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伟大的讽刺文学作家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巨著《儒林外史》,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其把《儒林外史》简单地看成是一部讽刺小说,不如说它是吴敬梓的一部思想自传,是吴敬梓认识社会、剖析人生的思想杰作。  相似文献   

2.
正《儒林外史》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描写了近两百个人物形象。小说假托明代,实际反映的是康乾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功名和生活。作者成功地塑造了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生动地描绘了吃人的  相似文献   

3.
卜磊 《德州学院学报》2012,(Z1):292-294
《儒林外史》作者通过对当时知识分子生存状态的理性审视,描写了明清科举时代的儒林群像。本文通过对鲁翰林形象及悲剧结局的分析,探讨下清代翰林的境况及作者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4.
在以讽刺为基调的《儒林外史》中,吴敬梓在小说的楔子中给我们刻画了一个理想人物———王冕。在楔子中,历史人物王冕被作者加以修饰、润色,成了一个内涵丰富的"士",它体现了作者的"人文"理想。作为楔子,在《儒林外史》中王冕形象又起到母体和标杆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以讽刺为基调的《儒林外史》中,吴敬梓在小说的楔子中给我们刻画了一个理想人物———王冕。在楔子中,历史人物王冕被作者加以修饰、润色,成了一个内涵丰富的"士",它体现了作者的"人文"理想。作为楔子,在《儒林外史》中王冕形象又起到母体和标杆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过继叙事作为一个独立的叙事单元,长期存在于明清通俗小说之中。《儒林外史》中也有过继叙事,对小说文本产生了重要意义。一方面,过继叙事具有拓展新的情节空间、引发新的叙事走向以及连缀叙事结构等小说叙事价值。另一方面,过继叙事在揭示人物心理,丰富人物形象,描摹众生世相等人物塑造方面具有独特作用。《儒林外史》中较多且成功的过继叙事,可能与吴敬梓的过继经历有关。  相似文献   

7.
《儒林外史》以细致入微的笔触刻画了儒林各色士子形象,其中,对不同人物的婚恋描写亦各具特色,展示了不同人物的不同婚姻状态和婚恋态度。小说中的婚恋因素丰富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推进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是表现作者理想的婚恋模式、人物形象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儒林外史》的结构历来是学界研究的热点。从小说主要内容来看,《儒林外史》是一个圆形的小说结构,从"独善其身"却不得自由的王冕,到"济天下"的真儒贤士,最后又回到"独善其身"且身心自由的"四奇人"身上,这样的情节安排展现了吴敬梓对文人理想出路探寻的过程,积极救世在当时的社会是行不通的,只有像"四奇人"那样隐于市集,以自己的手艺谋生才是最好的出路。  相似文献   

9.
赵星 《文教资料》2008,(25):12-13
在清代著名小说<儒林外史>中,士子的漂泊是一个贯穿始终的事件.本文拟从士子的漂泊中抽取出客死他乡、抛弃原配和充任幕宾这三类事件去探讨士子们的生存困境,进而阐发<儒林外史>的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10.
《儒林外史》是我国一部批判现实的杰出讽刺小说,它通过众多的儒林人物形象与事件的刻画和描写,揭露了封建科举制的腐朽与颓败,同时对美好事物给予了颂扬。要了解作品的精神实质,必要从作家的思想根源与“狂、戚、谐、隐”四个方面,即从其起因、发生、发展过程去深究审美思想和审美追求的内涵。去探索其孤愤、悲威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1.
《儒林外史》为清代小说家吴敬梓所写的一部著名章回体长篇小说。该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的书写模式,呈现出一个百位文人轮番登场追名逐利、尔虞我诈的儒林实况,堪称中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这部优秀的古典小说在对科举、文人进行讽刺、揭露的同时,以佛教空性观点来否定世俗的功名利禄,并以空性思想劝导世人,彰显并升华了小说的寓意。  相似文献   

12.
《儒林外史》刻画了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有作者鄙夷的一类人,例如虚伪的杜慎卿、逐渐堕落的匡超人、迂腐无知的王玉辉,还有作者歌颂的一类人,有作者心中理想知识分子王冕、以自己为原型的杜少卿、十分敬佩的虞博士.正是通过这些各具特色的形象,吴敬梓向我们展示了科举制度腐蚀毒害下知识分子心灵的扭曲.  相似文献   

13.
本文力图从新的角度出发,对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瑰宝<儒林外史>的创作动机进行探讨.笔者认为在<儒林外史>的整个创作过程中,不存在一个固定不变、一以贯之的动机,相反,吴敬梓的创作动机是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的.具体来说笔者认为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由创作伊始的"泄愤",到"辞试事件"后的"扬个性",直到最后的"寻出路".相对于这三种创作动机而言,每个阶段还存在着其他一些隐性的创作动机.而正是在这些复杂、多变的创作动机的综合作用下,最终影响了吴敬梓的创作,影响到了<儒林外史>中人物、内容以及结构的变化,也才使<儒林外史>成为一部独具魅力的讽刺小说.  相似文献   

14.
<儒林外史>中写了七十七个人死亡,每个人都死得很平和."死人"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又刻画了"活人"的性格,可以说"死人"不死.<儒林外史>中的死亡现象与吴敬梓的思想和身世有密切的关系.死亡现象是<儒林外史>中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用"死人"写"活人",是一种非常新颖和别致的思想和方法,寄托了作者的儒家和道家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除塑造众多男性形象外,还有各色女性形象,其中沈琼枝以其形象独特性在明清小说的女性群体中绽放着别样的光辉。沈琼枝具有敢于反抗、不慕豪奢、追求自由独立等性格特点。吴敬梓借沈琼枝形象意在批判士人醉心于科举、追求功名富贵以至于丧失独立自主精神与生存能力,变成封建科制度下的奴隶。吴敬梓之所以能成功塑造沈琼枝的形象,是与他先进的女性观、明末清初时极具启蒙性的时代思潮与文化氛围浓厚的江南地域风教有关。  相似文献   

16.
《儒林外史》是一部表面上充满了讽刺、笑骂,实际上深藏着无奈、感伤的小说,作者的感时伤世就是基于自己尊崇的儒家思想全面没落、世风日下、古风不存的现实而发的。吴敬梓从四个方面表达了对于儒家思想全面衰落的哀挽: 1.“身修而后齐家”——价值理想的贬值; 2. “花酒陶情”——人性人格的扭曲;3. “菽水承欢”——人伦秩序的颠倒; 4. “显亲扬名”——政治理想的没落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改革有时即使迈出一小步也非常艰难,语文教师能做的就是要学会平衡,在平衡中坚守与突围。就是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坚守学科身份与边界。言语形式正是语文学科教学发展的自觉。发现、关注、深入言语形式,从而把握它的奥秘,熟悉它的门径,学习它的艺术,就是语文教学主要的任务。语文教学不能机械,不能僵化,不能固步自封,时时需要我们在壁垒森严中主动突围。  相似文献   

18.
在艺术生存的困境中,以何种形式突围是艺术发展过程中困扰人们的问题。当下,时代旨趣异化艺术追求、科学技术与艺术冲突、前卫艺术庸俗化等问题显得尤为尖锐。本文在对以上问题进行剖析的基础上,从艺术与现实的关系切人,认为发挥艺术对现实的批判功能,倡导和发展审美文化,推进艺术和科学对话与交流是艺术在困境中突围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9.
疾病长久地困扰着吴敬梓,对他的生活、交游、人格和创作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以司马相如自比,极力推崇行医,与儒医交好,甚至从热衷科举到弃绝仕进等,这都与他"消渴病难除"有着紧密的关系。"痰病"在《儒林外史》中也有着丰富描写,它巧妙地出现在书中角色命运发生重大转折之际,并且集中在描绘旧秩序崩塌的第二部分。吴敬梓对"痰病"的描写不同于以往古代小说中宗教化的处理,而是将之作为一个整体的象征,讽刺了病入膏肓的社会。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一些学者认为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表现出了相当进步思想,而本文试图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力求通过对吴敬梓的女性观念的分析来探寻其思想中落后保守的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