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太极拳眼法     
1988年2月,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了《太极拳全书》,该书是合编本,合编了此前已经出版的《陈式太极拳》(沈家桢、顾留馨编著)、《杨式太极拳》(傅钟文演述、周元龙笔录、顾留馨审)、《吴式太极拳》(徐致一编著)、《武式太极拳》(郝少如编著、顾留馨审)、《孙式太极拳修订本》(孙剑云编)。编者编写各式太极拳书,都力图让读者相信,在传承过程中,他们没作增补,保持了原汁原味。客观地讲,太极拳有这么多式,讲解又是这么细,谁能做到没有有意无意加入自己的观点意愿?由陈式衍生出杨、吴、武、孙等就是“有意无意加入自己的观点意愿”的产物。当我们在探讨问题时,抱着科学的眼光,会更有益于看到问题的实质。  相似文献   

2.
吴文翰 《武当》2007,(10):30-32
武派太极拳,亦名武式太极拳,这个名称是在上世纪60年代编写太极拳著作的时候,根据当时的习惯叫的。在此之前,曾称李架、郝架、小架、开合架和郝派太极拳。二十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为文或著书都称某派太极拳,称某式太极拳是五六十年代以后的事。因为多年来,对武术领域存在的宗派问题、论资排辈问题深感忧虑,遂站在强调流派,[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林东河 《武当》2006,(3):12-12
武式老架太极拳,一直是在本门内极少数入室弟子中传承。它是一种古朴的、原汁原味的内功拳。对外则只传宜学宜练、美观轻松的套路(表演架)。武式老架,身法严谨,功法深奥,武禹襄和李亦畲两位大师结合技击实践,把太极拳理论推到了一个难于企及的高峰。他们的著作与王宗岳的《太极拳论》,  相似文献   

4.
武派太极拳,亦名武式太极拳,这个名称是在上世纪60年代编写太极拳著作的时候,根据当时习惯叫的。在此之前,曾称李架、郝架、小架、开合架和郝派太极拳。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为文或著书都称某派太极拳,称某式太极拳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的事。因为我多年来,对武术领域存在的宗派问题、论资排辈问题深感忧虑,遂站在强调流派、反对宗派的立场上,称武派太极拳,而且也符合流派的本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我叫王明儿。今年虽然已经86岁,但耄耋之年眼不花耳不聋,出门乘公交车,上下自如。人们都说我不像八十多岁的样子。这都是我几十年锻炼身体、坚持练习太极拳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太极拳铭     
王志远 《武当》2007,(8):19-20
中华内家之拳,祖尊三丰之宗,理根太极阴阳,柔弱道德之下,专气致柔,保存武当一脉;脉传流沙,宗风仁真嫡传;文武合德,天然乃武乃文。何为乃文?隐微于理,知觉本源。何为乃武?论武于心,运动根由。太极武道,名虽曰武,其实贵和,止戈为武,和在其中;太  相似文献   

7.
张方 《精武》2004,(1):46-47
现在又到了说真话难的时期,近来有媒体对我的武学研究提出了质疑,如果有些人认为只有编造“腾身走凌空”和“仙佛来接”才是“武学研究”,那么抱歉了,我只能再说点真话了。一、赵堡学拳与盐店得谱 公元1852年,河北省永年县的秀才武禹襄(1812-1880年)奉母命去河南舞阳县探望兄长武澄清。武禹襄自幼随父亲武烈习少林洪拳,虽年过四旬但好武之心不减。永年有邻人杨福魁(杨禄禅)在河南学得绵拳珍秘不传,于是武禹襄绕道河南温县拜访赵堡镇名师陈清平。以  相似文献   

8.
费正华 《武当》2008,(7):20-20
很多认识我的人都说我看上去顶多不超过六十一二岁,其实我已年过八十了,为什么看上去和实际年龄相差这么多呢?这其中的原因,我想除了我平时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平心静气地接受各种不顺心的事,与人为善,助人为乐,重视心理健康,打造快乐人生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练习太极拳,是它给了我快乐和健康。  相似文献   

9.
李新芳 《武当》2001,(2):61-62
早在伪满初期,霍梦魁先师就来到东三省的政治、军事、经济中-t2,沈阳设场授徒,是第一位把武派太极拳传人东北的人。  相似文献   

10.
胡潇潇 《武魂》2013,(9):1-1
太极拳是中国的一项传统项目,是体育文化的惊魂,二十四式太极拳是解放后根据杨式太极拳简化而得到的简化太极拳,是为了把太极拳普及到大众才创立的,比传统的太极拳简化了很多,正在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青睐。据调查发现,经常练习太极拳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赵廷铭 《武当》2011,(7):13
本人今年81岁了,尚可称之为硬郎健康的老者。可有谁相信,我曾是一个卧床不起、瘫痪三年的大脑炎病危患者?早在我30岁那年(1960年)的初秋时节,作为承德二中团委书记,我带队下乡支农,由于体弱,加之劳  相似文献   

12.
曲梁 《中华武术》2005,(9):29-31
武派太极拳为清直隶广平府(河北省永年县广府镇)武禹襄(1812~1880)所创。写下了《十三势行动心解》《四字密诀》等言简意赅、脍炙人口的经典拳论。  相似文献   

13.
孙建国 《武当》2007,(1):4-7
序说 武式太极拳三路小架亦称“李家三路小架”,武式太极一路中捋架于1857年研创,武式太极二路炮捶于1859年研创,武式太极三路小架由永年广府西街武式太极拳第二代宗师李亦畲,于同治壬戌年(1862年)在母舅武禹襄所传拳架基础上,多年苦练研创的第三套高层次功夫架。一路中捋架和二路炮捶,已在《武当》杂志1998年1期至10期系列刊登,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而三路小架一直在恩师所著《秘谱》中保存,多年来从未披露于世,更少传于外姓人,直到我的恩师武式太极拳第四代嫡系传人李锦藩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才传于永年个别人室弟子。为继承和发扬先辈传统武式太极拳系列完整套路,使恩师所传系列套路真谛免于失传,本人首破家传门规,特将三路小架披露于此,望太极同仁参阅,共研揣摩其奥妙真谛。并对本门传人朱瑶盛、柴剑鸿、金爱平三同志的大力协助整理表示谢意。[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余功保先生编著的《随曲就伸——中国太极拳名家对话录》一书即将正式出版发行。该书以对话方式,与十几位太极拳流派的著名专家、高手全面细致地分析、阐释了太极拳的理论与实践。本期特选摘与武式太极拳名家乔松茂的对话。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名退休老人,有个健康的身体是最大的心愿和幸福。健康的身体是从哪里来呢?其中的一个条件,正如洪昭光教授讲过的健康四大基石之一——适当运动。生命在于运动。健康不仅来源于合理的饮食,  相似文献   

16.
我学孙式三十六手太极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尤志心 《精武》2006,(2):32-33
我在小学读书时,就迷上了武侠小说,什么《七侠五义》,什么《荒江女侠》,什么《火烧红莲寺》啊,凡是能找到的、借到的,都拿来狼吞虎咽地阅读着,梦想将来能成为行侠仗义的一位武侠。到了初中,我开始购买和搜集练武的书,有什么《少林拳》《弹腿十二路》《软硬练功秘诀》《国术大全》等。按照书本,我自学会了少林拳、弹腿十二路等套路, 后来又想练红砂手,特从南方山里用船运来了红砂,天天练习,手指练得红肿发炎,才不得不停止。后来又用烧沸的油滴在手指上……这种练法究竟对不对,也不知道。直到我考上了无锡市一中高中,是寄宿生,这时才不得不停止。随着知识的增长, 自己也意识到,这种练法是不科学的。但可惜的是,从高中一直到上高校,我原本会打的套路也全部丢掉了。  相似文献   

17.
太极拳原本是一种以柔克刚的武打技艺,但它之所以能广泛流传却不是由于它的武打功效,而是由于它的健身功效。太极拳著作家顾留馨所著的《太极拳研究》一书中曾引用了清朝末年的一首古诗:“世人谁知太极拳,谭公病愈始乃传。谁料豫北陈家拳,却赖冀南杨氏传。”这说明由于取得了治病强身功效,太极拳这一家传武艺才作为健身运动广泛流传开来;也说明杨氏将陈式太极拳改进为易于教学、便于推广的杨式太极拳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8.
吴澹 《武当》2004,(11):15-16
武汇川:练太极拳之要旨,务须身体中正圆满,气要松;手按时,两肩要松,两肘要下沉,尾闾要收,脚落地时,先虚而后实,上下一致,式式均要圆满,头要提顶,气沉丹田,练时要缓慢,快则气易上浮。  相似文献   

19.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与实施十多年来,全民健身活动得到蓬勃开展,健身项目的选择将面临挑战。针对越来越多年轻人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笔者经过社会实践和充分的调查认为:①太极拳是全民健身中主要的运动项目。②练习太极拳对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需要,有特殊的健身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我的老友们有的喜爱琴棋书画,有的喜爱鸟语花虫,有的喜爱池边垂钓,我却爱上了太极拳和太极拳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