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为浙江嵊州市公安局常务副局长的黄明发,竟然获得中国优秀摄影奖"十杰"的称号,这使我产生了采访他的冲动.一如他精心汇集的摄影作品,一种丰盈之美、力量之美、生命之美占据了我整个身心.……  相似文献   

2.
所谓伊人     
(一) 美在真情。两情交好,由相识相近到相悦相慕,这原是一段漫长细致的相互审美过程。美的发现也必得借助时间老人。用男性眼光看女性,正如一句俗话所说:情人眼里出西施,这古典西施或现代西施之美与不美,往往存在于欣赏者的主观镜头,你说她美她就美,你说她不美她就不美,从来没有个统一的规格和尺寸。即便是那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被奉为我国四大经典性古代美人的西施、王嫱、貂婵、杨玉环,也只是那一时代某一君主的欣赏口味,不足以“领导”全中华美女新潮流,更不能成为世袭的美的永恒法则。故而我认为,美人之美首先是产生在审美者的欣赏过程中,情感的因素占有很大的比重。达·芬奇的不朽之作《蒙娜丽莎》,那动人心魄的温柔微笑与其说是画家对生活的临摹,还不如说是画家将主观  相似文献   

3.
文献分析表明,孟子所谓充实之谓美意味着美就是生命完满实现其整体特性时的存在状态。孟子的这种生命美学观是在孔子全幅开辟了生命世界并强调文质相辅相成的基础之上,通过接受子思诚则形的本体论原则与稷下先生将生命充盈与美联系起来的思想,对先秦和、全之谓美的观念的进一步发展。它强调了美是生命本身自足时的存在状态而不是一种外在文饰,论证了美善统一原则,并更细致地区分了美的层次、突出了美的非现成性。这种主张从根本上表明先秦儒家既强调善也崇尚美。在中西美学视域融合下其美学意蕴与意义值得进一步阐明。  相似文献   

4.
人的命运往往是和事业水乳交融的。 一个柔弱,敏感,朴实的女孩,因野马而坚毅,执著,升华,张赫凡,野马,《野马重返卡拉麦里》,三点一线,相互依存,织出了一幅保护野生动物,动人心魄的美丽画卷,让人看到了奉献之美,生命之美,和谐之美。[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茶道即人道——中国茶道思想分析陈香白一《周易系辞》由卦象的变化总结出“立象以尽意”的思想,强调了规范之美。人体本身就是“规范”之美的典型:其结构之稳定,让观者一眼便可辨清人或动物。人体规范之美即生命美,它是天生自然的,契合了天道自然。人体的这种“存在...  相似文献   

6.
《幽梦影》中的"美"品类繁多、丰富多彩,书中有既有自然之美、读书之美、艺术之美、交际之美,又有道德之美、哲学宗教之美。可以说,《幽梦影》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把审美的生活样态展现得淋漓尽致,但书中也隐隐约约透露出了审美生活的一些问题,如有限性、虚无性、瞬间性等,这又使这部书具有了一种忧郁和反思的色彩。  相似文献   

7.
数字,在教学中是枯燥的,但在文化学中却可以是美的。数字美中有一种,姑且名之曰“序数美”,即把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还可加上百、千、万等)顺序或正或倒完整排列下来,当给它们赋予某种文化内容和形式后,就可产生一种很独特的艺术美。在华夏文化中,尤其讲究这种序数美,它是中华民族追求圆满完整、尽善尽美的传统哲学观、美学观和民俗观的一种反映。究竟何为美,历来有不同说法,如美是和谐,美在完善,美在快感,美是生活,或对称为美,中庸为美,圆满为美等,东西方美学各有自己的传统和标准。序数美体现了东方美学的圆满之美,或完整、完全之美。我国自古有“天圆地方”之说,崇尚“圆”为大、满、全之极限,故《说文解字》释“圆”为“全也”。中国人最喜欢讲“十全十美”,就是说,满十为全,全即美也。因而在我国传统观念中,数字一至十完整无缺地排列一起就是祥瑞吉庆的象征,并因此而被广泛应用,从天文宇宙到人文景物,无不存在这种别具一格的序数美。本文以文学为主,兼及其它,作一次综合考察和品赏。  相似文献   

8.
正她是越剧舞台上华容婀娜的俊小生,也是商业舞台上韬略雄心的俏木兰。十年的越剧生涯,她用"艺术之美"为弘扬传统文化奉献自己的青春;转战商海,她投身房地产,用"建筑之美"赋予原本冰冷的钢筋水泥以灵魂与生命;回归文化,她让中西艺术在赛丽美术馆中交融、生发、延展……同时,她热衷于慈善事业,立志成为慈善家。夏赛丽说,"追求艺术之美、建筑之美、低碳之美、生活之美、信仰之美贯穿我的学习、创业生涯"。在她看来,  相似文献   

9.
生态三地游     
正长白快乐行吉林省的长白山名扬天下,神秘的天池令人向往。去年的夏天,我终于实现了自己向往以久的长白山之行的梦想,与我的好朋友们来到了美丽富饶迷人的长白山。八月初的天气,正是雨季,其实不太适宜登山和看天池,可又恰巧赶上了这个时间,就看自己的造化了。听说有不少人来了几次长白山都无缘一睹长白  相似文献   

10.
去年仲春时节,我又来到了长白山林海深处的了望塔。守望瞭望塔的是一位三十多岁的汉子,姓王。别看他年龄不大,看守这个瞭望塔也有十多年了。听说我要上瞭望塔,从塔边的小房里拿出望远镜没有言语径直向瞭望塔走去。这瞭望塔约有三十米高,抬头望去,头顶的塔尖直插云霄。小王动作敏捷,登  相似文献   

11.
刘福君  李萍 《职业圈》2014,(4):100-101
被誉为“绿色家园、富丽山村”的大连市旅顺口区龙头街道王家村,美在环境,富在产业,乐在社区,活在文化。先后荣获大连市星级平安稳定社区(村)、大连市文明村、可支配收入增长最快村等多项荣誉。自然的美,是纯净的美;人文的美,是生活的美。正是这两种美的完美融合,才造就了王家村生态、产业、文化相结合的极致之美。  相似文献   

12.
<正>可以说,学术工作是一种纯粹的精神生命活动,是学者用其独特的富于个性化的理性探险和感性表述来展示其对人生和世界真理的生命证悟与探索,是学者作为社会的人、历史的人、文化的人、生命的人所选择的自身生命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谈的是学问之道,实际也是谈成功原因和途径、为人为学之道理。学者这个行当不是谁想做就能做的,因而真正的学者所从事的创造性工作,必然是激情燃烧的、充满生命人格的、有我的,是一种标准的个人化行为。虽然  相似文献   

13.
<正>上世纪八十年代,梁晓声以《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等系列小说成为知青文学的代表作家,他2019年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人世间》则把当代中国的现实主义文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关系问题是梁晓声创作评价的核心问题。评论界的分歧在于,梁晓声塑造知青形象乃至书写某一段苦难历史时所建构出的崇高生命境界,到底是人性之善美还是人性之愚昧,又是否是粉饰了现实、掩盖了苦难。前一个问题,指涉文学价值取向的判断问题,  相似文献   

14.
松林与小路     
一条小路弯曲着,由南向北贯穿在一片美丽的松林中。小路没有任何人工修筑的痕迹,几十年间不论白昼也不论黑夜,不知有多少双脚穿着不同种类、不同型号的鞋子经年不停地走,终于走出了这条比水泥路都要光洁的小路。小路呢,则默默承载着无数双脚的踩踏,默默地听着脚步咚咚地响个不停,而小路从来都是不声不响。没人知道它都想过什么,也没人想知道它想过什么,人是不需要知道它想过什么的。 林子是一片原生松林,一片美得令人眩目的长白松。长白松是松科裸子植物,常绿乔木,高可达三十多米,胸径达100厘米。长白松天然林现分布很狭窄,为渐危树种。长白松属于欧洲赤松的一  相似文献   

15.
澄静长白山     
在长白山的深处,厚厚的雪原空寂千里,没有人烟,没有木屋里飘散出的草叶烟味和老酒香,没有马爬犁或狗拉雪橇的吆喝与呼啸。安静极了,天地都在沉睡;干净极了,雪原以她无比的圣洁和宽厚担待了一切。喧嚣与躁动,灿烂与萎顿,美善与丑恶,世间曾有的追逐与梦想都一一归依于这里的宁静和澄明。这像是所有生命的一种象征,更像是彻照心灵的一个境界。没膝的雪原一望无际。长白山林海茫茫气势如虹,却  相似文献   

16.
"万物静观皆自得"--儒家心学与诗学片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宋明新儒家看来 ,宇宙人生是不可分的 ,仁者“静观”万物时的浑然与物同体 ,与其生命精神的内省体验相关联。由自然界鸢飞鱼跃的活泼生机 ,可见天地生命流行的生生之仁 ,而仁体就在人心里 ;故在返观心体的直觉活动中 ,能获得自适、自得之乐 ,体验到自然和谐之美与生趣盎然的诗意 ,融会贯通心学与诗学。  相似文献   

17.
于“出世”、“入世”之间 无论是阿拔斯的“苦行诗”,还是唐宋的“出家诗”,都是宣传“出世”思想的诗歌,这一点,在本文的上篇中,已经交待过了。除此之外,“苦行诗”和“出家诗”在内容的分类上,亦极其相似。纵观这两种诗歌,恰恰都可分为下列三类:一,剖白信念之作;二,阐发哲理之作;三,讥切时弊之作。  相似文献   

18.
落日     
我一直认为日出与日落相比,日出更具诱惑,这恐怕是日出的升腾、辉煌,更符合人的一种充满希望的心境。特别是站在巍巍的高山之巅,观看日出,有一种独特的享受。有美、有壮阔、有升腾感,有洗涤感……然而,今年八月的海南之行,改变了我的看法,在海边看日落比看日出更富诗意,美妙绝伦得多。到达三亚市已是傍晚。三亚位于海南岛的最南端,是中国唯一的一小片热带地域,处于北纬18°线上。正是这条无形的线却有形地区分出热带和亚热带的生态和景观,让人领略到那浓浓的热带风情。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先生的名篇<边城>不仅典型地表现了作者理想的人生形式及社会理想,更为中国现代抒情小说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境界.小说充分展现了人性本质和生命的原生态,使茶峒"小社会"所体现出的和谐之美与现实社会的动荡危机形成似有若无的对比,从根本上体现了他对和谐社会的追求与向往.  相似文献   

20.
齐白石的 "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实属妙悟者不在多言。妙就妙在境生象外, 意溢乎形, 意境之美的产生。正如宗白华所言中国绘画 "往往是从直观感象的摹写, 经活跃生命的传达, 升华到最高灵境的启示"。明代画家祝允明说:"绘事不难于写形而难于得意, 得其意而点出之, 则万物之理, 挽于尺素之间,不甚难矣……不知天地间, 物物有一种生意, 造化之妙, 勃如荡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