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35、反点刀 左脚前移,右脚向前上步,双手持刀向右翻腕使刀柄上提,刀尖沿顺时针方向朝下反点刀,刀刃朝前上,刀尖朝下,目视刀尖(图76)。  相似文献   

2.
江鸿 《精武》2004,(4):40-40
沧州苗刀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是闻名中外的传统刀技。它刀身修长,共五尺,兼有刀、枪两种兵器的特点,且可单手、双手变换使用,临阵杀敌,威力极大,非一般兵器可比。故中国历史档案馆保存的重要资料《苗刀考证》中,这样写道:“苗刀用以冲锋,远胜单刀及其它短兵。明代戚继光将军,改铸精绝,传之于其部下,杀敌致果,斩将擎旗,赖以刀法,威震华夏。”中国苗刀有一套完整的技法,它内涵丰富,结构严谨,技击性强,具  相似文献   

3.
郭铁良 《精武》2003,(8):50-50
苗刀源于何处,这是中国武术界议论已久且难以定论的一个问题。现在,曾任南京国术馆苗刀教官的著名武术家“郭燕子”郭长生之子、全国十大武术名师郭瑞祥,秉先父遗志,经考证做出“苗刀源自中国”的论定。  相似文献   

4.
江鸿 《精武》2006,(10):58-58
苗刀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是闻名中外的传统刀技。它刀身修长,共五尺,兼有刀、枪两种兵器的特点,且可单、双手变换使用,临阵杀敌,威力极大,非一般兵器可比。故中国历史档案馆保存的重要资料《苗刀考证》中,这样写道:“苗刀用以冲锋,远胜单刀及其它短兵。明代戚继光将军,改铸精绝,传之于其部下,杀敌致果,斩将擎旗,赖以刀法,威震华夏。”中华苗刀有一套完整的技法,它内涵丰富,结构严谨,技击性强,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实战性与锻炼价值。  相似文献   

5.
双手用一刀是一种独特、实用的武术技法,中华先民早对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可惜的是元以后,这种技术频临失传。有明一代,受倭刀的影响,俞大猷、戚继光、刘云峰、程宗猷、吴殳及后起的武术家开始积极学习、借鉴倭刀技法,并开始探索将之融入中国武术之中,从而形成中国特色。正是在这种积极努力下,中国武术双手刀法沿中国大运河自南而北传播,出现了"独流苗刀"、"沧州苗刀"、"万胜苗刀"等练习样式,涌现出任向荣、刘玉春、马凤图、佟忠义、郭长生、任鹤年等一大批苗刀大家。2014年,中国大运河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而苗刀作为运河文化带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值得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龙门山人 《精武》2010,(6):44-45
苗刀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武术奇葩,近代闻名中外的传统刀技,其造型奇特,用法奇妙,柄长尺许,刃长三尺开外,长度因人而异,不尽相同,临阵杀敌,双手握刀,凶猛凌厉,威力极大,非一般兵器可比。  相似文献   

7.
马俊祥:甘肃省武山县人。国家一级武术裁判、传统武术高级教练、中国武术六段。现任湖南华夏武术文化发展中心主任、武状元功夫会顾问、世界传统武术联合会委员、中国武术协会会员、新加坡中国功夫学院客座教授、国际武术文化研究院副秘书长、WCK国际搏击联合  相似文献   

8.
奥运会200米和400米两枚金牌得主迈克尔·约翰逊在1999年8月份的世锦赛上,创造了400米43秒18的惊人世界纪录,他像踩了风火轮,跑得很轻松,把亚军巴西选手帕雷拉甩下15米之远。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从传统哲学思想、中医学思想、养生学思想、"文事武备"的人才观等不同内在侧面和武术的传承方式、传播媒介、民间传说等不同的外在侧面,全面深入地探讨了中华武术神秘现象的表现形式、出现"神秘"现象的原因、"神秘现象"的实质及"神秘感"对武术发展的作用,这四个困扰当前武术发展的重要问题.从而为认清武术的真实面目、了解武术的本质、促进武术的健康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0.
时晓莉 《新体育》2014,(9):54-57
河北沧州曾被称为“小梁山”,以武术名传天下,薪火相传,尚武之风沿袭不衰,在“南有莆田、中有登封、北有沧州”的中华武术大格局中举足轻重。  相似文献   

11.
尤志心 《中华武术》2007,(11):32-34
我写的《揭开太极拳内劲的神秘面纱》一文在《中华武术》杂志发表后,一些网站纷纷进行转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有人拍手叫好,但也有人认为"内劲"并非肌肉力,而是一种丹田之气。为了辨明这个问题,让我们回顾一下原文结尾对内劲所作的一个概括:内劲就是一种肌肉力,人生而有之。太极拳内劲是通过盘架子和推手训练.使这种肌肉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展,它具有整体  相似文献   

12.
昌沧 《武当》2007,(2):4-7
此文为作者于2006年北京大学第二届中华武术文化国际论坛上演讲论文,本刊刊发时略作删改。文章观点新颖,颇有见的,其中关于“武术发展要站在文化的高度重新定位”,“武术进学校”等观点,无疑当属当前推广、发展中华武术的根本大计,值得我们广大武术工作者、爱好者努力践行。  相似文献   

13.
无悔的选择     
年少时,曾幻想有朝一日,自己能像心目中的英雄霍元甲一样,成就一身武学,弘扬中华武术精神。后来,进了大学,“武术”仍是我心中一个无法搁置的梦,甚至成了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于是一个人生的奋斗目标、生命的理想归宿便悄然地占据了我的心灵,那就是:振兴发扬中华武道事业,挥写创造自我璀璨人生。  相似文献   

14.
韩宝轩 《精武》2008,(4):29-29
研究通背拳术的历史源流,笔者发现有许多附会讹传。例如:“鬼谷子”传通背拳、“孙膑”传通背拳、“韩通”传通背拳、“韩老道”传通背拳、“白猿”传通背拳(见2007年第8期《精武》上的《武田熙〈通背拳法〉一书的讹传》)等。这些讹传,众说纷纭,导致通背拳源流传承的历史,严重失真。因此,还通背源流的历史本来面貌.是挖掘、整理、继承、发展中华武术这一民族文化遗产,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所以,笔者溯本求源,以史为鉴,考查了通背拳术派生发展的真实历史。  相似文献   

15.
张雷 《中华武术》2002,(11):61-61
我是一个多病的孩子,从小娇生惯养,没有一点积极进取的思想,整天生活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状态中。疾病的折磨,使我的家庭经济入不敷出,我的学习成绩一塌糊涂。家人的心上蒙了痛苦、忧愁的阴影。因此,我曾有一死了之的想法。  相似文献   

16.
谭大江  路迪民 《武当》2007,(11):4-7
2007年5月下旬,在杭州召开的"第五届全国杨式太极拳名家传人学术研讨会"上,笔者不到10分钟的发言,简单汇报了笔者近二十余年来对太极拳源流史的一些研究考证成果。不曾想,发言却遭到了康戈武先生的  相似文献   

17.
胡容娇  蔡星生 《武当》2006,(10):27-28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作为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中华武术愈来愈受到国内外有识之士的重视。特别是近20年来,中华武术的挖掘、整理、弘扬、传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势态。然而,作为负载着丰富道家文化的武当武术,其生存发展形势却并不容乐观,如何契合时代发展,利用当今时代的有利因素,搞好武当武术的挖掘整理与普及提高,促进武当武术的全方位发展是值得广大武术工作者们深思的问题。对此,关于武当武术的现代发展策略,我们有几个初步的构想。  相似文献   

18.
近从《中华武术》今年第1期上看到了旅加华人胡刚先生的一篇文章,胡先生说他考证出了“曹继武先生诈死弃官云游而传心意”的重大之谜。笔者自幼酷爱形意拳史研究,曾于1996年第11期《中华武术》、。1997年第12期《武魂》、2003年第5期《中华武术》、2004年第10期《搏击》公开发表文章指出曹继武与心意拳无关,将曹继武说成是心意拳一代传人纯属心意拳界的牵强附会。  相似文献   

19.
蒋兴材 《武当》2007,(1):8-9
内家拳在明朝嘉靖至清朝末年是中华武术的知名拳种,盛行于浙东一带,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湮没在民间。解放后,党和政府对传统武术文化遗产非常重视。1982年12月,国家体委在京召开全国武术工作会议,  相似文献   

20.
晏子拳话     
刘恒稳 《武当》2011,(2):41-42
晏子西征,梅城人也,雍睦门庭,温文尔雅;家学渊源,良弓良冶,兀兀以求,孜孜不舍;百炼成钢,不自满假,拳剑专精,诗文挥洒。八卦神功,誉驰天下,德育英才,宏开广厦;师表武林,盟加麓社,情系孤寒,气得春夏;赳赳武夫,恂恂儒者,四字初成,聊当心写。此乃吾中华诗坛耆宿、书法名家史穆老先生赠武术大家、诗坛巨子晏西征先生之四言诗。史老乃长沙人氏,此诗以长沙方言押韵。西征先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