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孟姜女哭倒长城故事,最早,肇始于春秋时期齐国杞梁妻哭夫崩城传说,经过一千二百年演变,女主人公由齐国无名氏杞梁妻,变为秦朝孟姜女,由哭倒齐城变为哭倒秦长城。再经过一千多年的民间文学的丰富和发展,终于嬗变为今天的抨击封建暴政,反映了历代人民道德观、婚姻观的故事。  相似文献   

2.
孟姜女故事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姜女故事渊源流长,传说纷异。先秦记载杞梁战死,其妻以妇人无外事为由,辞郊吊。稍后儒家以杞梁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称颂,均意在讲礼俗。到了汉代,逐渐加工,创造出杞妻哭夫,城为之崩的动人故事,重在表彰贞烈。自唐代以来,故事更趋于完整,通过各种文学形式的改造,人物、情节都有了改变,孟姜女的名字代替了杞梁妻,人物形象更鲜明动人,情节更丰富,重点突出了暴政造成的社会悲剧。此时,也出现了不同时地的传说。明清以后,各种考证纷繁复杂。各地建立的姜女祠庙也反映了传说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据《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记载:齐庄公四年(前550),齐伐卫、晋,回师攻莒时齐大夫杞梁战死。杞梁妻迎丧于郊,相传她哭夫十日,城墙为之崩塌。后世以讹传讹,把杞梁妻说成是秦始皇时代的人,演绎出哭长城的故事。本文试从历史史料考证孟姜女和范喜良其人其事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4.
通观《殽之战》全文所记述的内容,可以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不在于描写战争,而在于揭露贪婪无厌的秦国发动侵略战争,结果落得全军毁灭、主帅被擒的可耻下场。文中穿插的“蹇叔哭师”和“弦高犒师”这两则故事,非常有力地表现了作者的这一写作意图。先谈“蹇叔哭师”。文章开头叙述杞子派人要求秦国秘密行军偷袭郑国,秦穆公征求蹇叔意见,蹇叔明确表示反对。蹇叔的话可以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摆出自己的论点:“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相似文献   

5.
《列子·天瑞》中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杞国有个人,担心天崩塌下来后他将无处藏身,因此愁得整天觉也不睡,饭也不吃。后来就用“杞人忧天”比喻不必要的或无根据的担忧。大凡听了这个故事的人,都会以嘲笑回报“杞人”,认为他的行为荒诞、滑稽得令人喷饭。  相似文献   

6.
孟姜女的传说家喻户晓。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顾颉刚以“历史的系统”、“地理的系统”的方法对其进行搜集整理,独开民间故事研究风气之先。从最初齐国“发乎情,止乎礼义”的“杞梁之妻”,到“千里寻夫”、“哭倒长城”的盂姜女,这一古老民间传说经历了传奇的历史变迁。澧州、苏州(松江)、同官、山海关(秦皇岛)等地孟姜女故事的言说各有千秋,又大同小异。在“筑长城”、“哭长城”和“滴血认亲”等密码中隐含着远古时代先民的信仰习俗和丰富的民俗文化信息。本文结合原始活态文化——萨满教,对有关“长城”的纠葛不断地探寻、还原与解密,旨在揭开其神秘的面纱,露出“真淳”、瑰丽的民俗本真。  相似文献   

7.
孟姜女的传说家喻户晓,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顾颉刚以“历史的系统”、“地理的系统”的方法对其进行搜集整理,独开民间故事研究风气之先.从最初齐国“发乎情,止乎礼义”的“杞梁之妻”,到“千里寻夫”、“哭倒长城”的孟姜女,这一古老民间传说经历了传奇的历史变迁.澧州、苏州(松江)、同官、山海关(秦皇岛)等地孟姜女故事的言说各有千秋,又大同小异.在“筑长城”、“哭长城”和”滴血认亲”等密码中隐含着远古时代先民的信仰习俗和丰富的民俗文化信息.本文结合原始活态文化——萨满教,对有关“长城”的纠葛不断地探寻、还原与解密,旨在揭开其神秘的面纱,露出“真淳”、瑰丽的民俗本真.  相似文献   

8.
杞人忧天     
<列子·天瑞>有这样一个故事:"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意思是说,有一个杞国人,整天担心天塌,自己无处存身,以至于寝食不安.这就是成语"杞人忧天"的出典.  相似文献   

9.
杞人忧天     
枫叶 《下一代》2011,(6):25-25
【出自】:《列子·天瑞》 【出自】:"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解释】: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故事】: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相似文献   

10.
平日读书阅报收辑了几副夫挽妻或妻挽夫的挽联,不揣浅陋作以评说。①撒手又何悲,数十年贫病交加,纵我留君生亦苦;残躯岂足惜,八千里翁姑未殡,因君累我死犹难。清朝末年,广州某地一小官,职低薪微,家贫病重,财尽药断,久治不愈,竟至死去。其妻央人代撰此联,以述自己哭死伤生进退两  相似文献   

11.
《礼记·檀弓下》记载了一个故事: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扶着车前横木)而听之,使子贡(孔子弟子)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很像有深重的忧伤)者。”而曰:“然。昔者吾舅(公公)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记住)之,苛政猛于虎也。”这可能是孔子在出游途中所经历的真实一幕。这位住在泰山旁边的乡村妇女,公公、丈夫和儿子三代都死于虎口,但是她却不愿意离开这里,因为住在这里可以逃避苛暴之政。孔子听完这个故事,告诫弟子要记住“苛政猛于虎”的道理。…  相似文献   

12.
毫不害羞地说.我看到这部电影后哭了。没哭多少次,但偶尔故事和角色扣动我的心弦.至于我彻底被电影所表达出的感情所影响。  相似文献   

13.
说文谈史     
孟姜女不姓“孟”孟姜女的原型出自于史籍《左传》。《左传》中记载,齐国有个叫杞梁的人,在攻打莒国时战死,“齐侯归,遇杞梁之毒于郊,使吊之”。由此可见,孟姜女本来没有姓名,而且与长城没有关系。汉代的《说苑》一书,在此记载基础上加上了“其妻闻之而哭,城为之阤(塌下)而隅(墙角)寿之崩”。汉代的《列女传》和《闺苑》等书中均记有此事。“孟姜女”之名最早见于敦煌石窟后室残卷中的一  相似文献   

14.
十种声音、千百齐作四人齐发声抚尺一下大儿醒两儿齐哭儿含乳啼夫纳声夫健妇大呼儿醒、啼妇渐拍渐止夫大呼妇欠伸夫吃语一人大呼.火起’(遥闻)犬吠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喷群响毕绝静—动—静—大动—大静《口技》板书@傅祝明~~  相似文献   

15.
<庄子>记载了庄子妻死而歌、友亡悲哭两个故事,这一歌一哭虽有悖于世俗规范,却呈现了一种艺术化的人生,庄子的歌与哭不是世俗的挽歌与颂词,而是艺术心灵真挚而深刘的绝唱,蕴含着浓厚的诗意情怀、自由意志、孤独意味和悲剧精神,歌与哭,以两种质朴的世俗形态实践了艺术的本真传迭.  相似文献   

16.
奇歌夫,诚实单纯,充满活力,行动迅速亦常常急躁,热烈直率也时时抱怨,偶尔哭哭鼻子,但仍不失为一名聪明成熟的小男子汉(摘自老师的学年评价)。  相似文献   

17.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是全国高校通用的经典教材,但书中仍有少许注释值得商榷。本文针对《礼记·檀弓下》中的"子之哭也壹""负杖入保"以及《潜夫论》中的"濯锦以鱼"等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以求促进古汉语教学。  相似文献   

18.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在流传过程中,被不断演绎着,并被赋予着新的情感.苏童的新长篇小说<碧奴>是根据中国传说"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改编而成的,作家改变过去自己笔下女性形象的颓废色彩,塑造了一个善良、忠贞的女主人公碧奴形象.古典传说故事也可以成为中国当代小说一种新的创作资源.  相似文献   

19.
童话短路     
故事中,孟姜女为了寻夫而哭倒了万里长城,然后找到了丈夫的骨骸;但是要筑万里长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秦始皇岂能让孟姜女就这样哭倒长城,便命令兵士每人至少要学会一项特殊技能……  相似文献   

20.
请您节水     
你可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西北山区的小女孩随着阿姨来到县城,住进了宾馆。当小女孩站在水龙头下洗澡时,望着哗哗的流水,她哭了,哭得好伤心。阿姨问她“为什么哭”时,她说:“我们家乡连水都没有喝的,这里的水却这样地流,太可惜了……唉!多么令人忧伤的一个故事啊!”此刻,你在想什么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