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勤勤正在按课本的要求,“吟哦讽诵”着一段课文。教室里只有她一个人的声音:  相似文献   

2.
作者从二个全新的角度探讨了《老子》首章:第一个“道”是《老子》的核心概念,意指世界的本体和本源、根本规律和根本法则;第二个“道”不是言说之意,而是第一个“道”字的动词化,即体悟、发现和遵循;第三个“道”和第一个“道”的意思一样,但不是老子所要阐述的核心概念;前两个“常”并非永恒之意,而是一般的、通常的;后两个“常”也是通常之意;“玄”,一般都理解为“幽深”,但这里更应该指“微妙”之意和“否定”之法。  相似文献   

3.
《论语》首章三句话,是理解《论语》的一把总钥匙。这三句话,提出了学者治学的总则,作出了孔子一生的总结,形成了《论语》一书的总纲。这三句话,是孔子两千五百多年前,提出的治学”三境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为第一境界,即能够感受辛勤学习温故知新之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为第二境界,即能够感受朋友之间切磋批评之乐;”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为第三境界,即能够感受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之乐。这三句话概括出孔子一生发展的轨迹,给人展示出一个真实的孔子。一部《论语》,其实就写了孔子三件事:一是他怎样追求他的理想,二是他怎样对待别人的批评,三是他怎样看待别人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穆旦的代表作《诗八章》的写作,和现实生活中他和萧珊的一段特殊感情有关.在穆旦的一些作品和书信中,透出了这方面的信息.明了《诗八章》后的这一"隐情",有助于理解《诗八章》的情思内涵,同时,也可由此看出穆旦的诗歌写作"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特出之处.  相似文献   

5.
《毛诗序》“六义”解——善阁读《诗》记(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义"是毛公借用<周礼>中"六诗"的旧瓶装的"六义"的新酒,它们的区别是: "六诗"是太师教乐工对诗歌的歌唱演奏技巧,而"六义"是作者对诗歌创作理论的创见.毛公"六义"中的兴包含了我们今天所说的比和兴,也就是比喻和象征.毛公在解释<大雅·皇矣>中的比说, "择善而从日比",应用到诗歌创作上就是选材.赋实际上就是要作者作诗推行教化. "六义"是毛公用儒家思想总结的诗歌创作理论,虽然还幼稚,还不完善,但为我国传统诗歌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穆旦的代表作《诗八章》的写作,和现实生活中他和萧珊的一段特殊感情有关。在穆旦的一些作品和书信中,透出了这方面的信息。明了《诗八章》后的这一"隐情",有助于理解《诗八章》的情思内涵,同时,也可由此看出穆旦的诗歌写作"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特出之处。  相似文献   

7.
小时候听爷爷讲.在一次国宴上使用一种神奇的酒杯。这只酒杯未斟酒时什么也看不见.当斟上酒时,杯底立即显现九条金龙缠绕,栩翱如生。引得外国客人叹为观止。爷爷说制作酒杯的工艺是“国宝”。我被匠人精湛的技术所倾倒,充满了敬仰,随着年龄的长大.科学知识逐渐丰富,我想对酒杯中的奥妙进行探讨.你也加入进来吧,让我们一起走进神奇!  相似文献   

8.
杨争光的小说在当代文坛一直是个异数。本文对他小说中的原始意识、理性缺席、荒诞感、宿命感诸因素进行了简要分析 ,并指出了其文本的当下性意识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黄学昌、彭先和合著的《张冲将军评传》进行了严肃、认真的研究和评论。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指出了该书的成就与不足。  相似文献   

10.
徐宝余 《天中学刊》2013,28(1):91-95
钟嵘在《诗品序》中提出了诗三义的概念,其与《毛诗序》的《诗》六义之间貌似存在着意义关联,然在本质上却并不相同.《诗》六义的提出乃基于诗教说的前提,从六诗到六义,说明了《诗》学阐释由诗教立场而经学立场的发展变化.而钟嵘对于诗三义的揭示与阐释,虽然与《毛诗序》的《诗》六义之间存在着语词、语义上的关联,然而其去经学化的立场却是十分显著的.钟嵘追溯诗歌源流上至风雅,看似是宗经思想的支配,然而究其原因,一方面缘于齐梁人的《诗》源共识,一方面宗经实为一种表象,钟嵘恰恰是在经学的语汇范畴中寻求到了诗学领域内的突破.与汉唐经学思想笼罩下的经典诗学相比,钟嵘诗三义的揭橥在六朝诗学史上的价值应该受到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1.
《少年》     
你又想起某个夏天 热闹海岸线 记忆中的那个少年 骄傲的宣言  相似文献   

12.
《天问》结篇中“吴光争国,久余是胜”四旬,旧说皆以为吴王闯庐破郢胜楚事,然其与上下文颇有抵牾难通之处,此因误解“久余是胜”所致。本文以春秋末年楚国白公胜之乱作解,参证旧籍,释“久”为“疚”之假借,“胜”为白公胜,子文为楚惠王。是以疑滞冰释,文通理顺.连及最后一问之义亦豁然而解。  相似文献   

13.
《天问》结篇中“吴光争国,久余是胜”四旬,旧说皆以为吴王闯庐破郢胜楚事,然其与上下文颇有抵牾难通之处,此因误解“久余是胜”所致。本文以春秋末年楚国白公胜之乱作解,参证旧籍,释“久”为“疚”之假借,“胜”为白公胜,子文为楚惠王。是以疑滞冰释,文通理顺.连及最后一问之义亦豁然而解。  相似文献   

14.
卞之琳的名篇《断章》,意象安排妙处颇多。它的意象主干是事态的,具有顺接的流动之势,每一个事态意象内部又分出若干物态意象,物态意象在上下两句重复回旋,使全诗有了贯穿之线,气脉通达舒畅,增强了诗篇的视觉流动感;意象由实到虚,延展了读者遐思玄想的空间;事态意象的不同时态形式,强化了诗旨,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哲思回味。  相似文献   

15.
16.
17.
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第九课《我国古代的车马》第12自然段:“《楚辞·九章·国殇》说:左骖殪兮右刃伤。”文章在讲到“驾车的马”的时候,引用了屈原名作  相似文献   

18.
张镇权 《小学语文》2010,(11):51-52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中的《少年闰土》是一篇经典课文,节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文章生动刻画了一个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形象。此文写于新文化运动时期的1921年,鲁迅写作所用语汇的书面形式,与现代汉语语汇的书面形式不完全相同,有些话还比较深奥。在教学过程中,不少师生会对文中一些内容提出疑问,有些问题在教参中又找不到答案。笔者根据平时所阅的一些资料,对文中几处疑点进行辨析,供同行参考,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9.
卞之琳的《断章》用纯熟的技巧将大千世界中捕捉的小情景进行内心的扩张和诠释,让人在日常的境界里,体味出精致的哲理和禅机。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