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站歌声     
子夜时分,山村的小站昏暗静谧。苗兰老师提着行李来到站台,像触电般浑身颤抖起来。她本想在夜深人静时悄悄离开山村,没想到全班40多个孩子全站在这里为她送行。站牌下,放着一篓子山核桃,篓把上贴着个红双喜字。这是山里人祝贺新婚的礼节。3天前,她去了趟县城。回到山村,她对孩子们说,要去和千里之外的男朋友举行婚礼,婚后,她就在那里定居了。孩子们舍不得她,却没张口将她挽留,只将一串串难舍难离的泪水洒下。[词语积累]静谧(mì):安静。[阅读建议]读完这篇短文,我感觉苗兰老师真的是世界上最可爱的人。为了孩子们的未来,她一个人到离家很远…  相似文献   

2.
小站歌声     
子夜时分,山村的小站昏暗静谧(mì)。苗兰老师提着行李来到站台,像触电般浑身颤抖起来。她想在夜深人静时悄悄离开山村,没想到全班40多个孩子全在这里为她送行。站牌下,放着一篓子山核桃,篓把上贴着个红双喜字。这是山里人祝贺新婚的礼节。三天前,她去了趟县城。回到山村,她对孩子们说,要和远在千里的男朋友举行婚礼,婚后,她就要在那里定居了。孩子们舍不得她,却没张口将她挽留,只将一串串难舍难离的泪水洒下。远处传来了列车的长鸣。40多个孩子含着泪水,像一棵棵被雨水浇伤的禾苗一样,悲凄地立着。班长说:“咱们为苗…  相似文献   

3.
小站歌声     
子夜时分,山村的小站昏暗静谧,苗兰老师提着行李来到站台。突然,她像触电般浑身颤抖起来。她本想在夜深人静时悄悄离开山村,没想到全班四十多个孩子全站在这里为她送行。站牌下,放着一篓子山核桃,篓上贴着个红双喜。这是山里人祝贺新婚的礼物。  相似文献   

4.
小站歌声     
子夜时分,山村的小站昏暗静谧。苗兰老师提着行李来到站台,像触电般浑身颤抖起来。她本想在夜深人静时悄悄离开山村,没想到全班40多个孩子全站在这里为她送行。站牌下,放着一篓子山核桃,篓把上贴着个双喜字。这是山里人祝贺新婚的礼节。  相似文献   

5.
王明楠 《学子》2004,(2):38-38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做《小站歌声》,文章的大体内容是苗兰老师患了白血病,在人生的道路上只有半年的时间了,她打算离开山村,便对同学们说她要去和远方的男朋友结婚,婚后将在那里定居。苗兰老师打算在夜深人静时悄悄离开山村,没想到全班40多个孩子前来为她送行。这是那么浓烈的师生情啊!这一切使我想起了我小学的老师——李国方。  相似文献   

6.
小站歌声     
子夜时分,山村的小站昏暗静谧,苗兰老师提着行李来到站台。突然,她像触电般浑身颤抖起来。  相似文献   

7.
小站歌声     
子夜时分,山村的小站昏暗静谧。苗兰老师提着行李来到站台,像触电般浑身颤抖起来。她本想在夜深人静时悄悄离开山村,没想到全班四十多个孩子全站在这里为她送行。站牌下,放着一篓子山核桃,篓把上贴着个红双喜字。这是山里人祝贺新婚的礼节。三天前,她去了趟县城,回到  相似文献   

8.
小站歌声     
子夜时分,山村的小站昏暗静谧。苗兰老师提着行李来到站台,像触电般浑身颤抖起来。她本想在夜深人静时悄悄离开山村的,但是没想到全班四十多个孩子都站在了这里为她送行。站牌下,放着一篓子山核桃,篓面上贴着个红双喜字。这是山里人祝贺新婚的礼节。三天前,她去了趟县城,回到山村,  相似文献   

9.
小站歌声     
子夜时分,山村的小站昏暗静谧。苗兰老师提着行李来到站台,像触电般浑身颤抖起来。她本想在夜深人静时悄悄离开山村,没想到全班四十多个孩子全站在这里为她送行。  相似文献   

10.
小站歌声     
子夜时分,山村的小站昏暗静谧。苗兰老师提着行李来到站台,浑身像触电般颤抖起来。  相似文献   

11.
惊慌·惊愕     
这是一堂语文课。课文是一篇微型小说。微型小说里写的是在某堂语文课里,学生们发现语文老师讲课中出现了错误,但都不敢作声,只是惊慌地望着老师,最后还是一位大胆的学生勇敢地提出来了。讲台上的语文老师绘声绘色地朗读完这篇微型小说后,他记起在师范学院读书时,语文老师着重强调,给学生分析课文首先要抓住文中的关键句子,关键句子中又要抓住最准确的字词。于是他滔滔不绝地讲述这篇微型小说在描写学生知道老师有错却不敢言的心理状况时,作者为什么要用“惊慌”而不能用其他的词,比如“惊愕”。他说:“这篇微型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作者造…  相似文献   

12.
    
清晨,苗兰老师漫不经心地拉开窗帘,咦?多么美丽的一束花!斜斜地放在她的窗前。她走出去,拿起花,晶莹的露珠在花瓣上微微颤动。她刚刚来到这个山村的小学校,是谁给她送的花呢? 尽管苗兰老师一天比一天起得早,第二天、第三天,照样有一支沾着晨露的鲜  相似文献   

13.
<正>小主持人:老师,今天你拿的这张图片是位女作家吗?她是谁?主讲老师:这位女作家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作家,她就是我们敬爱的冰心奶奶。听说过她的名字吗?全体同学:没有。主讲老师:没听说过她的名字?一定有小朋友读过她的一篇著名儿童小说《小橘灯》。小主持人:哦,想起来了,这篇小说我看过,写得可好了。老师,今天就讲这篇小说吗?  相似文献   

14.
前不久,听一位教师上<祝福>,教师在渲染了一番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后,问:是谁杀死了祥林嫂?一番唇枪舌剑后,学生的答案基本趋向两种:一、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强大的封建势力、封建礼教;二、文中所有的人.谁知老师突发惊人之语:不,是她自己!学生愕然……我记得最清楚的是老师下面的"论据":人家要是老在你面前讲"阿毛的故事"你讨厌吗?所以人们嘲笑她并没有错;而鲁四老爷也仅仅是严肃地说了声"你放下吧!"这就经受不住要往死里想?这不是她自己的问题?那么这篇小说究竟有没有批判封建势力、封建礼教?显然没有……  相似文献   

15.
<正>她常常被打上"美女作家"或者"90后代表作家"的标签,可是但凡看过她文章的人,便不会再拿她的美貌和年龄说事,而是会把她当作一位真正的作家,开启一场严肃的对话。在不熟的人面前,她不大说话,但对方的一言一行都逃不过她那双尖锐的眼睛。写小说的人一定都是思维缜密、逻辑清晰的旁观者,方慧亦是如此,她的小说充满了丰富细腻的心理描写,她试图探索掩藏于日常生活中的复杂人性。她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灵感,然后将自己与外界隔绝起来,把所有的灵感倾注于一篇篇精彩的小说里。  相似文献   

16.
鲁迅在《药》这篇小说中所描写的夏瑜烈士,就是写秋瑾。鲁迅与秋瑾是在日本相识的,对她的光荣牺牲是十分悲痛的,并用《药》这篇小说来纪念她。鲁迅在这篇小说里  相似文献   

17.
叶倾城 《教师博览》2013,(12):31-31
<正>那时,我女儿小年三岁吧,有一天露出很苦恼的样子,沉思默想——《一只丑小鸭的悲剧》里如是说:"小孩子就不应该沉思默想。"姥姥问她:"年年,你想什么?"她很伤心地说:"我不漂亮。"姥姥吓一跳:"谁说的?"她说:"老师说的。"姥姥吓了更大的一跳——幼儿园老师不可能对孩子品头论足吧,这是最基本的常识。"哪个老师呀?她是怎么说的?"小年说:"老师说:‘某某,  相似文献   

18.
女儿妮妮从小就不喜欢唱歌跳舞,我们夫妻俩也没觉得这是什么缺点,就有意无意地回避着女儿的这一弱项。我们认为,只要女儿是快乐的,我们也就快乐了。转眼间女儿3周岁了,该送幼儿园了,我们兴高采烈地为她做好了入园前的所有准备工作,妮妮像个小大人一样,很潇洒地向我们挥挥手迈进了小班教室。她的入园表现深得老师的欣赏,之后更是令老师感动——她主动劝说和关照哭闹的小朋友,她也由此荣登了“班长”的宝座。但好景不长,一个月后,女儿不愿去幼儿园了,每次接她都是闷闷的。老师说妮妮怕上音乐课,让我们回家好好引导她。我与丈夫四目相望,音乐舞…  相似文献   

19.
<正>张全民老师执教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一课荣获第九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然而这次获奖引发了很大的争议:课后评议,专家组意见歧出,课堂打分,众评委相差悬殊。赛后更是引发了更多人的思考。黄厚江老师认为"这节课教学内容的确定是有问题的","是典型的高位化阅读教学";孙健老师认为,要把这篇小说最核心的教学价值也就是教学内容挖掘出来,"最值得教的正是这篇小说的‘叙  相似文献   

20.
<正>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个要素。在教学时,不少老师能抓住这三个要素进行,体现了小说的文体特征,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如果一遇到小说,都以这三个要素为教学内容,就必然千课一面。长期以往,教师厌倦,学生腻烦。"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教材中没有两篇完全一样的小说。教学小说,只有抓住文本的特质,才能教出"这一篇"小说的个性。一、发现"这一篇"小说的特质"这一篇"的特质,是指这一篇小说所特有的、其他小说没有或不够突出的地方。如何发现"这一篇"的特质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