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兰 《语文知识》2011,(1):40-41
人通过学习可以改恶从善,可以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荀子在《劝学》一文中运用正面设喻、正反设喻、反复设喻等多种比喻手法阐述了学习的重要作用、学习应有的态度和方法,使逻辑严谨且说理周密的议论文以形象生动的形式、通俗透辟的论证、朴素简洁的语言独树一帜,成为先秦诸子散文中的代表作品。  相似文献   

2.
徐婷 《现代语文》2014,(11):68-72
一、教材分析《劝学》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第三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是一篇文言议论性散文。该文是先秦儒家思想的最后代表人物荀况及其门人言论著作《荀子》的开篇之作。在人教版教材中,主要选取《劝学》中的四个段落来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并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劝学》作为一篇古代议论文,围绕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第一自然段),运用设喻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对《劝学》(节选)一文的内容,“教参”和许多文章都做如下解读:《劝学》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论点是“学不可以已”。  相似文献   

4.
《劝学》位居《荀子》三十二篇之首,足见荀子将学习问题提到了立身处世的重要高度。《劝学》第一自然段论点是“学不可以已”。作者从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这一角度,使用三个比喻论证来证明这一论点。其中一二两个喻证过程及喻意较明显,请看下面的图示及说明:  相似文献   

5.
一、抓住"课题",巧妙设疑"课题"也就是文章的题目,它是一篇文章的标志,是文章内容的精髓。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课题,反复咀嚼文章内容的关键性词语巧妙设疑,引导学生因疑而读,以此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有效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比如,在学习《斑羚飞渡》这篇文章时,我们可以围绕"飞渡"进行巧妙的设疑:文章中的斑羚为什么要飞渡?它怎么样才能飞渡?斑羚飞渡给我们哪些启示?再如,学习《孙权劝学》一文时,我们可以围绕"劝"字进行设疑:孙权为什么要劝学?  相似文献   

6.
高中语文课后“思考和练习”精解高二册劝学【学习要点】明确荀子所阐述的关于学习重要的道理,借鉴文章所总结出来的有关学习态度和方法方面的经验。这是我们学习《劝学》的目的之一。此外,我们应认真体味并具体分析文章是怎样提出论点,又是怎样进行论证的。本文非常有...  相似文献   

7.
《人与蚌》是一篇精巧的小品,它巧妙设喻,美不胜收。比喻点明主旨文章紧紧抓住人与蚌的关系,巧妙设喻,言简意赅,喻事说理,给人以广泛、深沉的哲理思考。深刻阐述了厄运与不幸可以铸就辉煌的人生,可以成就光彩的事业。美丽有时会给人造成痛苦,  相似文献   

8.
本单元系议论与说明单元,共安排五篇文章。其中说明文一篇:《什么是生态系统》,议论文四篇:《大自然警号长鸣》、《马说》、《说虎》及《为学》。可见,编者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说明文与议论文的联系和区别,由第三册学习说明文为主过渡到本册以学习议论文为主,并初步接触议论文层层推进的论证结构以及对比、设喻等论证方法。为此,教授本单元时,建议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单元通读,初步弄清文章主旨的基础上,围绕以下问题进行点拨和研讨。  相似文献   

9.
设喻明理,就是在论证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人们比较熟悉的事物或典故作比喻,来说明人们比较生疏的抽象的道理,以达到喻理结合、虚实相生、深入浅出的效果。这种议论方法,可以提高文章的形象性、生动性和趣味性,一扫议论文中常见的枯燥、严肃之风,读后给人以新鲜活泼之感,是使议论文出“新”的一种常用方法。 运用这种方法,说穿了,就是在议论文中运用比喻,但目的是为了说理,为了使道理深入浅出,易于读者领会和接受。就设喻在说理中的运用篇幅来看,大致有两种情况: 一、局部性的设喻明理。这是相对于全篇而言的,也就是在文中的某…  相似文献   

10.
<正>时间:2022年11月11日地点:佛山市石门中学听课者:石门中学高一学生、佛山市高中语文老师、全国线上听课者。执教者:广东实验中学李旭山[教学创意]教学意图:带着学生重读经典、训练思维。《劝学》铺陈又不失简约的文风深受读者喜欢,但铺陈和简约之间的关系人们很少揣摩。《劝学》连环设喻和排偶句艺术发挥得令人叹为观止,但连环喻体之间的关联、本体喻体之间的深层关系人们很少探究。  相似文献   

11.
《劝学》是一篇好课文。它着重阐述了学习的重要,并说明了学习要注意积累,要刻苦,要持之以恒的道理。今天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文章中心明确,论证严密,语汇丰富,风格朴实浑厚。之所以会这样,是与文章运用大量比喻进行论证分不开的。粗略地归纳一下,大致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取比浅显,正反论证。文中所取的比喻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或物,这就使人读了一目了然,感到特别亲切。文章一开始就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断,接着连用青“青  相似文献   

12.
除了设计好议论文的开头与结尾,写作议论文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观点明确 议论文必须要有中心论点,且中心论点是唯一的。 二、论证充分 最常用的论证方法是引证法和例证法。我们还可以从学过的文言论说文中学习论证方法,如荀子《劝学》大量运用比喻论证,《察今》运用寓言故事说理,《过秦论》运用对比论证,《六国论》运用假设说理。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能使论证充分。  相似文献   

13.
《墨池记》可谓尺寸之间,景象万千。但是这万千景象却不是一眼就能看透,需要我们耐心揣摩。文章的二、三两段是全文的核心部分。作者在文章内部铺设了纵横两条线索,巧妙地借"墨池"表达了"劝学"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荀子《劝学》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历来都很重视它对学生学习的启迪作用。但笔者在一些学校听课和交谈时,发现一些教师对《劝学》主旨的理解比较片面。他们讲《劝学》,往往只讲文化知识的学习,很少注意到思想品德的学习修养。这样讲不符合《劝学》的原意,掩盖了文章内容最重要的方面,不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也妨碍学生理解文章的词句和文理,把握它的写作技巧。 《劝学》的主旨是什么?荀子在文中作了明确的回答: 学恶乎始?恶乎终?日: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荀子说,人们应当学习儒家的经典,做封建时代的圣贤。这就是《劝学》的主旨。当然,诵《经》读《礼》既是学  相似文献   

15.
章莉 《太原大学学报》2012,13(4):48-51,55
《劝学》作为《荀子》中的名篇,其思想内涵与文学价值历来为学人所重视。从该文特殊的博喻连篇现象出发,分析博喻在《劝学》一文中的内外部结构,为求证博喻对结构文章和论证说理的作用研究作基础。  相似文献   

16.
《孙权劝学》通过对话,详略有致地记叙了孙权劝勉吕蒙读书学习的经过,表现了孙权对知识的尊重、对人才的培养,说明了人不可不学和学必有所益的道理.全文仅119字,就把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等众多的人和事交代清楚,这不仅与本文用语十分凝炼有关,更主要的是作者自然巧妙地运用了灵活多变的对比衬托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17.
<正>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劝学》《师说》的“学习提示”部分这样提示:“阅读时,要注意联系作者的思想主张和写作背景来理解文章的观点,分析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这强调了要开掘出荀子《劝学》、韩愈《师说》“议论的现实针对性”。只有全面而非片面、深刻而非肤浅的阐述,才能契合本单元学习任务“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要求。笔者试着来阐释此问题。  相似文献   

18.
正荀子《劝学》(节选)一文被收入各家中学语文教材已经多年了,这足以说明这篇文章历久弥新的价值。就其入选的原因,无疑"劝学"这样一个主旨起着重要作用,它对于激励人们学习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然而,长期以来,中学语文对该文存在着严重的误读,集中表现为对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问题和论证结构的误读,以及在这种观念导引下对部分语句的误读。本文拟从以下几个问题入手谈一些粗陋的看法。一、《劝学》是否有中心论点  相似文献   

19.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它是关于儒家"舍生取义"美德的一篇短论。文章行文流畅,论证严密,设喻生动,气势恢弘,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  相似文献   

20.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自己的语言变得幽默诙谐呢?根据多年的教学经历,本人总结归纳出以下几点:一、巧妙设喻写作课上,语文教师为了强调文章修改的重要性,巧妙设喻,他先引用《周礼》上的话:"绘图之事,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接着打比方说:"人的脸有赤有青亦有白,可见每个人的脸天生就是一篇文章。古往今来,许多女同胞都喜欢讲究修改自己的文章的。她们每天晨起梳洗罢,独自改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