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都德《最后一课》创造了短篇小说的艺术典范。本文拟从儿童视角和忏悔意识方面对小说的特色进行分析。所谓儿童视角,首先是指小说采用第一人称,一切通过“我”的眼睛去看。“我”即小说的线索人物、主人公小弗郎士,平时学习很不用功,经常逃学。正是这个懵懂的小顽童因为迟  相似文献   

2.
《最后一课》是法国十九世纪现实主义作家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所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著名短篇小说,见于一八七三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月曜故事》的卷首。这是作者所写的爱国主义短篇中最为优秀的一篇。它不仅具有进步的思想内容,而且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受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广大读者的欢迎。这个短篇为什么具有那样巨大的艺术感染力量,它在艺术上到底有些什么特色呢7俄国著名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曾多次说到这样的话:“写作的艺术就是提炼的艺术”,  相似文献   

3.
《最后一课》以普法战争为背景。一八七○年普法战争后,法国遭到惨败,和普鲁士订立了丧权辱国的条约,付出巨额赔款,还把法国东部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割让给普鲁士。这两省人民沦陷在异族的统治下,过着水深火热的悲惨生活。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教德语的事件为题材,通过描写小学生小弗朗士学习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和感受,以及教师韩麦尔带着国土沦丧,悲愤交加的心情上最后一课的经过,刻划了这两个不朽的典型,深刻地反映了当时法国人民的爱国精神。  相似文献   

4.
视角理论是叙事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其中儿童视角是内视角中比较特别的一种,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录的儿童视角作品占比不小,故以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都德的《最后一课》为例,运用视角理论进行文本分析,以探究小说中儿童视角的艺术效果和人物体现出的内省意识。  相似文献   

5.
解读小说应关注叙事视角,不同的叙事视角会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最后一课》用一个孩子自述的口吻,深刻地凸显了爱国主义的情感,达到了文章主题的升华.教学中可以从儿童叙事视角入手,引导学生体会小说的艺术魅力和丰厚意蕴.  相似文献   

6.
“最后一课”是法国著名小说家都德的杰作,是世界文学史上脍炙人口的名篇。这个不到三千字的短篇,竟有那样震  相似文献   

7.
《最后一课》素为典范之作。在这个并不复杂的故事中,无论是思想的卓越,情感的丰富,还是构思的精妙,让读者能在新的高度上有所领悟。一、“最后一课”上课前的种种景象一向幼稚、贪玩、不爱学习的小弗郎士终于摆脱了上学路上的种种诱惑,“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了学校。这位粗心大意的孩子没有去看布告牌上普鲁士人的命令,他无暇顾及,也懒得顾及,因为那上面尽是些令他不快的消息。也正是这个孩子这一疏漏,才可以通过他的不明真相和迟到让我们看到了那上课前的一幕幕异常情景。只见教室里的气氛和平日是迥然有别:“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  相似文献   

8.
一般说来,人的心理成长与生理成长是相匹配的。但有时候,它们又不太一致,有的人心理发展明显滞后于生理发展,有的人心理发展则又明显超出生理发展水平。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说某个小孩“别看他年纪小,但是很懂事”,这所谓“年纪小”,就是说他生理发展还不够成熟,所谓“很懂事”,就是说他心理比较成熟。  相似文献   

9.
初四册所选《最后一次讲演》,是闻一多先生在昆明追悼李公朴先生大会上的讲演记录稿。闻一多和李公朴,都是民主革命时期的进步人士。1946年7月11日,李公朴先生因参加爱国民主运动,被国民党特务暗杀在昆明街头。7月12日凌晨五点钟,闻一多先生便站在李公朴先生的遗体旁,流着泪,一字一顿地说:“我们要复仇!”于是,便成立了李公朴先生治丧委员会。7月15日下午,在云南大学至公堂,由闻一多亲自主持李公朴的追悼大会。会上,李夫人陈述李公朴先生的殉难经过。这时,会场里一些歪戴帽子、架着黑色眼镜  相似文献   

10.
姚莉 《文学教育(上)》2008,(16):106-106
《最后一片藤叶》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说。作者讲述了一位老艺术家贝尔门用生命画出毕生杰作,点燃别人即将熄灭的生命火花的故事。小说有着浓厚的感伤气氛,却让我们从普通人的身上看到了美好的心灵和人性的光辉,也被小说所散发的艺术魅力所折服。  相似文献   

11.
《最后一片藤叶》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说。作者讲述了一位老艺术家贝尔门用生命画出毕生杰作,点燃别人即将熄灭的生命火花的故事。小说有着浓厚的感伤气氛,却让我们从普通人的身上看到了美好的心灵和人性的光辉,也被小说所散发的艺术魅力所折服。  相似文献   

12.
【课文品读】极具魅力的精彩片段《最后一课》的高潮和尾声部分,无疑是极具魅力的精彩片段。可以说,它的每一个语言符号都有着自己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13.
小说《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的惊世之作。该篇以1870年普法战争为背景,摄取一个尽忠尽职的老教师韩麦尔先生在敌占区只许教德语的禁令下坚持上好最后一课的经过。作者从学生弗朗士观察体会的角度,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于对比中真  相似文献   

14.
【作者简介】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的小说家和儿童文学家。他出生于法国南部尼美地方,由于家庭贫困,十五岁就不得不出外谋生,因此对社会上各式各样的人物都有所认识,特别对遭受剥削压迫的“小人物”怀着深厚的同情。 都德一生共写了十三部长篇小说和四部短篇小说集,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小东西》、散文集《磨坊文札》等。《最后一课》是他流传最广的短篇代表作,曾被译成各种文  相似文献   

15.
16.
王国维《人间词话》里有这么一段话:“自然中之物,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这段话虽然指的是古典诗词里写景状物的虚构,但推演出去,以之解释小说艺术中的虚构艺术,同样说得通。虚构不是绝对自由的,“必从自然法则”,否则便不可信。这“自然法则”,在小说艺术里  相似文献   

17.
18.
一、教学重点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二、教学过程(一)内容呈现1.教师带表情地朗读课文,提示学生边听边看,头脑想像,要求学生记住故事情节。2.请一同学复述故事情节(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看是否有遗漏的地方,然后加以补充或更正。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现人物形象,体会字里行间浓厚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二)设置问题情境这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爱国主义这一共同的主题,请从文中选择最让你感动的地方练习朗读,要求说出感人的原因,并用深情的朗读打动别人。(三)交流对话1.教师与学生对话话题一…  相似文献   

19.
20.
教学目的与要求1、通过教学,使学生深刻体会法国人民反对侵略、热爱祖国和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2、学习通过人物的心理描写刻划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3、使学生掌握并会运用下列词语和破折号的不同用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