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众所周知,哲学本体论被普遍运用于各学科领域。考察语言学和语言哲学中的语言本体思想可以得出,对多元世界中的一元——语言本体的忽视是导致语境研究局限的主要原因。进一步研究表明,语境的本质是语言;语言本体建构语境;基于语言本体的语境研究不仅要分析语境构成与类型,更要诠释说话人语境的生成机制与理解过程。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认知语境与语言哲学一些前沿问题进行探索,首先对认知语境和语言哲学的基本理念和主要流派进行阐释和比较,在这个基础上对认知语境和语言哲学两个主要领域进行分析,讨论认知语言学框架中的语境概念,然后着重分析语言哲学中的认知语境理论及应用。  相似文献   

3.
巴赫金自19世纪20年代以来就在著述中阐述自己独特的语言哲学思想.他反对结构主义对语言所进行的静止性描述,主张将表述看作是语言研究的基本单位,研究语言在具体语境中的具体应用.语言与语境密不可分,离开了语境,语言将失去其赖以存在的基础而不复存在.巴赫金在语言研究中所持的注重语境研究的观点是由他在哲学上所强调的自我与他人同时并存的观点决定的.他的研究方法为语言学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由于汉英语言结构和哲学思考方式的差异,我国学者在汉译西方哲学中的最高范畴系词"Being"时产生困境,出现了"是"、"有"、"在"、"存在"、"本体"等多种译名,体现了系词的多元性、复杂性与神秘性,很值得深思与探讨。文章基于对英汉两种语言的同质性和异质性的分析,揭示英语系词"Being"的神秘所在与汉译困惑的根源;探寻通过语言分析发现世界之路,展示系词的本质属性;进而走进语言背后的哲学论域,追溯和把握系词的语言本体观。  相似文献   

5.
翻译与存在     
由于汉英语言结构和哲学思考方式的差异,我国学者在汉译西方哲=学中的最高范畴系词Being时产生困境,出现了“是”“有”“在”“存在”“本体”等多种译名,体现了系词的多元性、复杂性与神秘性,很值得我们深思与探讨.文章基于对英汉两种语言的同质性和异质性的分析,揭示英语系词“Being”的神秘所在与汉译困惑的根源;再探寻通过语言分析发现世界之路,展示系词的本质属性;进而走进语言背后的哲学论域,追溯和把握系词的语言本体观.  相似文献   

6.
现代语言哲学本体论受当代科学思潮、科学哲学思潮和社会科学思潮的影响,由传统思辨哲学的抽象绝对精神本体转向事实、经验现象本体。这种转向的三种趋向:经验实证的事实本体、意识现象客体和实践功用本体。这种转向给哲学提出语言与世界的关系、信息世界哲学本体新的研究方向,但也存在经验主义的局限性,必然走向辩证本体论的轨道。  相似文献   

7.
意义是语言哲学的核心问题,也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翻译实质是语际的“意义对应转换”因此把握意义,表达意义是翻译运作全程中的核心或中心。德国语言哲学家维特根斯坦首次提出“意义在于应用”,意义归根到底取决于“use”。这种语用论意义观赋予意义实践性。本文认为语言哲学拓宽了语言学传统的语境范畴,为语言意义的研究提供了新视野。哲学语用观的语境多维分布决定在语境整合中把握意义,把语言系统与人文、社会、文化、历史等等语境因素整合起来,以达到翻译中英汉语际转换的意义“等效”对等。  相似文献   

8.
当代哲学已经从以语言哲学为中心转到以心智哲学为中心。心智是涉身的,心智哲学也是涉身的和经验、体验相关的。心智哲学与关注主体的心智和认知能力及其相关联的语言能力,是一种体验型的哲学。语言不是认识论的工具,而是本体上的状态;言语就是身体,言语就是存在。认知语言学提倡人的主体性,研究心智活动及其外部表现,认为语言是人类相同的心智基础和涉身体验的外在表现,将对人类心智问题研究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9.
语境是语言研究的重要方面。它是语言使用或交际的环境,深刻地影响着话语在不同场合的含义。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所以语境与翻译的关系密不可分。小说的语境都是特定语言创设的语境,那么其发生的各种语言及非语言因素必然会在小说中得到体现。语言语境制约着小说翻译中的词义和句子的逻辑关系,语言发生的情景和文化背景更是其要考虑的重大因素。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哲学发生了语言转向,原本对认识论的关注变为了对语言本体的探索.语言转向之后的哲学研究大多把语言研究作为工作的重点,而新兴学科语言哲学也成为影响贯穿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的显学.但对语言的哲学思考,自古希腊以降就一直是西方哲学家们关注的话题,语言转向的发生正植根于这种千年来思考的传统.对语言转向的哲学渊源进行一番考察,有助于提供一种理解这一“哲学革命”的历史视角.  相似文献   

11.
教育学的语言批判是把教育学的语言作为研究对象,对它进行的研究,从分析哲学的角度考察,教育学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语言问题,亟须澄清,概念必须在语境中加以运用,概念的使用,要明确其内涵与外延,描述性陈述必须与评价性陈述相区别。  相似文献   

12.
哲学与语言学紧密相连、互相依赖,哲学评价论的基本思想对语言学界的评价研究有着不可或缺的启迪与指导作用。哲学评价论对Martin && White的语言评价系统有着重要的启示:需要关注语言评价过程,特别是如何根据评价语境及交际意图使用和理解评价性语言;语言评价的功能不仅包括人际功能和表达功能,还包括导向功能;评价范畴与词汇、语法结构之间的关系需要进行系统化探讨;判断系统可划分为道义评价和价值评价。  相似文献   

13.
语言在中国先秦时期是哲学家探讨的中心话语和各家共同关注的焦点,儒、道、墨、名等各家在名实关系问题上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在诸家之中,墨家表现出极端重言的特点,其积极成果就是墨家语言哲学思想的研究:指称论思想、言语行为思想、语境思想和隐喻思想。纵观研究先秦诸子语言哲学的文献,可以看出,墨家与儒家、道家和名家的语言哲学研究相比明显逊色。墨家的语言哲学思想至今并未得到专门的、深入的和系统的研究,期望学界改变墨家语言哲学研究滞后的状况,从而丰富先秦语言哲学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哲学与语言学紧密相连、互相依赖,哲学评价论的基本思想对语言学界的评价研究有着不可或缺的启迪与指导作用。哲学评价论对Martin&White的语言评价系统有着重要的启示:需要关注语言评价过程,特别是如何根据评价语境及交际意图使用和理解评价性语言;语言评价的功能不仅包括人际功能和表达功能,还包括导向功能;评价范畴与词汇、语法结构之间的关系需要进行系统化探讨;判断系统可划分为道义评价和价值评价。  相似文献   

15.
李可  于辉  张莉 《绥化学院学报》2007,27(2):191-192
一、指导写作教学的语言哲学意义理论基础意义理论是语言哲学的核心问题,它主要涉及词和词组所表达的意思,同时也包括语句所表达的意思。与语言学的研究不尽相同的是语言哲学侧重于从哲学的角度研究词、词组或语句与其所指对象或所表示的意思之间的关系,并且把对意义的研究与对真理性、确定性等问题的研究联系起来。从更为笼统的层次上研究语言意义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东西使得语词和语句具有意义,语言中具有意义的最小单位是什么,语词或语句是否独立地具有意义,还是要在一定语境中才有意义,以及话语是否真实、在逻辑上是否一致等等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语境原则,是语用学、语义学、语言哲学等学科中的一个基本和核心的概念。语境是语言赖以生存、运用和发展的环境,制约着语言的表达。在语言哲学上,语境原则自弗雷格的提出之后,经过斯特劳森的引用和解释,发展到今天已成为语言哲学中的一条重要的方法论原则,对于哲学问题的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倪江凌 《文教资料》2007,(10):105-106
随着人类学、语用学、社会语言学的发展,语言学家的视野逐步扩大,研究逐步深入,从研究语言结构转向研究语言与语境的关系。本文通过语境说略、语境的定义分类、不同语境对语言理解及运用的影响的论述,说明语境是人们运用语言的基础和出发点,语境决定了人们的言语形式的选择、言语内容的信息传递和言语功能的实现。因此要理解话语的真正含义,尤其是话语的言外之音、弦外之音,必须了解不同语境对语言理解及运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维特根斯坦后期语言哲学不仅成功促进了哲学研究的语言转向,同时也使得语言学研究进入了语用研究阶段。语用学、社会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语言研究的核心理论都可以在维特根斯坦后期语言哲学中找到思想的源头,这些理论都与维特根斯坦后期语言哲学中的语言观,如"语言游戏理论""生活形式""家族相似性""私人语言"等有密切的关系。其实仔细研究发现,其实维特根斯坦后期语言哲学本身就是一个系统,是一个语言生态系统,可以很好地解释语言。  相似文献   

19.
幼儿散文是幼儿园语言教育中学习文本化语言的重要范本。本文从语言本体观的角度来解释幼儿散文欣赏活动,强调应从本体观出发设计幼儿语言教学方案,并以散文作范本为幼儿文本性话语习得创设条件。同时,由于幼儿思维发展尚不完善与生活经验的欠缺,需要借助成人的力量,遵循从整体到局部的幼儿语言学习规律,注重建构具体语境,帮助幼儿学会欣赏散文。  相似文献   

20.
从语言哲学看,所有语言均具有同质性和异质性特征。同质性表现为语言的音、词、句、章的层级关系,是语言的本体。语言异质性特征表现在各语种所独有的特性,如英语以虚词为主,被称作“虚用型”语言;汉语以实词为主,被称为“实说型”语言。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对语言的同质性与异质性的把握程度直接关系到译文的质量。本文从语言哲学的视域,对“英虚汉实”现象及成因进行解析,并就语言转换过程中的语言补偿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