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崛起的先锋小说,一度在中国当代文坛掀起形式探索的“叙事革命”。但长期以来,先锋小说一直佩戴批评家授予的形式主义徽章,“叙事革命”所产生的广泛深远的影响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阐释,人们大都从纯文学审美自律的视域出发,对先锋小说的形式探索作单向度的解读,形式实验与社会、历史和意识形态之间复杂互动的关联常常被遮蔽悬置。从形式与历史的辩证的当代文学史视野出发,对当代先锋小说的命名与语境进行探源溯流,进而揭示出先锋小说的叙事历险,实际上是以一种否定的辩证法行使着隐蔽而曲折的意识形态批判和建构功能。  相似文献   

2.
先锋文学诞生于改革开放伊始,先锋文学以其新的叙事视点和叙事话语方式,展示出独特的叙事情境和叙事结构,证明新的叙事方式的可行性并预示文学叙事发展新的可能性.它的介入为中国文学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3.
中国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先锋小说,在叙事对象、叙事模式和叙事观念等各个层面都表现出了其特有的先锋性。这些先锋性是在两方后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为反叛80年代前期文学叙事中的精英意识而产生的。但这种反叛并不彻底,透过对精英意识的表层反叛,看到的却是对精英意识的深层皈依。  相似文献   

4.
变形的语言是中国当代先锋小说的显著特点之一,其英译应考虑具体作品的语言为何变形,分析语言变形对原文的语言形式和结构产生的影响,以及由此形成的修辞效果,并在译文中以恰当的语言形式来体现这种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5.
叙述的声音在沉寂多年后,又重新回荡在当代先锋小说中,但这并非时的复古,与传统小说相比,叙述的干预功能已有显不同,在叙述形式、叙述内容、释读方式上二出现了结构与反馈结构,真实与反真实,释读与反释读的悖谬。  相似文献   

6.
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先锋小说,是新时期文学不可缺少重要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先锋小说被认为是西方非理性主义文学的模仿,也被人戏称为"无根"的文学。笔者通过对马原和余华两位作家的分析得出,先锋小说的非理性成分,即包含了西方非理性主义因素,又从中国传统的非理性文化中汲取营养。他们的内在精神与中国传统的道家文化更为接近。  相似文献   

7.
试从叙事学出发,诠释中国当代先锋小说的变化,并与传统小说特征相比较,阐述魔幻现实主义对中国作家的流变与影响,以此说明中国小说走向叙事革命、走向个人化经验叙述的倾向。  相似文献   

8.
先锋小说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先锋小说曾以其独特的面貌引起评论界的广泛争议,涉及到学最本质的问题,并且对今后的小说创作依然有着启发意义。对先锋小说研究现状的作一次简要的综合性评述,既有纪念意义,更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
马晶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7,23(6):99-102,121
余华先锋小说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实现了对意象最为深层的内涵——意外之味的生发,这一叙事技巧在意象组合方式的运用方面具有明显的实验性;进一步看,其叙事策略和艺术手法渗透着哲理思考的特点使其作品的意象组合具有梦幻性和流动性浑然交融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鲁迅小说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坛,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形成文学史上“这一个”的独特风格与文化现象,对鲁迅小说的解读,长期以来,主要是从社会学,现代西方哲学,心理学及人类学的角度对其现代性生存意义和哲学意蕴的向度进行的。本文拟从鲁迅叙事本体的角度试叙鲁迅小说的叙事技巧,策略及其先锋色彩。  相似文献   

11.
在20世纪的小说创作中,博尔赫斯的创作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经验。博尔赫斯擅长将叙事与虚构融为一个整体,本文试图探究其在叙事与虚构的转换中所采取的具体办法:1.作者——叙述者——作品——作品中的人物以一种全新的面日出现在读者面前;2.利用双重叙事架构使平谈无奇的故事神奇起来,充满智慧的闪光;3.在真实与虚构之间,常常借助日常用品来营造一种非现实的气氛;4.利用时空上的遥远消解真实与非真实的界限。  相似文献   

12.
先锋与媚俗——大众文化与中国当代先锋电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文化与中国当代先锋电影存在着复杂的辩证关系。先锋电影会利用大众文化的艺术元素,商业电影也从先锋电影那里获得技巧,先锋电影甚至可以直接成为一种商业时尚。在当代中国的文化语境中,一方面,大众文化与先锋电影具有相似的反叛主流意识形态的功能;另一方面,先锋电影也与大众文化一道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统治和整合大众的工具。  相似文献   

13.
八十年代中后期,在中国当代小说领域,以马原为开头的先锋小说作家进行了一场叙事革命,他们在实践中完成了中国小说由"创作"向"写作"的转换。本文通过对余华、格非创作的分析,力求阐释中国先锋小说叙事革命的主要内容:开放时间、感觉的叙述方式;临界叙述;空缺与重复等。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之前的小说以工农兵为传播对象,作家以工农兵语言进行书写和言说,其语言主要表现为口语化。"文革"时期,由于意识形态的强势作用,大量领袖语言直接嵌入小说文本。新时期小说以思想文化启蒙为传播目标,出现了饱含情感色彩的人道主义语言和人文理性语言。自90年代以来,文化消费成为小说传播主要动力,作家根据读者的趣味选择小说语言使小说语言呈现出调侃性、时尚化和感官化的特征。各时期小说语言的根本差异表明作家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也在随时变化。当下如何调整作家与读者的关系,通过语言变革既保持小说的良好传播,又避免让小说沦为仅仅是娱乐工具,是目前作家和学者共同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初期声名鹊起的朦胧诗已经被认可为新时期文学的标志性产品,当它的光影渐渐淡去之后,中国当代诗坛尤其是当代先锋诗歌阵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呈现出怎样的风貌呢?这恐怕是所有瞻望中国新诗前途与命运的人们都很关心的问题。收入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并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罗振亚先生的新著《脓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2005年6月版)。在全面搜集整理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先锋诗歌发展的大量史料的基础上,通过美学的探寻与历史的追问,对上述那些人们极为关心的问题作了初步回答,为我们准确理解世纪之交中国新诗的现实样态、审美特征和流变轨迹提供了非常直接、非常重要的认识路径和诗学启示。  相似文献   

16.
暴露小说起于1845年,乔治·利帕德(George·Lippard)是暴露小说之父。暴露小说是美国通俗小说中的一个较大的流派,是小说体裁的一种。以美国暴露小说之父——乔治·利帕德(George·Lippard)及当代著名的小说家——西德尼·谢尔顿(Sidney·Sheldon)等笔下的小说为例,解读当代美国通俗小说之暴露。  相似文献   

17.
18.
随着二战之后苏格兰重工业的衰退以及民族意识的崛起,阶级书写逐渐成为苏格兰小说的热门话题。当代苏格兰小说孕育了工人阶级小说的第三次高潮,其代表人物凯尔曼、韦尔什和格雷“为工人而艺术”,用现实与幻想相结合的手法,书写了格拉斯哥和爱丁堡工人阶级生存的困境,揭示了阶级与城市、疾病的内在关联,解构了英国政治家所宣扬的“无阶级社会”的神话。  相似文献   

19.
科幻文学的近未来设定,是指通过当下意识辩证地预构未来的社会结构体系。许多科幻作品明确设定了近未来。日本当代科幻文学在延续其科幻传统的基础上直面社会危机,从政治批判、灾难预测、时空探索和文化反思四个向度设定近未来,并生成标志性符号,形成对现实与未来关系的创造性理解,体现了在“智能+”时代文学文化观念与时俱进的特质。对近未来的设定表明,日本当代科幻文学将人置于时空、科技和文化网络的核心,创作出既有普适意义又有日本民族特色的科幻文学,对我们认识和发展中国科幻文学有较强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0.
台湾当代小说中的"放逐"主题主要是指作家身在台湾或从台湾移民到海外时,频频想望所来之地,又无能返归的痛苦情思。将之具体化为文字的书写,是台湾文学的重要特色之一。不同放逐对象的书写正好反映出台湾文学的曲折面貌。从政治放逐、留学放逐到情欲放逐,台湾当代小说中的"放逐"主题经历了50代"复国"怀乡小说、60年代的留学生小说、八九十年代另类的"同志小说"等书写类型的传承与流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