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编者:同学们在作文时,有时遇到的题目较大(大主题),让人无从下手.这时,化解难题的有效方法是化大为小,从小处着笔,从大处立意,即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是作文构思的一种方式.它主要表现为: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即记叙的是小事,描写的是细节,剖析的是细微现象,表现的却是重大主题,阐发的是深刻道理.也就是说,用小题材来表现大主题.根据题材内涵的不同,“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可分以下几种情况: 以小事件阐述大道理 这类文章往往通过叙写生活中一件极其平常的小事,来阐述一个大的、引人深思的事理.  相似文献   

2.
大思想家、教育家苟子说:“夫尽小者大,积微者著……”阐叙了君子做人的准则。举一反三,教学生作文,也应该如是,即我们耳熟能详的“以小见大”。所谓“以小见大”,包括辩证的两个方面:“小”.即选取的题材小、角度小;“大”,即立意的深刻、新颖,或者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面深广丰富。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它是写作主体在采集和构思阶段所运用的一种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3.
“以小见大” ,是作文训练中常有的事。比如学了《七根火柴》后 ,写一篇“以小见大”的记叙文《记一件有意义的小事》 ,应该怎样做呢 ?一、温故。根据“以小见大”的要求 ,设计一些带复习性的问题 ,唤起对课文中精彩、关键部分的回忆 ,加深对“以小见大”的印象。如 :1 这篇课文在写法上的特点是“以小见大” ,能否说清课文“小”在哪里 ?2 从这些“小”中 ,见到了怎样的“大” ?3 为什么这些“小”能够见“大” ?思考的目的在于理解“以小见大”的含义 ,上述三个问题中 ,第三个是重点 ,也是写这类文章的难点 ,思考时必须把握两点 :一是 ,…  相似文献   

4.
所谓以小见大,就是要善于通过生活中的小事情、视野中的小角度,揭示深刻的社会主题,能够“袖里藏乾坤,沙中显世界”。正如巴尔扎克所说:“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最大的思想。”这种“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一是写小事情悟大道理;二是写小人物显大精神。  相似文献   

5.
笔者以为 ,找准话题的切入口 ,迅速打开思路 ,快速成文 ,可采取以下“反弹琵琶”的办法 :一、大题小作所谓“大”指的是话题范围比较广 ,时间跨度比较大 ,空间距离比较大 ,可写的人、事、物、理、情很多很多。面对这类话题 ,学生往往难以把握 ,这时最好的方法是“化大为小” ,从“小”切入 ,以小见大 ,即“大题小作”。可采用以下办法 :1.切割话题。写作者将提供的“话题”进行切割 ,使之变成若干个“小话题” ,然后从中进行筛选 ,选取自己最熟悉的 ,最得心应手的办法去写。比如 :“语文活动”这个话题 ,可以把它分成为 :写一次朗诵会、演讲…  相似文献   

6.
我国近代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有句名言“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这就是著名的“生活教育理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也指出:“社会是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大课堂。”我院在德育的方法上,主张从小事做起,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以小见大,以小促大,在“小”字上大做文章,把远大的目标与学生的日常生活、道德习惯联系起来,保证了学生健康地学习、成长,成功地实施了开放型、全方位、立体式的“大德育”。  相似文献   

7.
记叙文的写作,要点之一,是“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换句话说就是“化大为小,以小见大”,尤其是中学生常写的话题作文。  相似文献   

8.
一、大题小作所谓“大”指的是话题范围广,可写的人、事、物、理很多。面对这类话题,学生往往难以把握,落笔难于集中,容易失去方向。最好的办法是“化大为小”,从“小”切入,以小见大,即“大题小作”。可采用如下办法: 1、切割话题。写作者将提供的“话题”进行切割,使之变成若干个“小话题”,然后从中选取自己最熟悉的,最得心应手的东西去写。比如“语文活动”这个话题,可以写一次朗诵会、演讲会、故事会、辩论会、讨论会等;或者写一次春游、社会调查、街头错别字检查等;还可以写自办小报、猜字谜等。  相似文献   

9.
【技法点拨】以小见大是指作文立意时从一件很小的事情中挖掘出深刻的主题。以小见大中的“小”,是描写的焦点,它既是写作创意的浓缩和生发,也是写作者匠心独具的安排。因而它已不是一般意义的“小”,而是小中寓大高度提炼的产物,是简洁的刻意追求。  相似文献   

10.
有些同学在写作文时常有“没词儿”的时候 ,有时一点儿思路也没有。其实 ,这是构思能力较差的表现。怎样才能拓宽构思的天地呢 ?  一、以小见大有的作文题目要求的取材范围比较“大” ,要求表达的中心也比较“大” ,写作时往往觉得无从下手 ,此时 ,若能“以小见大”常能帮你打开思路。以 2 0 0 2年黑龙江省中考作文题为例 ,题目是这样的 :人们往往喜欢收藏自己珍爱的东西。大到文物典籍 ,古玩字画 ,小如一枚书签 ,一张照片……它常常能给你带来无限的乐趣 ,或引起你美好的回忆。请以“收藏”为话题 (注意 :是话题 ,不是文题 )写一篇作文。…  相似文献   

11.
●放大抓小。指不要贪求论文题目大,相反要尽可能地追求论述的题目小,以小见大。也就是要求一事一议,论述的题目范围越小越好,从小事例、小材料、小角度中去见大精神、大学问、大道理,如《一分钱的汇款》就是如此。“以小见大”这是小论文的一个典型特点。●避长扬短。就是避免文章太长,要短小精悍。这是小论文的又一个典型特点。这里的“短”,一是指文章的篇幅要短,一般字数控制在800—2000字之间为宜,长的最好也不要超过2500字。太长不符合中学生的认识特点和知识水平,而且把握不好还容易离题。要尽可能做到文中的每一句话都要向主题聚焦…  相似文献   

12.
在大文化的范畴,小说不过是文化的分支的分支.然而“以小见大”,小说反映的往往又是广阔的文化——大到政治文化、经济文化,小至吃穿住玩的文化.小说几乎反映了文化万象。小说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它反映某一种文化精神。这“某一种文化精神”,是隐藏在文化万象的深层,具有共同点的东西。即小说以其千奇百异的形态展示各种文化时,它们又  相似文献   

13.
曹晓丽 《作文》2023,(Z2):70-74
<正>“以小见大”在写人和写事的文章中都可以使用,这是一种通过小题材、小事件和细节来揭示重大主题,反映深广内容的写作方法。把文章的主题浓缩在一个“小”的事物上,能够让主题更集中,事件更容易被人理解,情感更能打动人。大家熟悉的名家萧红在“以小见大”上就做得非常好。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要在“小”上下工夫,重视“小”的智慧。以小见大,使教学重点、难点迎刃而解,让语文教学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15.
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处理好“微小”与“宏大”的辩证关系。一要透过“小”叙事折射“大”道理,二要立足“微”视角展示“大”格局,三要借助“微”传播弘扬“大”时代,四要用好“小”课堂讲好“大”思政。高校思政课教学只有紧密联系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心理与接受教育的特点,注重以小见大,方能实现对新时代青年学生的有效价值引领。  相似文献   

16.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课文,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教学过程: 一、审题(板书课题)。 1.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 2.你看到这个课题想到了什么?(这篇课文是对小车站的描写。) (说明:培养学生“看题学文”的习惯,养成自拟题目的能力。) 二、通读全文,分段。(全文共分三段。1、2小节为第一段,3——6小节为第二段,7、8小节为第三段。) (说明:通过给课文分段,进行编写“作文提纲”的训练。) 三、默读课文,引导学生找出文中详写部分。(第二段,即写“月台布置”的部分。) (说明:通过自学,认识“详略得当”的写法。) 四、讨论:课题与文章材料是否相符?  相似文献   

17.
“意”即作品的主题思想,它在作品中居统帅地位,而“词采”、“题材”等都是“意”的麾下的兵卒。千古文章,以意为先。有了“意”,才能确定文章的体裁和表达方式,才能选择和剪裁文章的题材。“意”是文章的灵魂,材料一旦有了“寓意”,就有了灵性,有了生命力。有了生命力的文章,才易与读者产生共鸣,产生醒人警世的社会效应。可见,“意”的有无与高下,是一篇文章成败优劣的关键。那么,如何提炼和强化文章的“意”呢?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炼意方法。一、以小见大法“以小见大”,就是截取生活中的小片断或通过凡人小事的“窗口”来表现时代的风貌,…  相似文献   

18.
1.大历史观--以小见大,宏观建构。结合教学实际适当取舍,可将黄仁宇的“大历史”观简述为:以小见大、宏观建构、中西贯通、以人带史。  相似文献   

19.
八月小蒜     
此文视角独特,以小见大。用“八月小蒜”的“象”承载“丰收后的和谐”的主旨,这是很有个性和时代感的出彩之作。  相似文献   

20.
以小见大,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写作方法,不少成功的作品都善于运用此法。小中见大,见微知著,小事也能“出彩”,恰如一句妙语:“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那么,如何让小事“出彩”呢?以下几点很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