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价值教育是教师和学生通过语言的使用,共同诠释价值意义、建构价值理解的过程。在这种话语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具备一定的话语能力,也就是能够基于对语言"形式-功能"的认识,对宏观与微观情境的理解,以及对何种话语权力的洞察,有策略地在语言及非语言符的使用中建构有利于学生发声与思考的意义诠释空间,使其服务于价值自觉的培养。在日常教学与管理中,教师要有能力保持自身话语的可协商性,让学生成为价值建构的主体。教师还要擅于搭建意义的脚手架,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价值思考。  相似文献   

2.
话语是人类信息生成. 储存与传递的载体,它存在主体性学校话语和主体问学校话语两种时态、两个发展阶段. 主体性话语是近代理性启蒙的产物,是以诸主体间社会交往的分离为特征的,体现的是一种专制性话语关系. 学校主体间话语是后工业时代社会发展的产物,它是以学校内部多元话语主体理念和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为基础,教师、学生与其言语对象平等对话交流,自我建构并生成知识、经验,信息的一种行为过程.学校主体问话语反映了民主性学校话语关系. 教育民主是学校成员平等建构、生成生活经验的过程,反映在教育体制、教育权利和教育交流几个方面. 教育民主的核心表现在话语关系上,教育民主的本质就是主体间话语.  相似文献   

3.
当前大中专德育话语存在普遍的失当低效问题,要扭转这一局面,德育话语应遵循"五性"(适用性、对话性、时效性、修辞性、主体间性)原则,探索行之有效的"如何说学生才肯听,如何听学生才愿说"的德育话语策略,使德育话语能体现时代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贴近学生现实生活,了解学生心理需求,关注话语修辞语境,变控制、强制为交流对话,与时俱进,因材施教,以建构有效的大中专德育话语。  相似文献   

4.
何帆 《考试周刊》2014,(65):85-86
教师作为教学的执行者,是商务英语话语构建中的主体,其主体功能主要体现在是商务英语的设计者、实践者和文化传播者。商务英语的话语构建,主要目的是实现交流,提高学生的商务英语交流能力。现代商务英语教学往往忽视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过分强调基础知识的教学。基于这一点,文章指出了商务英语话语的正确构建,并且分析了教师的主体功能,发挥教师的主体功能才能够提高商务英语教学效率,使学生了解语言文化,提高语言交流能力。  相似文献   

5.
英语教学话语有效性的实现是课堂教学成功的根本保证,从普遍语用学的有效性要求和认知语用学的可供性提取理论来看,英语教学话语有效性建构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提高认知式语言使用中的真实性、互动式语言使用中的恰当性、表现式语言使用中的真诚性;二是重视教学话语的主体间性,做好教学话语的可供性提取。  相似文献   

6.
试论教学话语与师生理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统教学理论只注重教学语言技巧的研究与培养,而忽视了对话语自身的研究。其实,教学由话语始,到话语终,话语以外无教学。教学话语的言语形式带来意义的瞬间生成和意义的不可重复性,从而带来了永恒的理解的差异。教学话语的三维结构,两重功能,双主体,都将教学理解和教学内容的掌握置于无法确定的境地,既使理解无限开放,又使正确理解发生困难。  相似文献   

7.
基础教育通过不同层面的话语改革达到课程改革的目的,各种话语都会以其独特的方式言说对教育改革的思考和理解,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话语层面与类型。课程改革分为三个话语层面,即理论层面、制度层面和实践层面。理论话语层面关涉课程改革的宏观和微观理论问题,力求立足本土;制度话语层面对课程改革有统领、规范的作用,体现伦理公平;实践话语强调课程主体的直接体验、感受,要做到话语释权。不同的话语层面构建了课程改革的整体,课程改革的三个话语层面,需要在协调互动中才能实现动态的转换与衔接,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软着陆"。  相似文献   

8.
哈贝马斯认为工具理性的滥用导致了主体交往的非合理化,也造成了启蒙的困境,但这些问题可以通过重建理性来解决的,为此哈贝马斯引入话语伦理来构建他的交往理论。哈贝马斯认为话语伦理能够重建对话存在的现实基础,然后主体通过真诚对话实现彼此的互相理解,以便实现主体交流的合理化,进而解决现代社会的理性危机。  相似文献   

9.
在文学艺术领域,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性.文学的话语蕴藉性质主要有三种特征:一、言约旨远,含蓄凝练;二、是模糊朦胧,含混多义;三、象征,暗示,意蕴深刻.无论是唐诗宋词还是戏剧小说,不同体裁文学作品中的语言都有话语蕴藉的属性,故而我们力求能理解文本中作者所创造出的话语蕴藉,同时还应充分发挥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去体味文本语言中的“不尽之意”.  相似文献   

10.
传统主客二分的知识图景导致了客观主义与相对主义的对立,社会科学亟需一种新的方式来审视区别于自然科学的知识特征.话语作为一种可能的方案,通过转变客观性观念,突出知识在对话实践意义上的"真",并根据知识在话语中的信念特征与辩护模式,表明这种研究进路有助于凸显出社会科学知识的主体间性、地方性与语境性.  相似文献   

11.
基于现象学视阈下的对话教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象学以研究现象的本质为己任,试图系统地解释和描述生活经验中的内在意义。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具有现象学的主体间性特征,这种主体间的对话和共同反思的关系是回归教育本质的路径。对话教学是师生基于关系价值和关系认知、整合反思与互动、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合作创造知识和生活的话语实践。有效对话发生在对话双方自由的探究中或自发的讨论中。有效对话教学应该具备这样几个特点:交流中相互平等;沟通中相互理解;合作中共享;存异中创造。  相似文献   

12.
从主体间性的学理发展历史来看,它主要研究了主体间精神交往的可能与生成,与师生何以理解的根基有着不谋而合的学理视界。对于主体间性内涵的确认,首先应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主体间性是关系范畴,是基于不同主体各种现实或可能的关系;主体间性并不等同于类性,但与类性的关系十分密切,类性是强调人的集约性、群体性和人类性,是主体间性的结果状态;主体间性在它提出之时就蕴涵了"主体-主体"的平等交往关系的意味。  相似文献   

13.
语言中的某些形式不仅表现主观性,而且还可以表现交互主观性,交互主观性指的是言者用特定的语言形式表达对听者"自我"关注,这种关注可以体现在认识意义上和社会意义上,本文主要从认识意义上分析现代汉语话语中"吧"所具有的五种功能,这些功能是"吧"词交互主观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翻译理论界以结构主义为核心的语言中心论受到了解构主义的残酷打击。解构主义翻译理论认为译者是创造者,作者已经死亡,"作者之死"剥夺了作者在翻译活动中的话语权,消解了其权威性,赋予了译者更大的理解和阐释自由,但它也同样导致了译者主体性的任意发挥和意义的无限衍异。本文拟从主体间性的角度让作者死而复生,以促使翻译研究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15.
协作意义建构是CSCL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从话语的视角探讨了话语与协作意义建构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运用话语分析来研究协作意义建构过程的思想;接着以一个CSCL环境下的教学案例为基础,分析和界定了小组协作意义建构过程中的话语类型和功能;最后选取一个小组话语互动的片段,详细分析了协作意义建构的过程.研究表明运用话语分析可以深入了解协作意义建构的过程和机制.  相似文献   

16.
话语分析-研究CSCL中协作意义建构的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SCL)中学习者主要是通过对话来进行意义建构的,意义体现在话语之中。因此话语成为研发和分析协作意义建构的焦点。在过去的二十年中,研究话语正在成为研究社会情境下学习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视角,因此通过研究话语来研究网络教育成为该领域的一个新的研究路径。文章在探讨了话语的概念和特点的基础上,阐述了话语分析的发展历程和理论基础。结合CSCL中协作意义建构的特点,提出了适合运用话语分析方法研究问题的要素、原则和方法,最后提出了运用话语分析可以研究的CSCL问题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7.
建筑学术语篇作为特殊的学术语篇形式,具有多模态性。结合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三大元功能,建筑学术语篇的多模态性可通过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体现。以一篇建筑设计语篇为例,对建筑学术语篇的多模态话语进行分析,以期探求建筑学术语篇的多模态分析框架,提高读者对学术语篇多模态的识读能力。  相似文献   

18.
诗歌意象的组合是诗歌话语的组织。从语言学角度对意象跳跃的成因、定义、存在基础及功能进行分析,诗歌意象出现跳跃是由于话语中缺失某些信息因素之间的确定与被确定关系,而使语义间连贯与衔接的正常状态被破坏而造成,它以话语的语用含义作为它在诗歌中存在的基础,能够起到丰富话语意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In this paper I try to show how intersubjectivity is a deeply taken for granted feature of our every day lifeworld in the sense that we, as cultural beings, always assume the pregiveness of other human beings as intentional agents trying to make sense in accordance with pregiven cultural communicative forms and practices, and it is these reciprocally shared assumptions that make intersubjectivity possible. The achievement of momentary situational intersubjectivity interlocutors thus presuppose the sharing of background experiences. The more sharing the less explicit needs the message be. In our cultural everyday practice we have “codes” for sharing of background premises — for what is appropriate discourse and conduct at any social occasion. Some of these codes seem more akin to musical-aesthetical and emotional, rather than logical, metaphors; as indicated by expressions like “finding the right voice, finding the key, feeling right”. Confirmation of identity and group inclusion/exclusion is also part of that. Other codes are more related to situational definitions and projects, which are particularly relevant in an educational context. In any context, an interpretive approach seems necessary in order to uncover the rationality behind collision of codes or non-successful attempts at achieving intersubjectivity — that can easily be mistaken for deficient competence. In its more radical form the intesubjectivity approach assumes that the early interaction between caregiver and child is functioning as a self-organizing preadapted dialogical system that is biologically based. The child is searching for his “virtual other” in the caregiver and so is the caregiver in the child.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Halliday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人际功能为理论依据,从语气系统和人称系统两个方面对广告语篇进行人际意义探究。指出广告语篇中语气系统和人称系统的复杂性,揭示广告语篇中广告主如何巧妙的运用语言的人际功能操纵读者,实现其劝说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