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我是一只思索的蜗牛。我不羡慕豹的狂奔和鹰的翱翔,因为我知道一切形体的敏捷,都是以思维的迟钝为代价。我在宁静中眺望,在眺望中思索,在思索中穷其一生。老子不愿陈设于案头,而愿沉湎于浊泥;陶潜不愿羁绊于尘网,而愿采菊于东南;作为一只无名的蜗牛,也不愿喧哗于一时,而愿宁静以致远。我,就是这样一只爱思索的蜗牛,挽着爱人,见长河落日,云卷云舒,生命中最华美的乐章骤然响起。”这是我在《中国青年》上读到的一位文学青年写的一段文字,它倒好像是为我们学校教育科研写的,这也许就是对学校教育科研“走向自觉”的一种阐释吧。  相似文献   

2.
学校教育科研本身和其他各类科研一样,有规律,但难寻其踪。往往是“好说而不好行”,又由于它是探索未知问题的科学实践,不能搞“短、平、快”;人们往往是“愿说而不愿行”,这就要求我们在领导、实施教育科研的过程中重视教育科研,精心地做好组织工作,推动教育科研深入开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3.
一位青年教师看了笔者发表在报刊上的一些教育随笔后,指着其中一段坦然地说:“朱老师,你写的那些文章,就是有一两段我写不出来,其他的,我都能写,写得也不一定比你差,特别是叙述部分,一般人都能写。比如你的这篇《课堂因宁静而致远》。”[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一入夏,学校大堂北边的墙上就爬着一些蜗牛。这常常吸引着饭后的孩子们驻足观望。“一只,两只,三只……”这不,一群孩子又围在墙角边数起蜗牛来。我闻声过去,只见十来只蜗牛正爬上墙壁,在午后的阳光下一个个闪着亮光儿。有意思的是,我班的“蜗牛”亮亮也在。亮亮不是留堂写作业的吗,  相似文献   

5.
“蓝得悦目的湖面上憩着一只洁白的、典雅的天鹅,它微昂着头,深情地凝视远方,似乎沉浸在久远的记忆中……”我品味着这宁静的美。这就是我与《四川教育》的初相识。那是1992年,我正在师范校  相似文献   

6.
难忘"老鼠"     
李红燕 《师道》2003,(11):37
像所有美丽的女孩一样,我喜欢把自己的书房打扮得浪漫温馨富有女人味。但是就在我那被公认的雅致有情调的案头,却赫然贴着两张大幅的老鼠图片。因为总也难忘那个叫洁的小女孩,难忘那个被我伤害过的美丽的愿望。那时我才刚参加工作不久,有一次,我以《我愿是……》为题布置了一篇作文。在收上来的作文中,我欣喜地看到了许多想象丰富、愿望美好的作文。正在我为自己学生的作文而高兴之时,忽然有一篇文章映入了我的眼帘,这就是那个叫洁的女孩写的。她的作文题目竟是《我愿是一只老鼠》,而且她的文章第一句话居然就是:也许你愿自己是一只美丽的天…  相似文献   

7.
专心的蜗牛     
星期六,我在草丛里发现了一只蜗牛。我很喜欢这可爱的小生命,就把它放在一片叶子上带回家。我知道蜗牛喜爱潮湿,于是就把它装在一个玻璃瓶里,还特意放进几滴水,然后我就开始写作业了。过了一会儿,我抬头一看,蜗牛快爬到瓶口上了。只见它紧贴住瓶壁,身体拉得老长,像一根长长的吸管,一对触角清晰可见,背上还背着一个壳,这一定就是它的“房子”了。它的身体每伸缩一次,就向上爬一步。我怕它爬出来,连忙把瓶子往桌子上一敲,它就掉了下去,身体缩进了“房子”里,触角也收进去了。我又继续写我的作业了。当我再次抬起头时,发现它又爬到瓶口了,触角又伸长了。我明白了:它的触角是专门用来探路的。我用手在瓶子外面轻轻一弹,它的触角便一下子又缩进去了,反应真灵敏!我做了很长时间的作业,蜗牛反复爬上来好多次。我把它每敲下去一次,都以为它不会再往上爬,可它却不顾疼痛,摔下去了,又爬起来,始终坚持向上,认真找寻通向自由的瓶口。这真是一只专心的蜗牛,一只努力寻找自由的蜗牛。(指导老师黄水瑶)专心的蜗牛$东莞市凤岗镇镇田学校四年级@陆国裕  相似文献   

8.
蜗牛的愿望     
这是夏天雨后的一个晚上,树叶上草叶 上挂满了水珠儿,树林里到处湿漉漉的。 蜗牛是这里的软足动物。她慢吞吞的, 长相丑陋,行动不便,大伙儿都不愿做她的 邻居。只有三只不会说话的黑蚂蚁,住在附 近的空心大树上,一天到晚忙个不停。 这时候,墨色的天空中星星一个挨一个 地亮了起来。蜗牛孤零零的,没有人陪她说 说话,她多么盼望能看见天上的流星——因 为谁能看见流星,谁每年就能实现一个愿 望。蜗牛想:“假如我看见天上带尾巴的流 星,我要实现这样的愿望:让所有的动物都 来到我的身边,做我的好邻居。那么,我就 不会感到孤单了。”  相似文献   

9.
《蜗牛》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自然》第四册的第八课,它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观察蜗牛的外形、运动方式和生活习性,学习饲养蜗牛的方法。这一课,我已教过多次。过去,我的教学设计总摆脱不了旧的模式,只知道按教材的编排来进行,课堂教学没什么起色。通过潜心研读《科学课程标准》,我才知道,我们应该“用教材教”而不“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也就是说要以教材为基础,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能力、态度的过程中,把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有机地和科学知识目标结合在一起。于是,我特将《蜗牛》这一课重新进行了设计。在教学目…  相似文献   

10.
我这个人经常做梦。我的第一篇公开发表的文章就是写梦,是1948年9月25日《中央日报》的《儿童周刊》上发表的一篇文章,题目是《假若我生了两只翅膀》——假如我生了两只翅膀,一定要飞到喜马拉雅山的最高峰,去眺望全中国的美景。那  相似文献   

11.
几个月前,我的一位朋友送给我一本《教育·科学·社会——当代社会的大教育观》。也许是曾被裹挟于“大教育”研究热中,并和友人合写了一本《大教育引论》的缘故,看到它,我立刻被吸引住了,而且几乎是连夜把它读完。阅毕掩卷,感想启迪良多。很想为此而写一点东西,但因俗事纷繁,迟至今日方摆脱出来,使我得以了却这一心愿。  相似文献   

12.
城市考察录     
从前,在美丽宁静的蜗牛王国里,住着一只顽皮的小蜗牛,他叫皮皮。这只小蜗牛可不一般呢,他知识渊博,因为他常常到外地去考察。  相似文献   

13.
台湾作家张文亮的《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把教育孩子比喻成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在散步。引导低段孩子学写话,如同牵着"蜗牛"去散步。孩子的眼光是率真的,孩子的视角是独特的,牵着"蜗牛"学写话又何妨放慢脚步,把自己主观独断的想法放在一边,陪着孩子静静体味生活的滋味,感悟"会长大"的语言魅力,倾听孩子内心声音在语言文字中的回响。  相似文献   

14.
不知道生活中人们常把承受失败的人比作什么,我想了想,干脆把承受着失败的人们比作蜗牛。在不久之前,我也是一只蜗牛,背着重重的壳,寻找属于我的一片蓝天。开学的时候,我的考试成绩一直较差。面对我的苦闷,爸爸安慰我,鼓励我,他摸着我的头说:“丫头,你要知道你就是我唯一的希望,不要让这希望破灭。我很怀念以前可以在同事面前骄傲地提起女儿的日子。”也就是这句平淡的出于一个父亲对女儿的真心话,教会了我平静地生活,平静地面对。也就是从那次以后,我把自己比作蜗牛。我对自己说过:做一只平静的蜗牛,凡事不可太在意,也不可不在意。我带着家…  相似文献   

15.
台湾大学生物环境系统工程学系教授张文亮写过一篇散文:《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大意是:上帝让麦克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可是蜗牛爬得实在太慢了。麦克催促它、吓唬它、责备它,可是蜗牛只是用抱歉的目光看着麦克,仿佛在说:“我已经尽全力了!”麦克又气又急,对蜗牛又拉又扯又踢,蜗牛受了伤,爬得越发慢了。麦克真想丢下蜗牛不管,但又担心没法向上帝交代,只好耐着性子任由蜗牛慢慢地向前爬。  相似文献   

16.
独享寂寞     
尽管寂寞难耐,人寂寞时会有一些忧郁的心事袭上心头。而我,却不愿与寂寞在某时某刻失之交臂。拥有寂寞,并不是我孤傲内向,不愿在缤纷的人群中手握自己的旗帜。当我自觉生活很充实时,唯愿有一个蜗居的小屋,一个人把眉头  相似文献   

17.
教研组是学校开展教学研究的基层单位,教研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带动大家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不断提高业务素质与教学水平。作为一所职业中学的语文教研组组长,我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自1994年以来,我们组内8位教师中,有6位在《中国教育报》、《职业技术教育》、《语言文字报》等20多家报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及其它各类文章150多篇。在带动大家开展教学研究方面,我有以下几点经验与体会。 一、明确目的,以提高大家自觉投身教学研究的主动性、积极性 开展教学研究,教师必须有“内驱力”,也就是主观上要有强烈的愿望,而这强烈的愿  相似文献   

18.
我在教学《蜗牛》一课时,由于时节已过,只能凭学生以前的记忆和借助书中的插图来认识了。当学生看到书上的蜗牛一图时,有的学生问我:“老师,蜗牛身上的两个眼儿是什么芽”我这时也仔细地看了看书中的插图穴一只腹足全部伸出的蜗牛雪,呀选在紧贴蜗牛壳处,确实有两个眼儿。这是什  相似文献   

19.
“这是谁的尾巴,谁的尾巴?”墙角边一只小蜗牛伸着脖子喊。“蜗牛老弟,别喊了。那是我的尾巴。”小蜗牛只听见声音是从阴暗的角落里传出来的,却没看到是谁在说话。“你是谁呀?”小蜗牛问。“我、我是壁虎啊。”呀,一只断了尾巴的壁虎从角落里爬了出来,“刚刚遇到一条蛇,为了保命,我不得不舍弃我的小尾巴。”  相似文献   

20.
一、鼓励创新 ,引导学生愿写长期以来 ,我们的教育只重视学生的共性 ,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的个体 ,他们有着不同的喜好 ,不同的思维。作文教学就应当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观察 ,自己的想法 ,自己的独立的风格 ,不人云亦云。学生只有将积极的情绪内化为良好的行为 ,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在不断地求新求异中 ,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得到充分发展。我在上《凡卡》一课时 ,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爷爷能收到这封信吗?为什么?我满以为学生会异口同声地说 :“不能 ,因为信的地址不详。”不料 ,却有一个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