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仿拟修辞手段的运用,使作者的批评和揭露有别于一般的直言表达,它营造了嘲讽、讥刺的戏谑效果,冷峻中有犀利的锋芒和机智的攻略,使人心领神会又印象深刻。当下,仿拟性创新词语成为一种时髦,但鱼龙混杂。仿拟修辞应有"积极性"和"消极性"的区别,在构造手法上有仿拟环节,在表达效果上有积极作用的修辞性创新可称为戏仿,凡是具有消极表达取向的应视为恶搞。"积极"的含包括语义、逻辑、语法上的健康性和建设性,"消极"的含义包括语义上的不健康、不正当性,逻辑上的不成立、不可接受性和语法上的不规范或破坏性组合。  相似文献   

2.
反阐释是西方后现代话语中的一个重要特征,由于其成因和性质的不同,呈现出三副不同的面孔,即不可阐释、不必阐释和不该阐释。不可阐释是因为意义的消解所导致的无奈之举,不必阐释是由于意义的毫不重要甚至是"死的意义"而自由选择的阅读策略,而不该阐释则是当下面对一些具体作品的一种现实思考。  相似文献   

3.
桑塔格的批评文集《反对阐释》虽然涉及广泛话题,归根结底不过一个主题——对把艺术等同于内容这一传统惯例的批判。这一主题尤为集中地体现在《反对阐释》、《论风格》、《“坎普”札记》以及《一种文化与新感受力》这四篇文章中。通过这些文章,桑塔格表达了她在新的语境下建构形式美学来感知艺术的理想。这一理想恰好有一种与六十年代的美国反主流文化运动相一致的自发性,所以人们往往只关注《反对阐释》激进的一面而忽略了桑塔格在其中对严肃性的推崇。事实上,桑塔格追求的是一种多元的文化感受力,一种在形式与内容、审美与道德之间努力求得恰当平衡的感受力。只是,在追求这种理想的价值评判标准的同时,桑塔格也为艺术设立了棘手的高标准。  相似文献   

4.
在"诗"与"思"的关系问题上,桑塔格以"思"作为一种材质,服务于艺术形式或风格,即使"思"以一种悖谬形式出现;在"诗"与"善"的关系问题上,桑塔格指出道德愉悦在于像形式一样引出意识的智性满足,且艺术感受力更能滋养道德选择力。  相似文献   

5.
高兹作为一个研究劳动的生态社会主义者,写了许多有关劳动观的著作。尽管学者对高兹的劳动观进行了不同角度的探索,也出现了不少成果,但是就笔者所见,尚未有总结这些成果的综述。因此,认真梳理以往高兹劳动观的研究成果,推动研究的深入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学生观成为国内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并且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对学生本质认识的改观具体表现在:从"机器"走向生命、从"抽象人"走向"具体人"、从"预成"的人走向"生成"的人、从片面的人走向整体的人、从"独裁"走向民主.但在学生观研究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予以关注和改进.  相似文献   

7.
8.
弗·梅林反击资产阶级理论家批判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对于宣传、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各种粗陋批判,揭露瓦格纳和巴尔特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种种误读方式和污蔑性言论,梅林在反批判中不仅坚持了科学历史观的基本原则,而且在历史结构、观念力量、宗教、种族等问题上对历史唯物主义作了深度阐释。梅林还进行了严肃的自我批判,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出"唯物史观将会在无产阶级获得解放时发挥出最大能量"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9.
罗蒂的文本阐释观源于其新实用主义或后现代的哲学立场,表现为反形而上学思想和"意义即使用"的反本质主义思想。剖析罗蒂创造性的文本阐释观及其深刻的哲学背景,可以勾勒出阐释学发展的新动向之一,即在新实用主义的影响下,传统的、主流话语的阐释权威正在逐步消解,多元的、宽容的、实用的阐释方法正日益成为阐释学的主流范式。  相似文献   

10.
罗蒂的文本阐释观源于其新实用主义或后现代的哲学立场,表现为反形而上学思想和意义即使用的反本质主义思想。剖析罗蒂创造性的文本阐释观及其深刻的哲学背景,可以勾勒出阐释学发展的新动向之一,即在新实用主义的影响下,传统的、主流话语的阐释权威正在逐步消解,多元的、宽容的、实用的阐释方法正日益成为阐释学的主流范式。  相似文献   

11.
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一向对文学阐释构成挑战。对小说的阐释从意义到结构,涉及到时间与欲望、道德与非道德等主题;象征、反讽和戏仿等后现代表现手段;叙述狂欢的审美价值等。文章从多元阐释的视角审视小说,提出多种阐释背后隐藏的阐释与反阐释之争,并通过引入读者视阈来揭示多元阐释内在的必然性和一致性。  相似文献   

12.
文章旨在讨论隐喻的认知观对英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解释.首先陈述了隐喻的认知观,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其次,运用隐喻的认知理论观对一词多义现象进行了解释,描述了多义的意义建构与认知阐释,最后指出应从认知的视角去分析和解释隐喻现象.  相似文献   

13.
明代的官方哲学是理学,理学对思想界统治严密之时,文学的内容与形式受到理学思想的直接或间接的渗透乃至规范。汤显祖身处反理学思潮兴盛的中晚明,以“至情论”为中心的汤氏戏曲观强调了人的情感和自然欲望,这与明代中晚期出现的反理学思潮是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14.
能力本位的教育与培训对能力内涵的认识经历了三个不同发展阶段,即行为主义导向的任务技能观、整体主义导向的关键能力观、建构主义导向的整合能力观,这充分体现了职业能力观演变的历史逻辑关系。本文旨在通过对职业能力观演变的历史逻辑关系之探讨来进一步厘清不同职业能力观所产生的时代背景,同时通过对三种能力观基本理论的述评来进一步解读其本质及其对职业教育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斯坦纳的阐释理论在翻译的最终目标上提出,译者应在形式与风格上对语言进行补偿,以达成文本之间的平衡。林语堂先生的自译式作品《Moment in Peking》不仅在语言形式与风格方面使用了文化补偿,还在文化输出的框架内作出了相应的文化补偿,为译者在文化传递过程中进行文化补偿提供了优秀的范例。  相似文献   

16.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超然生存于诗意中的诗人之一。在苏轼看来,诗人寄寓于世而有所作为、超越尘外而无所执守,“循万物之理”、“应万物之变”,是诗人本真本己的生存方式,同时也是“自然为文”的艺术境界。从苏轼文论的经典文本和原初意义出发,运用现象学等方法,在原发构成的生存境域中围绕“有为而作”、“无意乃佳”和“不能不为”进行逐层梳理和深入阐释,能够揭示出苏轼创作思想的本己特性和内在意蕴。  相似文献   

17.
反对阐释、过度阐释和强制阐释均背离了传统阐释学语言与意义和谐对应的阐释模式,语言无法恰当地表达和揭示意义.其出现的根本原因和内在模式具有一致性,即阐释的意义出现了危机.具体来说,反对阐释否定意义;过度阐释无限衍义;而强制阐释则预设意义.这些意义危机的不同姿态在深层结构上也折射了不同的理论范式,即反对阐释是文本中心论,阐释沦为形式的暴力;过度阐释是读者中心论,阐释变成“意味”的暴力;而强制阐释则是理论中心论,阐释最终走向理论的暴力.  相似文献   

18.
洪涛 《培训与研究》2006,23(10):8-9,13
钱锺书的文学阐释观突出地表现在他对现象与意义的关系的理解上,他认为意义存在于现象之中,离开了现象,意义无从谈起。因此,文学意义需要通过现象与现象之间的交相映发、话语与话语之间的彼此参印,来获得最大程度的显现与抉发。  相似文献   

19.
新一轮课程改革引起对学生观研究的广泛关注。一方面,分析我国学生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便把握学生观发展的趋势;另一方面,对我国学生观研究的内容进行回顾,反思我国学生观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比如研究方法过于单调、研究角度过于狭窄、过于注重理论层面研究、忽视实践层面研究、思考程度比较肤浅、只停留在表面等。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阐释学这一概念的解释和引用许多西方著名阐释理论,结合钱钟书与阐释学的关系及他对阐释学的理解,对诗歌阐释技艺进行分析,得出分析诗歌时,更应该发挥读者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