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怀化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九八六年第一期发表了覃先美同志《Malapropism初探》一文。笔者认为,根据J.A.Cuddon对Malapropism的解释(全部原文大附后),覃文对"Ma-lapropism溯源”的考究是不确切的,对mal a propos的译文也是欠妥的。 一、覃文说:"Malapropism是1775年以后英国的‘特产’,它为Malaprop太太所创(着重号是笔者加的),而Malaprop太太则是十八世纪英国启蒙时期杰出的现实主义剧作家Richard Sheridan的喜剧'The Rivals'中的一个出色的人物”。这里的“特产”是不合乎J.A.Cuddon本意的。J.A.Cuddon的原文为:“Malaproprism: So called after Mrs Malaprop,  相似文献   

2.
孙绍振同志的文章《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载1981年《诗刊》3月号,以下简称《崛起》),以向“传统和权威” “挑战甚至亵渎的勇气”,提出了他的“新的美学原则”。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无疑是可嘉的。文中有关艺术个性的某些论述,也不能说毫无道理。但孙绍振同志总的论点,笔者却不能苟同。《崛起》是以对一批年青的朦胧诗人的美学思想作理论概括的面目出现的,然而这种理论概括是否符合这些年青诗人的思想和创作实际,大可怀疑。这一点,姑且不论。单就被孙绍振同志称之为“新的美学原则”本身,便需要认真商榷。稍微了解美学史的人,对于这种名之曰“新的美学原则”都会有似曾相识之感。如果再仔细考察一番,就不难发现它来自何处,错在哪里,也会觉察出它与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基本原理,有着怎样的根本分歧。本文打算就上述问题,发表一点肤浅之见,就教于孙绍振同志及文艺理论界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3.
黄坚同志认为“概念的重叠”是中国古代绘画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特征.(《美术》1986年第3期《中国古代绘画理论体系的构成初探》,以下简称《初探》)我认为这个论点不能成立,因为《初探》为论证这个论点所列举的一些论据是不足的.《初探》的论据之一:“‘气韵’包含着‘生动’这个概念”.理由是“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这怎么是概念的包含或重叠呢?这里一个“高”就说明了问题,既气韵与生动之间是一种条件关系,亦只有当气韵高时,才能生动起来.若气韵不高呢,能够生动吗?一个“高”字也说明生动是气韵的效果.因此“高”的体现,必然要通过一定的物质材料,诉诸于形象,作用于观者,而让人们有所评判.不然如何评定“高”,你只是在心里如何如何的气韵,别人如何觉得“高”?如何觉得“主动”?由此可见,生动是气韵通过一定的物质材料、艺术手段呈现出的好效果.这是两个内涵与外延都不同的概念,是反映着事物的不同质的阶段,它们是既联系又区别的,是一事物向它事物的条件转化.这里我们不能将此看作是两个概念的包含或重叠.不然,按《初探》去理解,郭若虚的原文是“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难道“人品”这个概念也包含或重叠于“气韵”这个概念之中吗?  相似文献   

4.
读了《语文教学通迅》(一九八○年第二期)载邢铁华同志《“灵台”新解》一文,我又重读了鲁迅的《自题小象》一诗,觉得邢铁华同志关于“灵台”一词的考证虽属有据,但具体运用于这首诗的解释中,却不尽切当。  相似文献   

5.
对“以丑为美”说的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古以来就有的以丑为美的说法是一种认识的误区,是由于把艺术等同于美和把视觉的丑与丑的形象的文化价值的美混为一谈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6.
洪明 《教育学报》2005,1(6):34-38
学校在素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是国家素质教育政策所赋予的;课堂作为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教育实践选择的结果,也是由课堂教学自身性质所决定的。坚持“课堂主渠道”观念,必须摒弃那些弱化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的错误观念,改革应试教育下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探索努力适应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途径。  相似文献   

7.
学制改革是当前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教育界有不少同志都在探讨这个问题,并且提出了各种学制改革设想和建议。卯厚实同志在《教育研究》1987年第11期上发表了《论弹性学制》一文(以下简称卯文),作者在该文中提出了一种新的学制的设想。我们对于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表示赞赏,但对于文中的观点却不敢苟同,特提出来与卯厚实同志讨论。一,对卯文的异议卯文的基本思想在于否定统一的学制,倡导弹性学制。卯文认为,所谓弹性学制就是各地的学校“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和条  相似文献   

8.
《语言美》报(一九八九年四月十日)第一百七十五期上刊登了骆小所同志“其他动物也有语言”一文,其所论与以往汉语学家的传统认识截然相反.这种标新立异、勇于探索、敢与传统观念挑战的精神令人可敬!——但对骆小所同志的“其他动物也有语言”一说却不敢苟同,现提出质疑,并以此与骆小所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9.
关四平同志《刘姥姥三题》一文(载《北方论丛》1990年1第期,以下简称“关文”)细心地描绘了刘姥姥性格发展的轨迹;独具只眼地指出:“程乙本和雪芹原著中的刘姥姥,前八十回是形神俱同、性格无异的一个刘姥姥,后四十回里则一分为二,变成了面目酷似而神韵有别的两个刘姥姥”,进而探讨了“原作者与续改者思想倾向、艺术水平、美学情趣的不同”;见解独到地分析了曹雪芹笔下的刘姥姥这个小人物所具有的三个方面的美学价值,其论不乏新人耳目之处。尽管如此,依笔者愚见,关文有些论述似  相似文献   

10.
本刊88年第1期刊登了黄宝文同志的“波浪式教学法”(以下简称黄文)。黄文在建立一个表示“知识量”与“时间”关系的简单数学模型后提出了所谓“波浪式教学法”,其出发点是好的,这种勇于尝试的精神也是难能可贵的,但作为科学论文似还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一、我觉得黄文以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的一句话去反驳曾繁辂、伍铁平等人的“客观上不存在知识量”的观点,其作法似欠考虑,结论也就来得草率和武断。况且那位哲人的“……科学的发展,则同前一代人遗留下来的知识量成比例……”的说法,既缺乏严格的数学上的意义,更没有严格的科学证明,因此,黄文把它作为自己建立数学模型的理论基础未免太不谨慎了。  相似文献   

11.
宓洽群同志所著的《大学教学原理》一书(以下简称《原理》)由上海交大出版社出版了。本书的特点之一是不囿于教学论的传统观点,对大学教学规律有独到见解,拜读之后,感到耳目一新,其中许多论述异常精辟,颇受启发。但笔者对统率全书的大学教学过程的特殊规律——“回归律”的提法与观点尚有不同看法,愿提出来与宓洽群同志商榷。《原理》中所谓的“回归律”含义是指人类认识过程经历了“独立→不独立→再独立”这样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发展阶段。具体地说就是“在进入学校之前,婴孩和幼儿基本上是一个独立的认识主体,处在独立  相似文献   

12.
关于左宗棠的评价问题,近年来仍见仁见智,说法不一。为“笔谈”所刊“阶段功过论”、“方面功过论”则尤为轩轾。笔者不揣浅薄,拟就“阶段功过论”和“方面功过论”这两种评论方法提出自己的意见。持“阶段功过论”者认为,对左宗棠应当根据其“实际事功”,以1873年为界划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是一个“杀人盈野”血债累累的“刽子手”,“重要的反动人物”;后期是一个“顺乎人心、功在民族的爱国者”,“进步人物”。  相似文献   

13.
汪胜水 《池州师专学报》2006,20(2):94-95,104
长期以来,“化丑为美”往往被看成是两种美学形态的简单转换,从二者内涵、美学形态以及审美意识的静态分析看,它们不是一对一的关系,而是一对多向度的关系,误解成因是将两种美学形态、真善美以及美的形态与审美功能相互混淆.  相似文献   

14.
艺术家具有独特的揭示丑的本质的能力,进入艺术殿堂的丑渗透着艺术家否定性的评价,把丑变得更典型,便从反面肯定了美,体现了合目的性的“善”。潘金莲是一个被社会、家庭、生活扭曲的畸形人物,是封建男权土壤下孳生的恶之花。《金瓶梅》用“化丑为美”的手法,从她身上挖掘了与众不同的人性的异化和毁灭。她残忍阴毒、淫荡成性这一独特性格的形成是独特的客体环境和主体环境所决定的。《金瓶梅》采撷恶之花有其特殊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15.
凇戎同志在《关于‘千夫’质疑》一文中(本刊今年第三期),认为鲁迅先生《自嘲》诗中的“千夫”“指的是人民大众。”我以为还是解为敌人更妥贴,试谈以下三点。第一,《汉书·王嘉传》里,在“千夫所指,无病而死”句前,明白地写着“里谚曰”,可见这个成语当时已是广泛运用,《王嘉传》只是借用。而借用甚至是引用往往是各取所需。所以“千夫”的本意,单凭《王嘉传》来解,未必正确。这个成  相似文献   

16.
何向东同志在《演绎推理的新形式》一文中提出:“思维的形式,总是伴随着人类的进化及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着、完善着,作为专门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形式逻辑这门科学,应当不断总结人类思维的新成果。“这一倡议是富有价值的。从亚里士多德创建传统逻辑体系至今,已经二千五百年了。基本上没有什么重大的突破,真是“千年喑哑实可哀”。何向东同志身体力行,率先探索,创言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相容选言推理及中项不周延的直言三段论等演绎推理的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艺术“化丑为美”的审美功能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 ,它开辟了审美境界的新领域。艺术之所以具有“化丑为美”的美学功能 ,就是因为现实生活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画面 ,读者的审美视野也向文本的写作提出暗示 ,而作家、艺术家对世相百态的体察入微 ,内心蕴蓄欲吐的激情 ,出神入花的“生花之笔”,是“化丑为美”的关键所在。艺术的“化丑为美”具有辛酸之美、畸形之美、奇妙之美、反衬之美、狰厉之美、悲壮之美等审美功能  相似文献   

18.
读罢李弱人《‘郴州’小考》(《语文教学与研究》1991年第2期),我有不同的看法。“弱人”先生在兹篇旁证博引论述“郴州”实为“柳州”,言“柳氏绝无郴州之行”,便断然判定“《童区寄传》中的‘荛牧儿’,当与‘郴州’无  相似文献   

19.
《语文知识》1993年第4期上发表了宋广富同志的《关于“兵精足用”的“足用”》一文,文章中心说的是对高一册语文《赤壁之战》一课中“兵精足用”句的“用”字应该怎样理解的问题。宋同志认为“课本注释说:‘足用,足够使用。’……这条注释欠妥当。”又认为“‘足用’应解释为:‘物资充足’。……‘兵精足用’意  相似文献   

20.
《语文知识》1994年1期发表的吴勇前《“淹回水而凝滞”之“回水”》一文,不妥之处甚多,下面分别进行辨析。首先,吴文对“凝滞”一词的理解有误。诗中的“凝滞”并不是凝固不动的意思。《辞海》:“凝滞,受阻而停留不进。江淹《别赋》:‘舟凝滞于水滨。’”可见诗中的“凝滞”,是指诗人坐的船在回旋的水中受阻不能前进。因为回旋的水流可以使船只绕圈子不能前进,就好像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