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新教材中声音发生的实验不够明显,声音的传播的实验不易成功。本人在教学中作了如下改进,得到满意的效果。1声音的发生的实验用一个具有弹性的白色乒乓球代替课本中的泡沫塑料球,实验效果更明显。2声音的传播的实验由于学生已获得了发声物体靠振动的概念,所以,不必...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初二物理第三章《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中,课文是通过音叉振动、喉头振动的演示实验来讲述声音的发生和传播的。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总觉得这些实验的明显度还是不够。为此,笔者改用以下实验来说明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效果很好。所需器材:音箱用6.5-8寸的大功率低音喇叭1只、学生电源1台、约10cm×30cm稍厚的纸带1条。  相似文献   

3.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新教材的绝大部分实验接近生活,简单易懂,直观性强,说理清晰,论证有力,但也还有些实验的实验方法还不尽完美。本文对声学部分几个演示实验提出以下改进意见。 1.“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一节中有一个演示“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的实验(图1)。音叉的选择应是振动频率高,叉间间距大的音叉,课本上用“泡沫塑料球”,经我反复实验,发现以“小钢球”或“乒乓球”效果为最好。 2.在演示“声音是靠空气传播”实验时,教材中的方法如图2所示,实验效果不明显。其原因是两音叉的固有频率必须完全相同,而且实验要求音叉振动能量越高,效果越明显,实  相似文献   

4.
正注射器可谓是日常生活中极易寻找的低成本实验资源.初中物理实验中有许多实验可以用注射器完成.本文结合笔者教学实践,将其应用进行总结,若有不妥恳请各位批评校正.实验一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苏科版八年级物理课本上的实验是把手机调至响铃状态,放在钟罩里,用抽气机抽去钟罩里的空气,听铃声的变化,这个实验存在两个问题:①手机挂在玻璃罩里,铃声过小.②抽气的效果不好,真空度不高.这两个因素导致抽气前后声音强弱变化不明显,实验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5.
在物理教材中,介绍了用音叉做声波干涉实验,但这个实验的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完成实验后可以听到声音忽大忽小,但它却不是由于声音的干涉引起的.不少同仁也对这一问题提出了质疑.随着电脑的不断普及,我们现在可以在课堂中使用电脑演示、探究声波的干涉现象,还可以指导学生在家中自已利用这个实验,对声波的干涉现象进行研究,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一、用电脑作为信号发生器,产生标准的正弦声波COOLEDIT 软件是一种功能强大的声频处理和编辑软件,它可以生成、播放和录制我们所需要的声音,并可以显示出声音的波形供我们进行研究,是声学研究和声频处理的得  相似文献   

6.
在日常生活中,很难直接观察到明显的声音干涉现象,即使在普通实验室条件下进行声音的干涉现象演示,其效果也不太明显,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①人耳对声音的强弱变化感觉很迟纯,往往声音的功率增大到10倍,其主观感觉到的响度才近似增加1倍,且人有双耳,两耳的感觉又不一致,因为双耳很难处于声强相同的位置;③实验室内墙壁、天花板等对声音的多次反射总是使干涉的效果互相抵消,因而效果更不明显。针对上述情况,可采用以下办法使演示效果大大增强。1实验器材微型电容话筒一只(其他话筒亦可),小功率扩音机一台(功率不限),微…  相似文献   

7.
初高中物理教材都设置有声音传播的实验,实验证明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我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提高了声音传播的演示效果.  相似文献   

8.
传统声音传播演示器实验效果非常不明显,都是抽真空和密封出现问题。于是,我对这套实验装置反复研究,做了脱胎换骨地改进,实验效果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9.
袖珍收音机是一种很常见的小家电,或许我们的同学手上都有,用它来演示声音的发生,声音的传播,以及响度与振幅、距离的关系,演示噪声的产生及其危害等等有关声现象的实验,不仅取材容易、操作简便,而且效果明显,能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引发对学习知识  相似文献   

10.
教科书上大量的演示实验不便于操作且效果不太明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利用身边的器材能够使实验效果更加明显,说服力更强.本文通过改进光的直线传播演示实验、颜料的混合实验、证明大气压的存在的实验、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实验,获得了实验改进后的优点:取材简单,安全易操作.现象明显,器材可反复使用,具有直观性,说服力强,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物理的真实性,加强物理和生活的联系,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相似文献   

11.
"真空中不能传声"是"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一节中的一个难点,目前尚无现成的仪器来演示验证.教师讲起来空洞,学生听起来抽象.为此,笔者设计制作了一种"真空不传声实验演示仪".应用于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声音小实验,使幼儿知道声音是看不见、抓不着、能听得见的。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培养幼儿对声音的兴趣和节奏感。 3.丰富词汇:物体,振动,发生。 二、教学准备:  相似文献   

13.
在初中第二册第三章第一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以及高中第二册第九章第七节"受迫振动共振"中均提到音叉共鸣实验.此实验说明固有频率相同的两物体会发生共鸣现象.  相似文献   

14.
初二物理第三章第一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中,课本只设计了气体(空气)传播声音的实验.并没有设计液体传播声音方面的实验.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应用闹钟、桶子和水进行实验.  相似文献   

15.
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机械振动和机械波”一章中,音叉的共鸣实验采用了如图1所示装置,笔者在做该实验时,选用了多个标记相同频率的音叉两两进行实验,由于受制作工艺的影响,共振现象不明显,效果较好的其共鸣声也远小于原音叉的发声音,敲击音叉A后即使用手将其握住,也会因原声音在教室墙壁的反射滞留现象而影响学生听到音叉B振动发出的声音.  相似文献   

16.
义务教育标准教科书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声音的特性》中探究了音调与频率之间的关系,书中设计的实验是利用直尺完成这一实验,将直尺的一端压在桌面上,改变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大小相同的力去拨动直尺,通过比较听到声音的音调的不同,从而得出音调与频率之间的关系。该实验利用了学生身边触手可及的材料完成实验,学生兴趣高昂,能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但实验中也发现利用这种方法,钢尺发出的声音比较小,能选择的音调范围不大,音调变化也不太明显。还可以充分利用身边的一些生活用品来完成这一实验,效果非常不错。  相似文献   

17.
在作音叉共鸣实验时,产生共鸣的那只音叉往往发出的共鸣声音很小,后排学生很难听到.若用普通的话筒扩声.会把环境噪声也同时放大,效果并不理想。考虑到音叉本身为铁磁性材料,具有一定的剩磁.它一旦振动起来,能产生两种信号,一种是声音信号,另一种是磁信号,它的频率与音叉发出的声音的频率相同。若用一个类似磁头的线圈靠近起振的音叉,就能检拾到这个信号,使线圈中感应出电动势,把该信号经音频放大器放大后在喇叭中输出,会使音叉发出的声音明显增强,而外界噪声却不被放大.  相似文献   

18.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人教社版)第一册第三章第一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图3—2演示:“声音靠介质传播”实验是一套设计合理、现象明显的新增演示实验。成功的演示实验,是本节教学的重要环节。但是,我县62位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实验的成功率较低,观察到的现象很不理想,悬挂的小球很难看出被音叉叉股弹起,并且,找不出实验失败的主要原因。为此我们对本实验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找到了失败的原因,摸索出做好实验的规律。  相似文献   

19.
高中物理第一册(必修)“声波的干涉”中写道:人“围绕正在发声的音叉走一圈,就会听到声音忽强忽弱。”实验难以奏效。甲种本中还写道:“人不动,而使音叉绕叉柄的纵轴旋转,就会听到声音忽强忽弱,”演示结果也不明显。有的文章介绍用话筒接收,示波器显示。由于因音叉发声时间不长效果也不佳。 为此,我对这一实验作如下改进:  相似文献   

20.
研制了一种声频率范围内的声速测量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单片机模块、DDS信号发生模块、滤波放大模块及声波导管模块.该装置能控制DDS输出不同频率的正弦波,正弦波信号通过滤波放大电路驱动扬声器发声,声音在声波导管中传播,当改变扬声器与传声器的距离时,合成声波的幅值与相位将发生一系列有规则的变化,并形成驻波,最后由传声器拾取并送示波器显示.可用驻波极值法与相位比较法对声波的波速进行测量,在听觉和视觉上效果明显,可作为普通物理实验装置,也可作为物理演示仪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