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7 毫秒
1.
1.关于新中国“建国第一年”的外交。人教社2003年版《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十章第一节说:“在建国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的17国建立外交关系。”注解①说:“在建国的第一年里,共有25个国家承认新中国。”学生对这两句话常常理解不到位或有误,不少同学认为建国第一年指的是1949年,而对“与17国建交”和“有25国承认新中国”这两个概念不能正确区分。实际上,建国的第一年是指从新中国成立到1950年国庆这段时间,在这一年里,以苏联为首的17个国家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另外有8个国家承认新中国,共有25个国家承认新中国。  相似文献   

2.
“中国劳动部职业培训指导教师进修中心”项目(以下简称“进修中心”)是中日两国政府间的第一个职业技术培训的合作项目。“进修中心”既是通过国家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申请的日本国无偿资金援助项目,又是通过国家科委申请的专项方式技术合作项目,且均在1992年立项,这种“硬件”“软件”同步实施的项目  相似文献   

3.
中学社会科课程结构研究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科是人文社会学科领域的综合课程,课程结构是社会科的核心问题。美、日两国的社会科在世界上比较具有代表性。以深厚的课程哲学为理论支撑,美国中学社会科课程结构已经形成了“学生社会性发展为中心”、“社会问题为中心”、“学科综合为中心”三种类型。日本在其“复合性”理论的指导下,社会科课程结构既有类似美国之处,又保留了自己的特色。同美、日两国相比,我国中学社会科课程结构研究还比较薄弱,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4.
社会科是人文社会学科领域的综合课程,课程结构是社会科的核心问题。关、日两国的社会科在世界上比较具有代表性。以深厚的课程哲学为理论支撑,美国中学社会科课程结构已经形成了“学生社会性发展为中心”、“社会问题为中心”、“学科综合为中心”三种类型。日本在其“复合性”理论的指导下,社会科课程结构既有类似美国之处,又保留了自己的特色。同美、日两国相比,我国中学社会科课程结构研究还比较薄弱,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5.
教育家精神是中国教师群体铸造的宝贵智慧成果,是迈向教育强国时代培育大国良师和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先决条件与重要指导。教育家精神围绕“爱”“责任”与“创新”展开,蕴含了大爱思想、家国情怀以及开拓创新的精神,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家精神以国家发展需要为使命,对教师自身发展提出要求,具有鲜明的国家性与理想性。  相似文献   

6.
国庆是一个国家最为重要的纪念日之一。全世界180多个国家的国庆日名称五花八门,像日本叫“天长节”,波兰叫“复兴节”,新西兰叫“威坦斯日”,利比亚和索马里叫“革命节”,还有的国家叫独立日、解放日、自由日、民主日、国旗日、宪法日等等。各国确定国庆日期的依据也不相同,归纳起来大至可分为这样几类。第一类是把建国日定为国庆日。我国是以建国日为国庆节的。同我国一样确定国庆日的有40多个国家,如印度、圭亚那等国。第二类是把革命纪念日作为国庆节。如法国把1789年7月14日巴黎起义群众摧毁巴士底狱这一天定为国庆节。第三类是把宪法…  相似文献   

7.
南朝鲜教育事业比较发达,全境拥有高等院校500多所,而其中80%是私立学校。汉城的建国大学便是一所有46周年建校史的私立大学,从其建校宗旨、规模及其机构,可领略南朝鲜私立大学的一般风貌。建国大学是由1946年5月15日创立的南朝鲜政治学馆发展起来的,1959年正式升格为综合性大学。由于政治学馆创建于日本统治结束不久,因此该校始终把振兴民族、繁荣国家作为建校宗旨,并于1959年定名为建国大学。1988年,该校更明确地提出:“以宏扬民族精神为立校之本,以促进国  相似文献   

8.
国庆节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纪念日。世界各国国庆节名称并不相同。日本叫“天长节”,波兰称“复兴节”,新西兰叫“威坦誓日”,还有的叫独立日、解放日、自由日、民主日、国旗日、宪法日等。世界各国确定国庆日期的依据也不相同。有30多个国家同我国一样,以建国日为国庆节。以国家元首生日为国庆节:如瑞典、丹麦、比利时、泰国、荷兰、尼泊尔等国。日本则以天皇诞生日为国庆节。以武装起义日为国庆节:罗马尼亚以共产党武装起义、推翻安东尼斯库反动政权、转入反法西斯战争的1944年8月30日为国庆节。前苏联以1917年的十月革…  相似文献   

9.
纵观中外历史。不难发现。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力量。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在教育。如今的新课程标准也强调“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因此。作为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首先要转变的是以传授、继承已有的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思想.树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现代教育理念。从美国、中国、德国、日本等国学者的研究中,我们确知。创新思维人皆有之。  相似文献   

10.
德日两国历史课程标准对“二战”的起因、经过、结果和战争责任四个方面的叙述均迥然有别,表明两国对“二战”反省态度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与其国家认同建构的策略有关。德国推行以宪政爱国主义为基础的国家认同,宪政爱国主义要求与专制独裁制度决裂、维护民主宪政价值观,这在德国教育文件和历史课程标准中均得以体现。日本推行混合式的国家认同,制度认同、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形成张力,国家认同建构进退失据,导致日本学习指导要领对“二战”的相关叙述闪烁其词。  相似文献   

11.
日伪企图通过其书写的伪满"历史",达到在中国东北"去中国化"的目的。其所书写的"历史"主要内容包括:在古代史方面,将东北地区的历史与祖国割裂,将东北塑造成一个独立发展的地理单元与历史分期;在近代历史书写上,日本被塑造为东北地区的"解放者",以一种抵抗西方列强、驱逐地方军阀的姿态出现,极力诋毁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在民族史上,日本侵略者则有意混淆近代民族国家概念,把中国"天下观"的中心民族,由中华民族变成大和民族,企图歪曲中国传统观念,"变夷为夏",达到奴化中国人的目的;在所谓"日满关系"的历史方面,通过构建"大东亚共荣圈"谬论、宗教移植等手段,将"日满关系"逐渐从"友邦"书写为"亲邦",进而将"满洲国"历史变为日本的"内地"。  相似文献   

12.
日伪统治时期,日本帝国主义有计划、有目的的向东北移植朝鲜人,实行"日人植鲜、鲜人植满"的政策。从朝鲜向东北排出过剩人口开发水田,把东北作为其军事和粮食基地,建设"农业国防",借助朝鲜人扩大其在东北的侵略权益。  相似文献   

13.
日本在占领中国东北后,即开始实行宗教统治,从上到下,强制伪满洲国君民信仰日本的天照大神。在世界殖民地史上,以强制手段改变殖民地人民的宗教信仰,似乎只有日本统治下的中国东北。关东军是日本军界最右翼、也是最野蛮的团体,强制推行宗教信仰表现出日本军国主义和武士道精神的特征,其根源还可以追溯到中日的历史关系。  相似文献   

14.
《马关条约》曾规定朝鲜为“自主之国”,但战后十四年,日本就吞并了朝鲜。条约规定日本勒索中国银2亿库平两,日本则通过所谓库平需实足色、银镑兑换比价、驻军等手法,又多向中国勒索8350万两(含“赎辽费”在内)。日本强占台湾五十年,给台湾带来的不是“东洋文化”,而是暴虐统治和疯狂屠杀,日本殖民侵略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  相似文献   

15.
伪满时期的东北电信发展与日本侵略政策有密切的关系,作为政治军事的重要辅助,电信在这一时期也被极力推进,在技术和网络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基于此网络基础上形成了伪满电信的公众系统及军政电信系统。强化了日本及伪满的政治统治。  相似文献   

16.
日本五山文学中,存在大量的句题诗。但是,关于五山句题的研究无论是在日本还是在我国都还没得到深入展开。五山句题不同于平安句题诗,已经具有了这一时期的新特点;典出杜甫《夜宴左氏庄》的三个句题"风林纤月"、"花径暗水"、"春星"集中体现了其主要特点,同时也表现出五山诗人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17.
中日两国被西方列强的炮舰打开国门后,都选择了走向西方学习的道路,从而有了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但这两场运动却有着截然相反的结局。其主要原因在于中日两国在学习西方的态度上有明显不同。中国是被动的、消极的,日本则表现的积极、主动;中国所抱定的是“中体西用”的宗旨,而日本则采取“体用兼顾”的原则。日本迅速迈入强国之列,中国则日益衰败。这两种不同的态度和结局很值得我们深思,如何对待和汲取比自己更先进的异域文化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1935年12月召开的瓦窑堡会议是我党历史上一次至关重要的会议.这次会议确立了"抗日反蒋"的政治路线,解决了遵义会议未能解决的党的政治路线问题.并对党建理论进行了大胆创新,坚决纠正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左的"唯成分论"思想,从而确保了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领导地位,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相似文献   

19.
古代日本的"和魂汉才"、近代日本的"和魂洋才"、现代日本的民主重建及21世纪生存能力的培养目标预示着日本教育和谐发展的走向。和谐发展是日本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惟一归宿,为此,日本教育必须正视和解决日本教育发展过程中与东亚和世界教育的冲突与不和谐问题。  相似文献   

20.
进入21世纪,中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基本具备了大国崛起鲥经济和政治条件。而台湾问题是影响中国和平崛起的最大内部障碍和威胁。民进党台独的本性不会改变,台湾问题国际化趋势进一步加剧,美日因素更是加剧了台湾问题的复杂性,这些消极因素严重影响着台湾问题的解决。我们要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坚持发展,促进经济文化合作。加强两岸实质性联系,积极争取广大台湾民众的支持,同时发展积极稳定的中美、中日关系,努力避免台湾问题影响和平崛起大局,促进台湾问题的顺利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