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语第二册《弈喻》中有个句子是:“局将半,予思益苦,而客之智尚有余。”课本注此句中的“益苦”为:“更艰苦。意思是难于想出招数。”依笔者之见,此注有失允当,似有商榷之处。“益苦”,就其语境而言,诚如注释中所说有“难于想出招数”这一语  相似文献   

2.
姚炳辉 《学语文》2006,(2):48-48
《群英会蒋干中计》(高四册《读本》)中,周瑜在惊悉蔡瑁、张允操练“深得水军之妙”时,暗下决断,“思曰:‘二人久居江东,谙习水战,吾必设计先除此二人,然后可以破曹。’”  相似文献   

3.
对陶渊明“归去来兮”的解释似有定论,众多版本都解释为:“归去来兮,即‘归去’的意思。‘来’在这里是语气词,无实意,‘兮’语气词,多用于韵的句末或句中,表示停顿或感叹。”人教版教材的课后注释也持这种说法。笔查看相关资料,结合陶渊明的写作背景,以为将“归去来”解释为“归去”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4.
《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第179页注释②说“快于心”之意是使心里痛快,并进而点明:“快”,使动用法。此注值得商榷。所谓使动用法,即动词(包括活用作动词的名词、形容词)对它的宾语含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这就是说使动用法的词起码得有宾语。“快于心”中的“心”是介词“于”的宾语,是介词短语的组成部分,介词短语是  相似文献   

5.
一、食、飨、餐。《诗经二首》中有“不素餐兮”、“不素飧兮”,“不素食兮”三句,课本注“素餐”为“白吃,指不劳而食。下文‘素食、‘素飧,(sun)意思相同。”这条注释欠精确。“餐”,是吃,成语“餐风饮露”即为此意。“不素餐”释为“不白吃”尚无不可。“食”也是吃的意思,讲“食”与“餐”意思相同是可以的。但“飧”本作“餐”,《说文》“食  相似文献   

6.
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年初审通过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现行八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第17课<端午的鸡蛋>中说:"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句中"与有荣焉"是引用古人常语,教材脚注中释日"因而也感到荣幸".这个注释中的"因而""也""感到""荣幸"四个词都是怎么来的?它们是无法与被解释语"与有荣焉"对号入座的.  相似文献   

7.
高中《语文》第三册(人教社1990年版)收录了司马光《训俭示康》一文。文中“走卒类士服”句,教材注释为:“当差的大都(穿)士人的衣服。类,大都。”我认为,“类”的解释值得商兑。一、“走卒类士服”与后面紧连着的“农夫蹑丝履”句式结构相同、词  相似文献   

8.
襄樊市王定国、周杏荣老师来稿称: 初中第二册语文第二十五课《<论语>六则》中有《述而》篇的这样一则:“子日:‘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其中“何有于我哉”一句,课本的注释是:“哪一样我有呢?这是孔子自谦的话。”可是这一句在王力《古代汉语》(修订本)中却是这样注解的:“对我来说有什么呀?也就是说,这三件事对我来说都不难。”同样的一句话,两种注解的意思完全相反。究竟哪一种合理呢?  相似文献   

9.
鞠党生 《现代语文》2008,(11):137-137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苏教版、粤教版、沪教版、人教版均选录为课文,但对“宏兹九德”的注释均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0.
《烛之武退秦师》中有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课本注:“[敢以烦执事]冒昧地用这种方式麻烦您。这是客气的说法。执事,对对方的敬称。”此注虽短,却小有可商之处。  相似文献   

11.
《烛之武退秦师》中有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课本注:“[敢以烦执事]冒昧地用这种方式麻烦您。这是客气的说法。执事,对对方的敬称。”此注虽短,却小有可商之处。首先,有一处不到位。“执事”怎么就是“对对方的敬称”呢,不少师生都感到困惑,当予说明。查《辞源》,“执事”条下共收四个义项:㈠担任工作,从事劳役。《论语·子路》有“居处恭,执事敬”。㈡各部门的专职人员,百官。《尚书·盘庚》:“百执事之人,尚皆隐哉。”㈢供役使的人(下面还要讨论,书证暂略)。㈣仪仗。㈠是动词,㈣是名词“仪仗”,显然与“敬称”无关。㈡和㈢…  相似文献   

12.
现行高中语文课本是在1987年版的基础上修订的。但是有些词语的处理似还可以讨论。这里仅以第一册文言文单元的几个词语的注释为例进行评说。书:《廉颇蔺相如列传》:“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注:“书,国  相似文献   

13.
一、孰为汝多知乎! 语出自《两小儿辩日》。课本注:谁说你多知呢?这是正确的。但又补注:“为,认为、以为”。就前后不一致了。(可能是参照了《辞海》的说法:“为,谓;以为”)实际上,“谓”是“说”义,怎么与“以为”同义呢?文中的“为”,即“谓”,可释作“说”。 “为”当“谓”讲,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早就谈到过。杨树达《词诠》说得更为明白:“为,外动词,谓也”。有例印证。  相似文献   

14.
丁茂军 《阅读与鉴赏》2010,(5):80-80,78
《岳阳楼记》作为古代散文名篇被选人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几年级上册)。文中大多数注释遵循文言文翻译“信、雅、达”的原则,这对学生深入透彻地理解课文.起了很好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5.
王晖  汪秋明 《学语文》2004,(4):48-48
高中第二册第五单元选有《过秦论》一文,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文中有两处注释不妥,值得商榷,现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文非 《学语文》2003,(5):47-47
试验本高中语文第四册节选了《庄子·逍遥游》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少数课本注释或失于粗疏 ,或有欠准确。兹不揣浅陋 ,提出商榷意见 ,供各位同仁参考。一、“故九万里 ,则风斯在下矣 ,而后乃今培风……”教材注 :“[而后乃今培风]然后才能乘风 ,而后乃今 ,然后才开始。培 ,凭。”我认为 ,“而后乃今 ,然后才开始”这一注释欠准确 ,它给人的感觉是“字字落实” :“而后”就是“然后” ,“乃”即“才”。“今”引申为“开始”。这实际上是误导。本文中“而后乃今”另见于“背负青天 ,而莫之夭阏者 ,而后乃今将图南” ,而“乃今”还有一处 :“而…  相似文献   

17.
1.可可:经纪须平直,心中莫侧斜。些些微取利,可可苦他家。(233)①可可,项楚(1991)注:极甚之辞。《游仙窟》:‘双燕子,可可事风流,即今人得伴,更亦不相求。’寒山诗:‘昔时可可贫,今朝最贫冻。’  相似文献   

18.
杨飞 《现代语文》2008,(2):101-102
现行的中等职业语文教材(人教版)文言文古义、当注不注、误用它义、望文生义、以讹传讹等.本文拟对其中的不足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一)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叔向贺贫》初中第六册) 课本注曰:“越,超过。”越,为“超越”,乃是常训;“使越于诸侯”句不作如是解。今案:《尔雅·释言》:“越,扬也。”郝懿行云:“《诗》‘对越在天’对越即对扬,犹云‘对扬王休也’。”王引之《经义述闻》卷十八云:扬,越一声之转,故发扬之转为发越,飞扬  相似文献   

20.
高中第五册《齐桓晋文之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注:“[快于心使]心里痛快。快,使动用法。”这样注释是不妥当的:①“快于心”中的“于心”是介词结构,在句中作补语,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