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望岳》和《春望》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中的两首诗,标题中都有一个"望"字,前者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后者写在安史之乱的前期。编者将这两首诗并列,有什么用意呢?这让我产生了无穷的联想,如果由"望"字切入,将这两首诗整合教学,会开拓出怎样的境界呢?  相似文献   

2.
诗眼体现了诗歌讲求炼字、以眼传神的特点。它连缀全诗的思路与情感,具有提挈全篇的作用。据此,古诗教学,可以把"诗眼"作为核心教学内容或教学设计的主线。本次教学活动就是在这方面的一次尝试,以期实现知人论诗的教学目标。一、温习《望岳》导入《春望》师:同学们好,大家还记得我们之前学过的《望岳》这首诗吗?  相似文献   

3.
<正>一、“长吟新诗”理诗脉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春望》。课前布置了预习任务,首先请同学们背下这首诗。师:下面老师检查一下其它预习任务,请大家回答这两个问题。(投影)1.诗题为“春望”,请问作者望到了什么?2.你觉得杜甫作此诗时心情如何?  相似文献   

4.
在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之时,无意中发现:语文教材中50首古诗必背中居然还选用了他的另外两首诗《望岳》《春望》,仔细一推敲,不由得暗自叫好:这三首诗正概括了杜甫青年之时的豪情满怀、壮怀激烈,中年之际的忧国忧民、心系国度,垂老之际的悲哀颓唐、生活窘  相似文献   

5.
教材解析:《春望》这首诗写国破家散,物是人非的殷忧极痛,伤时和恨别交织,抒情于写景交融,语言沉着而意脉贯通,章法严谨而字句凝练。《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此诗一扫杜诗平素的"沉郁",八句联蝉而下,句句含喜悦之意,一气贯注极淋漓痛畅之致。教材目标:1、诗意的赏读。2、  相似文献   

6.
五年制第十册古诗教学体会风台县实验小学李克侠,王献龙第十册共进古诗七首,其中唐诗五首,宋诗两首。这七首诗中除了杠甫的《春望》是五律以外,其余都是七绝。这些诗都是统炙人回的传世8作,要教好还几首诗,使学生深深地题受真内容,我认为教学中回汪意以下几点:一...  相似文献   

7.
《春望》这首诗,是杜甫在至德二载(七五七)三月唐朝国都长安沦陷时写的。他精于写律诗,他自己也说“老来更于诗律细”。这首律诗,就是他有名的诗篇,读来沉郁悲痛,令人回味。  相似文献   

8.
《春望》作为一首高度凝练的律诗,有着极高的艺术特色。因此,本文将从古代诗歌鉴赏基本维度以及各种诗歌解读理论入手,探寻《春望》何以"善陈时事,律切情深"。  相似文献   

9.
东晋诗人陶渊明的《饮酒》(其五)是一首许多人都熟悉和喜爱的诗歌。这首诗最早主要是随着南朝梁萧统所主编的《文选》和他所编辑的《陶渊明集》的流传而流传的。这首诗的第六句在《陶渊明集》的不同版本中,有作“悠然见南山”的,有作“悠然望南山”的,  相似文献   

10.
吕继红 《现代语文》2006,(11):116-116
李白的《望天门山》像启蒙诗一样,可以说是妇孺皆知,老幼能详。小学《语》课本第九册就收入了这首诗,各种参考辅导书因版本的不同对这首诗的注释与讲解也不尽相同。但都无一例外的认为:《望天门山》描述了天门山夹水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  相似文献   

11.
日常语文教学特别是文学作品的阅读赏析过程中,教师一般比较重视动词、形容词在文句中的点拨,因为这类词在凸现人物性格和展示人物思想感情方面常常起主要作用。比如我们在教杜甫的《春望》这首诗时,往往注意  相似文献   

12.
初读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曾对这首诗的题目感到奇怪,觉得它那么长,有点累赘。唐诗中以"望××"(如《望庐山瀑布》等)或"赠××"(如《赠汪沦》等)为题的虽然很多,但将二者合为一个题目的,好像并不多见。作者为什么要将"望洞庭湖"和"赠张丞相"合在一块呢?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中的《望岳》和《春望》的标题中都有一“望”字,诸多诗词版本(当然也包括我们的课本)在选杜甫的诗时也有意无意把这两首诗并列。这不禁让我产生了无穷的联想.如果从“望”字切入.我们会开拓出这两首诗词教学怎样的境界呢?  相似文献   

14.
咏春复字诗     
在山西等地的民间广泛流传着一首《春字歌》:"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春人饮春酒,春官鞭春牛。"这首咏春复字诗每句都嵌用了两个"春"字,而且镶嵌自然,通顺晓畅。其中,前两句描写了春天到来  相似文献   

15.
杜甫的《春望》一诗出现不很久,就蜚声诗坛,誉满天下。千百年来,它脍炙人口,众口皆碑。对于《春望》的诗句的内容,历代的文人有许多精辟独到的阐述,而少有理解上的歧义;尽管历代的学者对《春望》的推崇程度不一,但对它的主题,看法倒是比较一致,都认为是杜甫爱国忧民、恨别思家之作。前段时间,读了社诗专家傅庚生先生于去年出版的《杜诗析疑》一书,我得益非浅,的确释去不少多年一直存在的疑窦;但对其《春望》一诗主题的论述,却不敢赞同。现将我自己的粗浅看法提出来与傅  相似文献   

16.
"三"与"九"     
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有这样两句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里的"三"、"九"都是数词,如果按数排列,三在四下,九又小于十。而这首诗开阔的意境、磅礴的气势,却是借助"三"和"九"来显示的。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17.
相信大家都有听过:"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这两句话是来自诗人李颀的唐诗《古从军行》的开头前两句。其实在这首诗中,它又隐含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初中数学问题,那就是轴对称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李白的《静夜思》。清人沈德潜评此诗说:“旅中情思,虽说明却说不尽。”这首诗选入小语课本后,影响更大,流传更广。其实,现在流传的这首诗与李白的原诗是有一些出入的。清代文学学孙洙(别号衡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三百首》收录的《夜思》(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再  相似文献   

19.
在教学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七册中的《望天门山》这首诗时,我遇到了这样的情况:教材的“预习”是说这首诗赞美了雄伟的长江,而《教师教学用书》的“教材说明”却说这首诗是“诗歌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赞美了神奇壮丽的天门山景色,表达了作者乐观豪迈的情感”  相似文献   

20.
《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代表作品,被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的第7课。《涉江采芙蓉》的主题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是与《庭中有奇树》的主题一样,是思妇怀远诗;另一种认为是游子思妇诗。不管是思妇怀远还是游子思妇,都能够成为这首诗的主题,原因是因为这首诗的作者运用"对写法"。这首诗的二元主题表现出了人类普遍的思想情感,这就是《涉江采芙蓉》的独特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