儿》词前有一段小序:“淳熙  相似文献   

16.
“客至”与“叩柴荆”浙江临海师范陈无畏过去,笔者读杜甫的《羌村三首》其三开头四句时,总有些困惑。诗是这样写的:“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意思非常明白:一群公鸡正在争斗的时候,客人来到了;待诗翁将公鸡赶上树木(古代鸡舍多搭在树...  相似文献   

17.
李渔的《芙蕖》中有一句:“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教材的编者将“群葩当令时”,注为:“正当各种花开的时令。葩,花。当令,正当时令。”将“过而不问之秋”,注为:“经过也不问、无人欣赏的时候。秋,时候。”乍看起来,上述注...  相似文献   

18.
《芙蕖》一课,对“群葩(pā)当令时”注解为:“正当各种花开的时令。葩,花。当令,正当时令。”此处注解从字面上看似乎无误,可是联系下文来看,便觉不甚妥贴。全句为“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敷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从全句看,是强调“群葩”除当令开花数天内为人们所观赏,此前此后都是无人过问的时候了。这里的“群葩”即百花,是指除芙蕖以外的各种花卉,它们开花的时令是各不相同的,春夏秋冬四时都有。原注语意含糊,容易误解为“百花盛开的季节”。再则,从语法上讲,此句主语应为“群葩”,  相似文献   

19.
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三册《大铁椎传》有这样一句:“……饮食拱揖不暂去。”其中的“不暂去”,课本注释为“一会儿也不离开”。但是谁不离开,不离开什么地方,注文未提及。揣摩注者的意思,大约是指“健啖客”在吃饭行礼时不离开,有的同志就根据这种理解,认为这一句是描写“客”  相似文献   

20.
疑问代词“何”一般代事,疑问代词“谁”一般代人,这是勿庸置疑的,然而并非尽然。在《鸿门宴》中,叙述樊哙闯帐后,项羽问道:“客何为者”,教参译作:“客人是干什么的?”不够准确,因为从张良的回答“沛公之参乘樊哙也”看出,答句答的是“什么人”,如果将“何为者”解释为“干什么的”,则张良的话答非所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