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当过小贩     
迫于生计,曾经有一段时间我背着一只包,装着几幅裱好的书法去雅秀市场附近卖。我就坐在路边的台阶上,把一幅立轴挂在旁边的树上,表示我在卖这件东西。但很久都没人理我,而且有些人力车就停在我面前等着拉客,还不断有人吐痰在我旁边。  相似文献   

2.
记者,在一定的意义上说,就是一个专职的调查研究人员。记者的调查研究和一般工作性的调查研究的区别在于,记者的调查研究主要是为了向全社会公开报道或评述。而且,常常是大主题,大手笔。20世纪70年代末,《辽宁日报》的那篇著名的记者述评———《莫把开头当过头》,就是这样的大手笔之一。当年,作为正确而又及时的政治警钟,那篇述评的声音曾响彻中国大地。如今,当时的历史背景已经压缩成了薄薄的一页装入了浩瀚的史册,可人们还常常提起那篇记者述评。这是因为,它的产生实在是太值得寻味了。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  相似文献   

3.
冯越 《今传媒》2007,(3):15-15
如果有人和你说,中国清朝末期的妓女赛金花,曾当过美国作家协会主席,你能相信吗?可是,去年11月14日,湖南出版的<潇湘晨报>,在一篇<铁凝该怎样领导中国作协?>的文章里就是这样说的,在作者长平的名字后面还写明了其身份是"<南都周刊>副总编辑".其实,与中国有关、姓名中有个"赛"字、又当过美国作家协会主席的人,名叫赛珍珠.  相似文献   

4.
20世纪20年代,湖南常德的一位文弱少女,为了追求她未来的梦想,离开了家乡。她四处漂泊,感受着外面陌生而新奇的世界。终于,繁华的大上海留住了她。多年生存与精神的苦闷,使她以饱满的激情和异常细腻的笔致,发表了轰动文坛的中篇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成名之后,她攀登上一个又一个  相似文献   

5.
李辉  兆龙 《出版参考》2005,(4):16-17
丁玲失踪了。消息震动了上海,震动了整个中国文坛。沈从文在青岛知道了这一消息。5月的海滨,正是美丽的时节。张兆和刚刚来到这里,沈从文对她长达数年的追求终于如愿以偿,他们几十年的婚姻生活从此开始。然而,平静和喜悦顿时打破。  相似文献   

6.
李辉 《出版参考》2005,(11):16-17
丁玲失踪了.消息震动了上海,震动了整个中国文坛. 沈从文在青岛知道了这一消息.5月的海滨,正是美丽的时节.张兆和刚刚来到这里,沈从文对她长达数年的追求终于如愿以偿,他们几十年的婚姻生活从此开始.然而,平静和喜悦顿时打破.丁玲的消息来得太突然,太令人难以置信.  相似文献   

7.
1933年5月,丁玲在上海从事革命活动时,被国民党中统特务逮捕。整整50年之后,丁玲才知道,当年如果国民党中统特务不抓她,戴笠为头子的国民党复兴社特务也会把她抓走,她已经处在双重监视之下,注定了在劫难逃。有趣的是,当她得知这一消息的时候,她竟然和50年前要逮捕她的复兴社特务坐在一起开会,而且他们之间互相问候。真是“不是冤家不聚头”,历史和他们开了一个玩笑。  相似文献   

8.
著名女作家丁玲曾多次与新华书店有过交往。1949年丁玲路经刚解放的石家庄来北京时,她没有在当地为她安排的地方住宿,而是把当时刚建立不久的石家庄新华书店作为她下榻之地。她对书店的同志问寒问暖,经常同他们聊天。建国后,新华书店办的“全国书市”,曾邀请一些作者来书市与广大读者见面,了解读者需要情况,听取读者的反映和意见,参与销售图书,包括他们自己的作品。丁玲总是欣然应诺接受邀请,来书市积极参加活动。  相似文献   

9.
【摘要】丁玲是作家,也是编辑大家,编辑生涯跨越半个世纪。其“扶植新秀,海纳百川;以笔作枪,为文学而文学;团结作者,为人民服务”的编辑思想更是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相似文献   

10.
“很多人都知道。丁玲一生中影响最大的作品是《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而她有生之年一直孜孜以求的姐妹篇《在严寒的日子里》却最终没有完成。这是她一生中最大的憾事。”  相似文献   

11.
正很早我就知道,有位赣东北鄱阳县籍戏剧家叫陈明,也晓得他与享有盛誉的现代女作家丁玲夫妻相伴。上世纪80年代我偶然得知,陈老的一位亲戚也算是我的亲戚,于是产生了寻机接触他的热望。上世纪90年代我竟然接连获得机会,先后三次赴京拜访了我仰慕已久的陈老。1991年3月初,我趁因公赴京之便,带着亲戚的嘱托,前去拜访陈老。陈明的住宅在木樨地22楼公寓里。这天,他客厅的条桌上摆着一盆常青树,正面墙上悬挂着丁  相似文献   

12.
"很多人都知道,丁玲一生中影响最大的作品是<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而她有生之年一直孜孜以求的姐妹篇<在严寒的日子里>却最终没有完成,这是她一生中最大的憾事."  相似文献   

13.
拜读了贵珍同志《我是一个新闻“导演》一文,深思再三,对此观点也不敢苟同。“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一定义是新闻界公认的。这就是说,别人做的新闻事实,通过记者和传播手段(包括报刊、广播、电视等)告诉读者,听  相似文献   

14.
记者是什么?有人说是社会的良心,有人说是航船上的嘹望者,有人说是无冕之王,有人说是新闻民工……记者到底是什么呢?这是需要每一名记者认真思考和审视的命题。我的体会是,记者首先是公民,然后才是记者。  相似文献   

15.
前段时间,媒体上各种版本的年度十大新闻纷纷登台亮相,其中一个评选最有意思,那就是年度“十大假新闻”。上海《新闻记者》杂志主办的新闻打假历时7年,他们的神经虽然多多少少已经有些麻木,但面对又一个年度里如此众多的假新闻,作为传媒人,仍然痛并羞愧着:这样的“年度十大假新闻”评选何时是尽头?  相似文献   

16.
我认识几个在新闻单位工作的年轻同行,因为经营着各自的法制报道栏目,所以他们都开着带有"110"字样的警车.天天就那样开着警车工作,开着"110"上下班.  相似文献   

17.
记者,记者     
吴元栋同志打电话来约稿,他说我很久没有为《新 闻记者》写文章了。看来此债是非还不可了。 我这个人,对于“新闻记者”这四个字,情有独钟。我1932年参加新闻工作,到1993年奉命离休,在这个岗位上整整干了60多年。记得1938年我们在汉口办的刊物,也叫《新闻记者》,那四个字,还是于右任老先生的手笔。往事历历,怎么可以不写文章呢, 但现在写文章确也很难。前不久,报上多了江西乐平一个摄影记者和浙江富阳一个记者被“整”的故事,我觉得作为一个名叫《新闻记者》的刊物,是不能不发表一点意见的,但一问,编辑部却给…  相似文献   

18.
黄禹康 《档案天地》2011,(12):23-29,49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时期给我的印象是一个最能平等待人的党的领导人之一。他总能吸引你在他面前无拘无束地畅所欲言.你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坦率地倾吐出来。你不必担心。  相似文献   

19.
正选择到延安当红军,丁玲无怨无悔,在延安的十余年承载了这位著名女作家从"文小姐"变为"武将军"的非凡经历。对延安向往已久早在1932年2月,丁玲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秋,担任左联党委书记。1933年3月14日下午,丁玲在家里遭国民党特务逮捕,囚禁于南京。1936年夏天,丁玲终于和党取得了联系,逃出南京。1936年11月,丁玲来到中国工农红军抵达陕北后的中共中央所在地——陕北保安县。为了欢迎丁玲的到来,中共中央宣传部为丁玲举办了最高规格的欢迎会,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等中央主要领导都参加了。毛泽东一进窑洞就问,我们的女作家在哪儿呢?丁玲听见一口纯正的湖南话,就知道这人是毛泽东,迎了上去,  相似文献   

20.
现在的记者有点像记者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在我国有三个职业节日:5月12日护士节、9月10日教师节和11月8日记者节。我国现在规定的记者节(民国时期9月1日为记者节,解放后当然不承认了,于是这个节消失了多年)历史最短,也有九年了。这标志着记者被重新认定为一种较为广泛的职业,否则,就用不着专门设定这样的节日。自然,记者服务的新闻传媒作为群体,也就构成了一个社会的行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