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活德育论——幼儿道德教育的科学实践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德育”是“生活教育”之题中的应有之意,生活德育论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灵魂,生活内涵、实验思想及改造的心理学基础决定了生活德育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解读生活德育论,对正确把握幼儿道德教育的基本特征、幼儿道德发展的主要特性,深入理解幼儿道德教育的心理学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德育理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基本原则。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将其三大基本原则具体运用到学校道德教育实践,在德育模式上实现从灌输德育到生成德育、从封闭德育到开放德育、从知性德育到践行德育转变。  相似文献   

3.
回归生活课程理念的提出体现了德育课程改革的进步:不仅使课程价值取向转为培养有道德的人,也使课程教学从知识的授受转向对生活的关注。但在现实中,关注学生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却与德育课程间存在着诸多的“不谐之音”。这里,笔者试就生活世界与生活场域作一思考,并对道德教育与德育课程谈谈个人的感受。  相似文献   

4.
德育实效性是衡量道德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当前德育实效性存在的问题表现为道德教育形式单一;道德教育中“人的缺失”;道德教育体系不完善以及道德教育要求不一致等方面,、涂尔干道德教育的相关理论富有重要价值和启示:要提高德育实效性需要构建隐性与显性互补的德育课程体系;要建立“回归生活世界”的德育理论;要建设完善的道德规范和制度伦理体系以及保持道德教育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5.
作者简介: 高德胜,1969年出生,河南信阳人.教育学博士、副教授、著名德育专家,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兼"品德与生活"国家课程标准组核心成员、上海<思想理论教育>杂志特约副主编、"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田家炳基金会中国学校德育研究与发展计划"专责委员会委员.在道德教育基本理论、德育课程、知性德育、生活德育等领域有着广泛的研究和精深的造诣.  相似文献   

6.
蒋月桂 《文教资料》2007,(2):134-135
道德教育与社会远离、与实践远离已成不争的事实,要从根本上消除幼儿道德教育的弊端,必须让德育回归幼儿的生活世界,挖掘根植于幼儿生活的德育内容,探索符合幼儿生活经验的德育方法,使幼儿德育从“书本”走向“生活”;必须让幼儿走向生活,体验丰富的道德情感,体验温暖的家庭生活,体验多彩的社会生活,使幼儿德育从“说教”走向“体验”。  相似文献   

7.
学校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脱离是造成学校德育困境的主要原因。生活世界是学校道德教育鲜活的“教育场”;回归生活世界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学校道德教育应从生活实际出发,在生活中关注德育主体的现实需要,培养生活中的德育主体。  相似文献   

8.
胡金木 《中国德育》2012,(19):19-22
若说道德可教,那么教的方式一定是生活化的。道德教育只能以生活化的方式呈现,而不能是学科化、知识化的。这样,人们往往把生活德育理解为一种模式,仅仅认识到“生活”与“德育”之间的一种工具性关系。其实,“生活”与“德育”具有一种本体性关系,生活是德育的基石,本真的德育就表现为一种生活德育。生活德育并不是要人们把德育直接搬到日...  相似文献   

9.
《中国德育》2007,2(11):F0002-F0002
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是中国道德教育理论的原创地,以鲁洁教授为核心的学术团队构建了“回归生活”的道德教育理论,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道德教育理论,提示了符合中国传统的生活德育心理机制,探索了“生命教育”的新理念,其标志性成果有:《道德教育的现代视域》(鲁洁著)、《规训与教化》(金生著)、《中国传统德育心理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汪凤炎著)、《生命与教育》(冯建军著)。  相似文献   

10.
戴赛珍 《考试周刊》2009,(23):157-158
本文以生活教育理论为依据,就如何构建小学德育生活化进行初步实践。提出小学德育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开展生活德育。生活德育要以课堂教学活动、校内延伸活动、家庭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实施途径,以“生活中育德,生活中育人”为实施理念,将道德教育深深扎根于儿童生活的土壤,让德育与受教育者个体的日常生活、学习生活、交往生活、集体生活等紧密相连。并最终达到知行统一这一具体目标。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杜威“教育即生活”和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相关道德教育的模式的分析可以看出,两位教育大师的德育思想对跨入新世纪的当代道德教育工作仍不乏启迪作用,使我们更加重视教育在德育客体道德发展中的作用,重视各种活动在德育客体道德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受近现代科学主义和工具理性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道德教育过于强调工具性价值,致使德育的主体性被严重消解,并且日益远离了人们的现实生活。在具体的德育领域表现为道德灌输加剧、受教育者道德主体意识的缺失、德育实效低迷等方面。为此,道德教育必须深刻地分析个体道德生成与生活世界的内在必然联系,重新审视其工具性价值,实现对生活世界的全方位的回归,才能真正达成道德教育引领学生“学会生活”的理想愿景。  相似文献   

13.
生活德育课程原型是一种原初的道德教育影响的选择与组织形式。基于知识论视角,生活德育课程原型从关照生活世界中的人出发,尊重主体地位,尊重个体生命,尊重个体在“遭遇性生活”为典型的个性生活中的道德领悟,使个体道德知识成为道德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个体道德叙事日益达成个体对生活的道德觉解,促进个体道德知识的解放,践行一种道德生活的道德教育基本实践形态。从知识论的角度审视生活德育课程原型,有助于深化人们对生活德育的理解与实践认知。  相似文献   

14.
杜威从实用主义立场出发,主张“教育即生活”,强调道德教育应贯穿于学校的全部生活中,要求学校社会生活化,将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生活方式。陶行知则针对当时中国教育太重书本,与生活没有联系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理论。两种理论虽然字面上相对,但也是可以互相沟通。他们都强调生活与教育的一致性,突出生活的教育意义,只不过内行知理论的内涵大大超过了杜威的教育理论。两位教育家对道德教育主客体关系的认识对于我们今天的德育仍不乏积极的借鉴意义,既要主动了解德育客体,重视他们的思想变化,又要重视对他们的教育,启发我们的德育工作从内容到方法都要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做相应的变革。  相似文献   

15.
生活德育是新时代德育创新的重要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生活德育的基本理念是让理想化、政治化、封闭化的德育重新回归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注重发挥道德个体的主体性、能动性与创造性,让德育主体在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自主、自觉、自动地实现道德品质的提升。生活德育理念有助于提升德育效能,拓展德育空间。在生活德育理念指导下,德育建构的核心观念是:首先,实现从德育的理论与知识教育环节向实践与生活环节回归;其次,德育必须突破并跨出学校教育系统而向整个社会回归,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的德育网络;最后,改变传统道德教育主体性缺失的弊病,向着以发扬主体性为内核的德育观回归。  相似文献   

16.
《现代教学》2006,(3):2-2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德育同样而且必须要通过生活发出力量才能成为真正的德育。”德育原本是生活世界的一部分。在原始社会单,道德教育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过程融为一体的。正式的学校教育使得学生的德育与智育在教学中分开,然而人们可以与社会生活隔离开来集中学习知识经验,  相似文献   

17.
李宏亮在《中国教育学刊》2011年第5期撰文指出,传统的德育观奉行“德育为首,五育并举”,将德育置于智育之上。这一工作思路是将道德教育与学生的学业发展视为两个独立并行的体系,对学生先进行道德教育,然后以学习到的道德知识和规范去约束其言行。这种简单、机械的割裂必然造成学校道德教育与学生道德生活的脱节。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生活化”理念逐渐从学科课堂教学走向学校道德教育,并被越来越多的班主任和德育管理者所理解和接纳,并逐步形成生活德育的理念。高德胜教授曾对生活德育进行了充分的学理论证,他认为生活德育是对知性德育和思维德育的全面超越,是具有整体性、社会性、实践性和真实性的德育。那么,生活德育遵循的是一种怎样的生活逻辑呢?  相似文献   

19.
我国德育效率低主要因为它脱离了现实生活根基,回避了生活世界中的矛盾与丑恶现象,失去了主体对象,片面追求理想道德.因此,改革道德教育就要分理论与实践两部分进行,在理论上可以考虑构建一种不完备的道德教育学说来取代现行的完备的道德教育学说;在实践上要回落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确立学生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德育教师的主体性,力求找到师生心灵共通的契机,构筑学校、社区、家庭一体化的德育框架.  相似文献   

20.
高校道德教育实效性低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杜威、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都引导着我们:大学道德教育只有从"理性"回归到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中去,才能重新焕发其生命力。道德教育要回归生活,就要把握道德教育的生命逻辑起点,树立以生活为元基点的德育理念,创设回归生活的道德体验环境,还要打破科学化的主客体模式,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