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寇谦之是北魏时期名的北天师道的创始人,他在对原始道教改造中形成了极其丰富的思想。教育思想是其中的一部分。在教育作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及教育进程等方面寇谦之均有自己的理论与独到的见解,为他清整道教提供了理论依据。本分析了他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及其产生的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2.
道教造像以立体的视觉形象传达道教思想观念,是道教思想观念的具象化与审美化表达。具有如下几个特点:道教造像多样的形式特征开显出终极之"道"的神妙与奇异,单一的本色映射出终极之"道"的朴素。它们往往又与日月天光、山体岩石融为一体,以鲜明的在场言说着"我"即"万物"、"万物"即"我"之"物我无分"、"万物齐一"的道教理念。另外,道教造像在漫长的时间之流中葆有永恒的姿态,彰显"道"之永恒与不朽。作为神灵神仙形象的摹写,道教造像呈现出"神圣性"与"世俗性"交融的审美风貌,这一审美风貌由道教文化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3.
费泳 《家教指南》2004,(2):43-47
佛教造像在北方丝路古道由西向东的传播,在5世纪中期出现式微.其后北朝发生的两次佛教造像风格转变均源自南朝,本文就这一现象引发对同期域外造像传入格局的考证,得出南方海路的兴起是导致北朝造像南式化及南北朝时期佛教造像传播格局转变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4.
南北朝时期的道教改革,顺应了道教更具有官方化、成熟化的趋势.在改革道路和形式上,北方的道教改革官方强制性推行,南方则是官方推行的特点与个人影响并重;北方的道教活动介入政治过深,南方的道教改革在后期则有意回避政治,这是道教改革南方成功而北方失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鬼道是流行于巴蜀地区的民间信仰,张陵在鬼道的基础上创立了五斗米道。五斗米道的虽是巴蜀鬼道的一支,但有着不同于鬼道的发展方向。张鲁在汉中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是五斗米道向统治阶层靠拢的一次尝试,拉大了与鬼道的差异。之后葛洪总结和完善了道教理论,加上寇谦之清整道教和积极向统治阶层靠拢的努力,使五斗米道成为官方宗教,最终使五斗米道同鬼道彻底决裂。  相似文献   

6.
《早期佛教造像南传系统中日学术研讨会》1991年11月26日在南京博物院院长梁伯泉先生的主持下在宁召开。日本龙谷大学、名古屋大学的上山大峻、谷川道雄、山田明尔、宫治昭、木田知生、入泽崇等著名专家和国内学者50余人出席会议。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副教授阮荣春根据多年来收集的资料,第一个从宏观的视角俯瞰了中国早期南方佛教造像的发展,反复考证,深入研究,在1990年提出了“早期佛教造像南方传播系统”远远早于北方石窟造像,并对北方佛教造像起着一定的引导作用。他的观点曾在京都大学、意大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关中地区道教与佛道混合造像碑上的一些典型石刻图像进行考释和解读,可以发现当时佛道信徒在建造造像碑时就把早期的神仙传说题材作为其进行创作的思想源泉,在造像碑上刻画大量表现传统宗教中的长生和成仙思想的图像.这对关中地区造像碑的整体风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该地区造像碑从一开始就与我国传统宗教艺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显示出中国化和世俗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汉代为武当道教的滥觞期,魏晋以后武当山才逐渐成为道学家们荟萃的地方。在武当道教的初期发展过程中,尹轨是一位关键人物。西晋末年,中原板荡,尹轨于惠帝光熙元年(306)率领一个数十人的道团南下入武当山。尹轨道团是武当道教史上第一个见之载籍且有一定规模的道团,其意义相当重大。由于尹轨、戴孟和山世远等高道的到来,使得武当道教于东晋前期一度呈现出兴盛的局面。但是随着动荡时局的不断加剧,武当山地区始终处于南北交兵的前沿阵地,各道众只得继续向东南迁移。其时三洞经派兴起,并逐渐成为道教发展的主流,武当道教融入以上清经派为代表的三洞经教体系之中成为必然的趋势。而武当山则自这些道徒离开之后,经历了百余年的沉滞期,直到隋唐以后才再度兴盛。  相似文献   

9.
汉唐道教在建构其神学体系时,充分融摄了中国早期神话意象,其重要表现之一是昆仑与老子的结合。“老子治昆仑”“老子升/归昆仑”反复出现在汉唐道教信仰的脉络中。无论是寇谦之的新天师道清整运动,还是刘宋天师道的改革运动,抑或是老子神话之西出说、化胡说,永恒回归神话以“昆仑/老子≒道”的模式出现,汉唐道教通过对宇宙本源“道”的回归实现了道教自身的清整、提升。  相似文献   

10.
吉木萨尔和阜康的道教探讨戴良佐道教为我国三大宗教之一,公元142年由东汉张陵创立,道教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奉老子为道祖,尊他为“太上老君“。南北朝时,道教盛行起来。南宋时产生全真派和正一派。元代以后,更明确分为两大系统。南方日正一教,以符科教...  相似文献   

11.
佛教石刻的区域分布可以反映佛教信仰行为和佛教活动强弱的地区差异。大体说来,在唐人,北方重视造像、造塔、造经等实践行为,南方则逊色许多。唐前期石刻数量多,有两个分布中心和两个次中心,有两个分布带和一个次分布带;唐后期石刻数量减少,有两个分布中心和一个分布带,而且南北方差异缩小,总体上北方趋向衰落,南方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国道教,在公元4~5世纪左右,完成了由原始信仰向具备理论化的教义及严密组织结构的宗教的转化。并设立了用以集聚信徒、传达教义的场所,建立了专门供养道教诸神的享堂,开始塑造自身的偶像崇拜系统。早期道教造像,沿用了一部分传统神话信仰中的形象,又借用了外来的佛教形象。从魏晋到南北朝时期,逐步完成了从早期的佛道同龛、形象混杂到具有明确所指、形象序列明确、特征基本明晰的道教造像的形成过程,从而确立了自己的美术传统。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化在地域分布上 ,自古以来就存在着北方黄河流域文化和南方长江流域文化两大板块 ,而汉水、淮河流域是南北文化转换的轴心。这里不仅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而且是南北与东西文化的融汇、改造、消化之地。正是汉水、淮河流域这个南北文化大熔炉 ,冶铸出了光芒四射、魅力无穷的楚文化和道家道教文化。  相似文献   

14.
弄堂温情     
北方的弄堂,尤其是北京的弄堂把整个城市切割得像四方四正的棋盘,直来直去,彰显着北方人的豪性。如果把北方的弄堂比作关东大汉,那么南方的弄堂就可称得上是小家碧玉了。而我们这儿,我们的弄堂里则杂糅着温柔婉约与粗犷豪放两种风格,又渗入了一些现代气息,诠释出另一种别样的风情。  相似文献   

15.
唐代是道教发展的重要时期。唐政府对道教实行了有效的控制与管理,制定了各种各样的管理制度和措施,除了实行度牒制度和道籍制度外,还以世谷礼法来约束道教,体现了道俗结合、世俗礼法高于并统摄教内法规的管理特征。  相似文献   

16.
王学军 《文教资料》2009,(18):16-18
初盛唐(618-765)诗歌中的战争战役在空间分布上总体呈现出以下四个基本特征:(一)内地面积小于边地,内战数量多于外战.(二)外战北方多于南方,西方多于东方.(三)内战北方多于南方,西方与东方相当.(四)重视边疆及内地战略枢纽地区.初盛唐诗歌中战争战役焦点区域的转移与权力中心的变迁基本相应,也大致经历了关中本位--京洛轴心--地方分立的转变.高祖、太宗及高宗前期诗歌中战争战役焦点区域为关中及拱卫关中的北疆与西域;高宗后期、武周、中宗、睿宗及玄宗时期诗歌中战争战役焦点区域在关中及拱卫关中的北疆与西域外,又增加了晋洛及拱卫关东的东北:肃宗时期与代宗初期诗歌中战争战役焦点区域扩散分布各地,内地关中、晋洛、江南、江淮、冀鲁等成为战争多发地,而之前边地北疆、西域、东北等战争多发地则少有涉及.  相似文献   

17.
恒山与其它四岳一样,为我国最早的道教圣地之一,早在西汉就出现了道教活动。恒山的宗教活动,特别是道教活动,在我国宗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就连恒山本身亦被宗教化,被道家封为神,被历代王朝奉为帝,千古受尊,香火不绝。 为了加深对恒山宗教活动的了解,本文对恒山的道教和佛教的发展与兴衰予以简述。 恒山道教略谈 恒山及其它四岳,是我国锦绣河山的象征,是我国千山万岭的集中代表。中国,在没有出现道教活动之前,五岳已经形成。因此,五岳不光最有名气,在道教的眼里,认为五岳最有灵气,自古为道家修练之地,历代不少有名的仙人都是在五岳中修道的,即使是在其它处修道者,也要佩带“五岳真形图”。《抱朴子》中记;“凡修道之士,栖隐山谷须得五岳真形图佩之,则鬼魅虫虎一切妖毒皆莫能近。”道教产生于我国,渊源于古代的巫术和秦汉时的神仙术。元代以前,道教无统一章法,道派杂乱。战国时有黄老道;东汉顺帝(126—144)时,张陵倡五斗米道(即天师道);东汉灵帝时,张角倡太平道;北魏太平真君年间,嵩山道士寇谦之在魏太武帝支持下兴北天师道;南朝宋国庐山道  相似文献   

18.
道教五派中,全真道、真大道、太一道兴起于北方,正一道、净明道兴盛于南方。除正一道与净明道为宋以前旧道教派外,全真道、真大道和太一道三派为宋南渡后河北新创三教。因此,陈垣教授称“南宋初河北新道教”。其中太一道发祥、兴盛于北方,以卫辉为基地,活动区域为河朔、燕赵之地,远至齐鲁、辽东,道众数十万余,宋金、宋元昌盛约达250年之久,成为研究道教历史及宋金元史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唐初佛道争辩中,论题主要围绕着道与自然,道与万物,道可否言说等方面展开,佛教攻击道教的策略:一是以日常经验思维去否证道教的终极信仰———"道"———的至上性;再则是指出道教自身对"道"理解不具有一致性,存在着矛盾。从记载来看,道教学者的辩白是无力的,他们对佛教问难的较合理的解答更多体现在他们的著作中。这些著作既是道教学者的应难之作,也展现了道教发展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20.
河东地区一向被视为唐朝战略大后方。现存的唐代建筑、碑碣、墓志、道教造像和造像碑等文物,客观证实了皇家亲自主导,地方官吏热心和重视,道家思想深入人心,群众基础雄厚,道教业已形成了自己的神仙体系和建筑特色等唐代道教发展的几个显著特点,反映了道教在唐朝通过扩张达到了鼎盛时期的根本事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