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与“为动用法”相关的名目有“两多说”(多动、多宾)、“介动用法”说和取消说。“两多说”的致命弱点在于只满足于归纳繁多的名目,违背了语法学的概括性原则,受到“介动用法”说和取消说的共同批评。而“介动用法”说与“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很难构成“鼎足三分”关系,且其语例中阑入了其他语言现象。在适当的范围里,“介动用法”中的介词,可以集中到一个介词“为”上。“为动用法”有其自身的优势,它将成为经过人们的一番探索、对相关语言现象的认识得以深化之后新的落脚点,并将得到更为广泛的认同。  相似文献   

2.
“为动用法”同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一样,也是古汉语的特殊语法现象之一,然而由于它在古汉语中出现的频率远不及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多,所以,中学语文教材涉及到这个问题时,讲得也比较简略。这给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准确理解文言语句的含义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文想就中学文言文中的“为动用法”的有关问题作—探讨,以利于中学生文言文的学习。  相似文献   

3.
古诗中形容词使动用法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诗歌的语言,较之于言散的语言要复杂得多,但这一点常常被人们忽视。用言散的语法规律去训释古诗中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往往会出现误解。本详细论述了古诗中形容词使动用法同其它语言现象的区别,即:形容词使动用法与形容词做前置谓语的区别;形容词使动用法与表意念被动句的区别;形容词使动用法与用做一般动词的区别;形容词使动用法与充当省略了相应动词的状语的区别;形容词使动用法与形容词充当一般谓语的区别。  相似文献   

4.
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但也是人们研究不甚系统不甚深入的语法现象,本从词性,语境,结构三个方面,对两种用法的区分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强调辨析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时语言环境及化常识的重要性,特别提出了一般教材没有提及或言之不确的结构释译问题。  相似文献   

5.
词类活用是考纲涉及和高考必考内容,对词类活用中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大家比较熟悉并容易判断。而对为动用法比较生疏,但历届高考时有出现,如2005年高考全国卷Ⅱ和Ⅲ中的文言文翻译题就涉及了为动用法。  相似文献   

6.
人教社新编高中语文第一册《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句。课本将“东封郑”注为:“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封,疆界。这里做动词”;将“肆其西封”注为:“往西扩大边界。……肆,延伸、扩张。封,疆界。”同学们按此两注翻译句子实难准确表达原意。“东封郑”的“封”从课本注释看,显然是把它看作名词活用作使动词了,其实“封”在此句中是名词活用为意动词,是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在结构上基本相同,所相差的是成分之间的关系。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意动用法是“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  相似文献   

7.
在言学习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词类活用的现象,如用作动词、用作名词、用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这些大家较为熟悉,但对“为动用法”,“对动用法”却相对陌生:就其原因有三:一是教材从不加注“这里是为动(对动)用法”字样;二是一般语老师大多不讲;三是许多古汉语专也较少涉及。其实,为动、对动用法在古汉语的词类活用现象中也占有一席之地,不可忽视。何谓为动、对动用法呢?凡动词对于宾语含有“为”或  相似文献   

8.
本文就目前古代汉语语法中的“为动用法”、“处动用法”、“对动用法”等理论进行了探讨,认为古汉语中的特殊谓宾关系决不是因省略介词而形成的,并且认为“为动用法”、“处动用法”、“对动用法”的理论是一致的,它们各自解决了一些局部的语法问题,但并不能概括全部同类语法现象,如用我们提出的“X V”来概括,更具普遍性。  相似文献   

9.
和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一样,“对动”用法也是古汉语中词类活用的一种。所谓对动用法,是指不及物动词(或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跟上宾语,其动宾关系不是一般的动宾关系,而是动词对宾语  相似文献   

10.
古汉语“介动用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目前语言学界关于古汉语特殊动宾关系研究中的一些问题,从古汉语实际出发,对各家说法进行分析比较,同意建立与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平行的“介动用法”,尤其强调介动用法中的语意介词必须是古汉语所特有的介词,以克服介动用法内部分类中的类别过多和交叉现象。  相似文献   

11.
在古汉语里,动词和宾语的关系,大多是一般的动宾关系,即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如“挟天子以征四方”(《赤壁之战》)。此外,还有几种特殊的动宾关系,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和为动用法,就是其中的三种。为动用法是新编语文课本里新增的内容,本文就这个问题,谈谈我们粗浅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古汉语语法学界主张名词具有意动用法的观点提出了质疑,认为实际上名词并不存在这种用法。理由有二:其一是主张名词具有意动用法的人忽略了名词用作动词后在词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其二是主张名词具有意动用法的人忽略了古汉语的“以……为……”式的结构关系和表义方面的复杂性。文章认为,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与它所带的宾语之间不存在意动关系。  相似文献   

13.
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句子里,主语发挥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动宾关系是否含有动态变化的意义是区别使动与意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赵文建 《语文知识》2001,(10):65-66
在文言文教学中,笔者深感学生对文言文里词类活用现象中的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的辨识不易掌握。下面对两者作一简单比较。首先,相同之处。第一,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都是古汉语中以简驭繁、重意会、富于灵气的特有语言现象。第二,功能变化相同。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二者都是名词、形容词、不及物动词这些在一般情况下  相似文献   

15.
讲授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是古汉语常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采用“以今导古”的方法,即由分析某些保留了古代汉语特点的现代词语入手,渐次讲述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内涵及其翻译格式,将有助于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先谈使动用法的教学。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举了这么一个例子:“战胜”与“战败”,本是一对反义词,可是当它们分别充当“我们战胜敌人”和“我们战败敌人”两个句子的谓语时,所表达的意思却完全相同。怎么解释这一奇特的语言现象呢?  相似文献   

16.
古汉语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在修辞上具有使语言简化的作用。这一点前人已经谈到。本文要探讨的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对语言整齐化的作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对语言整齐化的作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为动用法”是古汉语中一种词类活用现象。它是由“为动词”和一些名同、一般动词等非“为动词”活用,以表示为动的意义,非为动词活用作为动词称之为“为动用法”,为动用法一般包括动词为动用法和名词为动用法两种情况。  相似文献   

18.
为动用法同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一样,也是古汉语的特殊语法现象之一,然而由于它在古汉语中出现的频率远不及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多,所以谈论的比较少,有的教材涉及到这个问题,讲得也比较简略,这对我们学习和继承古代优秀文化遗产无疑是不利的。本人想就古汉语中的为动用法的有关问题,作一探讨,以求学者之斧正。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甲骨文中词的使动用法情况的调查研究,发现甲骨文中明确具有使动用法的词为16个,加上10个可能具有使动用法的词,共见使动词26个,在目前所见甲骨文310个动词中占比8.4%。这说明早在甲骨文时代,汉语的使动用法就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规模。  相似文献   

20.
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极为普遍,是语法部分要讲的重要内容。尤其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更为重要。我们姑且把词类活用分为普通活用与特殊活用两类。名词和形容词在作活用时,一般就是作为动词来用,这是非常普通的用法。特殊的用法是名词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它们与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及动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是不一样的。名词和形容词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中不仅具有了动词的语法作用而且还具有动词的使动、意动的语法作用。所以我们在古代汉语学习中这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我们要极为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