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屿 《生态文化》2014,(1):18-19
在我的认知中,草木是地球上种类和数量最多的生物之,草木也是这个星球上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之一。陆生动物,包括人类都是靠草木制造的氧气来呼吸,来维持生命。从这个层面来说,阳光、水、草木是人类的命根子,三者缺一不可。而草木义与人类的生存、生长息息相关,人们化草木中发现食物,  相似文献   

2.
那是数十年前的事了。老宅房头有一处不大的菜园,里面种了十几垅韭菜,是那种丰腴饱满的"马莲"品种。待清明节一过,园里的雪化尽后,年近八旬的祖父便整日催着我们小哥几个,到附近的果木园去割些带刺儿的荆棘棵子回来,然后围着小园夹一圈障子,一是防鸡鸭鹅狗,二是确定了园子的主人。这是每年都要做的事情,直到祖父去世后仍在延续。祖父算不上一个很勤劳的人,可拾掇小园却很精心。障子夹好后,他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用耙子,把去年上秋枯萎在地里的老韭菜叶搂成一堆  相似文献   

3.
今天早晨,家中那盆养了两年多的兰花终于枯掉了最后一片绿叶,结束了所有生命的迹象,我望着已空无一物的兰花盆,忧伤满怀。 那是前年初春时节,花了280元从花市上购回的一盆金边兰花,经花场老板换盆整修后,一盆静谧撩人的兰花楚楚动人地立在我的眼前。于是,小心翼翼的扶着回家,安置在一处阳光充足的地方。[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自与林业结缘以后,免不了要看树,也独独喜欢看树。喜欢看陆地上的树,喜欢看海底里的树,也喜欢看幻想和梦中的树。在山上、在平川、在大街上,只要有树,我就眼睛发亮,急急循着目标望去,直到把树的形态、风姿和气质铭刻于心才默然离开。看树看得久了,便觉得树比花比草耐看。花太娇太嫩太费思量,要倾注好几年的热情,才难得开了那么几朵,尽管也有几日的艳丽和清香,让你惊喜一回,却是红颜薄命,只要一阵风一阵雨,它便香消玉殒。而草呢?草虽然长得密密麻麻,极其茂盛,也有两个季节的盎然生机,却是柔弱无力,不堪一击。当秋风乍起,寒潮涌动,它便或枯或败或衰或亡,走完它短暂的生命的旅程。那树就不一般了。树刚毅挺拔,蓊郁茂盛,它根寻九泉,头顶青天,看上去既伟岸崇高,又极富意境。那树干,纹路密密,坚硬遒劲;那树叶,迎风飘舞,龙吟细细,吐纳着大自然中生命物质所必需的氧气。那树根,一簇簇,一团团,竭力拥抱着每寸土地吸收着大地母亲的每一份养分,树在漫长年代中,能经受住各种恶劣环境的考验,并成为独特的历史见证人。树是大地的羽衣霓裳,树装扮了整个世界。可以想象,如果没有树,这大地的色彩是多么的贫乏,四季的变化是多么的单调,人类甚至不能知晓七色光晕的来历和自然...  相似文献   

5.
白晶 《生态文化》2012,(5):52-53
怀揣吴伯箫"屋是挂在山坡上的,门开处便都是山"的句子,我和朋友来到山里。只为句子中那个让人心神荡漾、元气淋漓的"挂"字,我让朋友订了间门开处就是山的屋,而且是小木屋。步入一片葱茏的山林。山路像一条隐在草丛中的蛇,从山坡上蜿蜒而下,一直延伸到脚边。被厚实的松树皮包裹的小木屋,棋子似的掩映在绿荫之间,与整个茂密的山林浑然一体,不仔细分辨还真分不清哪是屋子哪是树木。  相似文献   

6.
二哥决心走进深山的时候,有人说二哥是为了守侯母亲的坟墓,他是位孝子,不忍心将母亲一个人留在山里;也有人说二哥当了十年干部,尝尽了官场“心累”的滋味,躲进深山过起了陶渊明般的隐居生活;还有人哈哈一笑说二哥进山也不过图几个看山的钱罢了……总之,二哥进山的事实如日薄崦嵫一般无法抗拒,把全家人的期望砸得粉碎。  相似文献   

7.
已经过去40多年了,不知怎么,对于北大荒的印象,我总是无法真正地忘怀。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看见一派相似的风光,心海就会涌起遐想的波涛。其实,北大荒既不是我的家乡,也不是我的出生地,更不是我向往的所在。如果说还算有缘分的话,倒是1957年那场政治灾难,让我和北大荒结下了情缘。时间不过短短3年。  相似文献   

8.
木语 《生态文化》2021,(2):34-36
乡村鸟语 深秋,冷热无常.周末的早上,我从一个荒诞神秘的梦境中醒来,许久,尚感觉恍如隔世.房门关着,窗帘也没打开,看不见今天的阳光.今天的世界,会是什么样的呢? 我躺在床上听到了答案,没有风声雨声,也没有阴天特有的沉闷压抑,而是气清天高.为什么我能听到气清天高?因为窗外寂静的校园里,有一种小热闹告诉我,那种小热闹就是鸟...  相似文献   

9.
正桂花糖藕,是八月江南的滋味。糯。软。甜。香。精致。江南人看惯了,不觉得怎么样。有一位北方的朋友到杭州,我请他吃饭,正好是深秋,就点了一道桂花糖藕,结果让他大为惊艳。想来,不过是几样普通极了的原料:糯米,藕片,及星星点点的桂花。然而这样普通的原料搭在一起,居然成就了一样极富江南意蕴的小吃了。桂花糖藕这东西,也有叫糯米藕的。做法很简单,就是把糯米泡软,塞进藕孔,直至填满,再把藕放入锅中焖煮,放入冰糖,最后捞出切片,撒上一些干桂花,即可。  相似文献   

10.
孙丕任 《文化学刊》2010,(6):179-180
<正>自《红楼梦》之出矣,沾溉世人凡二百余年,版本繁而读者众,研究者多且新见层出,红学遂蔚成当世之显学。所谓见仁见智,相异而鸣高者更仆难数焉。索隐派者以为述曹雪芹之家事,阶级说者以为演社会之斗争,或考大观园之所在,或争曹雪芹之祖籍,林林总总,此当为红学之大  相似文献   

11.
在韩国朝鲜大学校为中文系三年级夜班讲授《观光汉语》课时,一位名叫金尧淳的韩国男生引起我的注意。他30岁左右,戴黑边眼镜,身材健硕,黑脸庞,汉语口  相似文献   

12.
小时候,我最恨的鸟雀当属麻雀。记得一个星期日,满以为可以玩一天了,不料却累了一天。那天一大早,父亲就要我起床,然后带着我走到村旁的秧田边,说是要我守秧谷:秧谷下田后,麻雀来啄,就把它赶开。父亲撒了几把秧谷,就有麻雀呼朋唤友地来啄了,我扬着手臂,做吓唬的样子,可它们照啄不误。那怎么办?父亲就要我拿一根长竹竿,赶。那块田虽不宽,但我的竹竿也只能伸到田中央,田的那一边,就“鞭长莫及”了。麻雀看准了这一点,就在田的那边啄,我只好奔到那边去。却又有麻雀飞到这边来……“疲于奔命”,这个成语的意思我在那时理解得最深。可恶的麻雀啊!  相似文献   

13.
王琳 《生态文化》2001,(4):50-51
柴河上游有个村子叫马家店,村北过柴河有个小荒沟,沟里住一户人家。听母亲说,那是我母亲奶奶的娘家,论起来还是亲戚呢。吕家当家的长得膀大腰圆,富富态态,说话像敲钟,嗡嗡响直震耳朵根子。他在柴河两岸买些杂木檩子椽子,雇大马车拉到铁岭卖,赚些个小钱维持生计。大伙就管他叫吕木头,叫常了又省去“头”,叫吕木。  相似文献   

14.
林淼 《生态文化》2002,(1):34-35
婆婆丁的学名叫蒲公英,多年生草本植物。蒲公英的分布极广,差不多有土壤的地方它们都能生长。因了地域的差异,人们对它的叫法也就千差万别,所以它的异名别名也很多,就是在各种药典中对蒲公英的称谓也各不相同。在《千金方》中它叫凫公英;《唐本草》中则称为蒲公草、耩耨草。还有什么仆公英、仆公罂、地丁、孛孛丁菜、鬼灯笼、古古丁等等,在植物属里别名最多的当属蒲公英了。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也许狐狸并不能算得上是个正派东西。狐狸,狐的通称,外形略像狼,尾巴长,生性多疑,昼伏夜出,爱吃家禽。也许就因为狐狸的狡狯和偷食,世上多出了不少有损于狐狸名声的故事,以至于人们一提到狐狸就怨气冲天。  相似文献   

16.
白雪 《生态文化》2013,(5):23-23
秋之神韵 信步走进秋的画卷,天空净朗高远、山峦丰腴饱满,秋天的颜色红彤彤、金灿灿;秋天的故事丰厚、深远……  相似文献   

17.
这是仲夏的一个夜晚,偶有微风吹来一丝清凉。坐在那个浸透着江南古韵一般的院落里细细地品茗时,我分明有了一种似真似幻的感觉。眼前是溢满了书香和茶香的老屋,耳畔是夜鸟轻柔百啭的低鸣,我的心终于可以沉静如水地依偎在这绿藤环绕的深深庭院之中,透过屋檐下那闪烁迷蒙的红红灯笼,思绪摇曳般地和着清香渺渺……  相似文献   

18.
记得小学课文里说,“阳光、空气、水,人生三件宗,取之不尽,用之不了。”老师这样讲,我自然相信。长大以后逐渐改变了认识。且不说大气污染、臭氧层空洞带来种种危害,只看这须臾难离的水吧。虽然地球表面70%是水,可是淡水只占2%,其中大部分还是冰盖、冰山和冰川,江河湖井的淡水绝非“取之不尽”呀。  相似文献   

19.
正这是一本关于土地、庄稼、荒野、人与自然、生存与挑战、万物赋深情的长篇散文,是新疆作家李娟继《羊道》和《冬牧场》之后最新出版的一本书籍。开篇以李娟妈妈在新疆阿勒泰的乌伦古河南岸高地租种了90亩葵花地拉开序幕,向广大读者展示了一片金色大地下,流淌着的一曲关于不屈努力、勤劳耕作的艰辛主旋律,以及为追求美好生活,在贫瘠的土地上李娟一家人对命运对生活所经历的所有快乐与悲伤。此书在2018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央视盛  相似文献   

20.
有一座王国叫野生菌 彩云之南有一片热土叫南华 四周的山峦 云南松青春涌动 茂密的林中 野蘑菇童趣 盎然尖尖脑袋刚刚拱出土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