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晏阳初 《教育》2009,(8):58-58
我国人民占世界五分之一,有,几千年悠久的历史,数千万方里的土地,现在受人侵略,无法抵抗,人家的飞机大炮,如入无人之境,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华北紧急,全国动摇了。你们是有血气有思想的青年,试想一想,中国为什么到如此田地?我以为根本的原因是“误教”与“无教”。  相似文献   

2.
鲁作之 《成才之路》2010,(2):I0007-I0007
近来读一篇哪国孩子最好教的文章,叙说来中国支教的南非教师尼尔,以一道智力测验题戏说,中国孩子最好教,而美国孩子最不好教,这是尼尔的亲身感受,并不是凭空杜撰。但一名教师是执著追求教出这“最不好教”的孩子,还是这“最好教”的孩子呢?这对中国教师来说,是很值得思考的。  相似文献   

3.
一份优秀的地理教案应该有质量上乘的“教后记”。“教后记”有什么作用?该写什么?怎样写?大部分地理教师在教案中都不写“教后记”或为了应付检查才粗略地写上几句,似乎这部分内容无关紧要。其实不然,“教后记”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对教学活动所作的回顾和总结,它记录的是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是教学实践的理性升华。认真、科学地写好“教后记”,对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大有裨益。那么,如何写好“教后记”呢?  相似文献   

4.
叶圣陶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教,是为了不教”。说的是,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教”达到“不用教”“无须教”。这是一种目标,更是一种境界。但是几十年来,能达到这种目标的教师是凤毛麟角。问题出在哪里呢?不是叶老的话有问题,是我们的“教”有问题。  相似文献   

5.
教育改革必须以“理念”更新为前提。然而 ,教育理念的更新一则受到“社会存在”的制约 ,二则因受传统文化的束缚 ,显得沉重而艰难。诸多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常常令我们置身其中浑然不觉而又难以摆脱 ,或许与我们对“教”与“育”这两个字的内涵认识偏颇不无关系。在中国 ,最早把“教育”二字用在一起的是孟子。他认为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者 ,三乐也。”词典上说 ,“教”的含义是“传授” ,“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的含义是“培植” ,“养子使作善也”。可见 ,“教”与“育”这两个字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大概是受韩愈《师说》对教师职…  相似文献   

6.
教育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它的价值从来没有被质疑过。但是,由于复杂的原因,尤其是人的过高期待带来了教育实践与教育理想的偏离。“我把天真活泼的孩子送到学校,若干年后你还我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一位美国妈妈对当代学校教育提出了这样的质疑,这不禁引发了我们的疑惑,被标榜为崇尚自由化与个性化的美国教育为何会被质疑?与之相比较,中国教育带给孩子们的又是什么呢?问题似乎有过之而无不及。学校教育都有这样的通病:教给孩子们的只是如何生存,而不知教其何为人生。这意味着,教育的功利化倾向在当今社会很突出,尤其表现在片面地强调知识的获取和过度的评价上,忽视了完整个体及其责任感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龚萍 《四川教育》2010,(9):25-26
我们已经熟悉了“用教材教”的行语。当我们以“不需要教”的视角而“教”时,我们该“怎样用教材”,又“教什么”呢?  相似文献   

8.
这篇以“高等教育”为题的美文仅千字,然而,文短意深,意蕴丰厚。有道是“千教万教教做人”。强成为一个出色的人才,把公司打理得井井有条,他的人品让上上下下的人都对其产生敬意。他家很穷,父母不识字。但从小就从一粒米、一根线开始教育他做好自个儿的事。“高等教育”,“高”在哪里呢?“高”就“高”在首先是“教”孩子“做人”,做个正直的人、有良知的人、追求上进的人、勤奋肯干的人、品格高尚的人!这就是真正的“高等教育”。这篇文章非常精彩,一读开篇就让人无法释手。其“精彩”之处如下:一、纯用“白描”手法来写,特真实,特有味。文…  相似文献   

9.
教育改革必须以“理念”更新为前提。然而教育理念的更新一则受到“社会存在”的制约,二则因着传统文化的束缚,显得沉重而艰难。诸多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常常令我们置身其中浑然不觉而又难以摆脱,或许与我们对“教”与“育”这两个字的内涵认识偏颇不无关系。在中国,最早把“教育”二字用在一起的是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者,三乐也。”词典上说,“教”的含义是“传授”,“上所施下所效也”;“育”的含义是“培植”,“养于使作善也”。可见“教”与“育”这两个字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大概是受韩愈《师说》对教师职业的定位(“师者,传道授…  相似文献   

10.
试论“科研兴教”□穆道欣一、何谓“科研兴教”“科研兴教”,意指通过教育科研来推动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科研兴教”自提出之日起至今已有十余个年头,在此期间,它未被丛生的教育概念所淹没,却在教育改革中变得越来越实在、越来越有力度。目前对它认同的人多了,这一...  相似文献   

11.
子晨 《中文自修》2006,(3):56-56
旧时的私塾里,如果学生不听话,老师就会用戒尺打学生的手心。在有的地方,这种戒尺非常讲究,是一块一尺来长的木条,上面漆着红漆,端正的蝇头小楷,抄录着“唐太宗百字训”之类的名言。这块木条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教方”。为什么要把打人的木条与文明的教育联系起来呢?实际上它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在甲骨文中,  相似文献   

12.
叶澜不是体育教师,怎么能教我“三级跳”呢?她教我的是教师之道“三级跳”。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高中历史教师因受应试教育的束缚,在“教”教材方面狠下功夫,底蕴十足。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新课程要求教师更新教育理念,转化教学行为,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高中历史教师若不积极转变教材观,必然会落伍于课程改革大潮。那么,高中历史教师怎样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呢?这既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  相似文献   

14.
数学课教的当然是数学,但是否是“纯”数学呢?这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有同行认为,数学课决不能讲数学“以外”的内容,否则就是“华而不实、掺杂使假”,既冲淡了数学主题,又造成教学的浪费.但也有不少同行认为,数学课不能单纯地讲授数学内容,要体现学生素质的综合化、能力的复合型与教育、教学目标的多元化.我们的意见与后者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5.
教“书”,与教“学”是一回事吗?也许您觉得这个问题可笑。的确,它们在常用意思上是一致的。但在这里我要提出另外一种看法:教“书”与教“学”是人两个不完全相同的概念。我所谓的教“书”,就是指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而教“学刀则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学校培养学生的目的是为了给祖国输送高质量的建设人材。显然,单凭教书——啃课本,不可能达到目标。我们对教师的恳切希望是:不仅要教“书”,而且要教“学”。特别是对大学生,更应当着重抓好教“学”这一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6.
我国人民占世界五分之一,有几千年悠久的历史,数千万方里的土地,现在受人侵略,无法抵抗,人家的飞机大炮,如入无人之境,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华北紧急,全国动摇  相似文献   

17.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是八十九岁高龄的老教育家叶圣陶说的一句至理名言。今年八月六日,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举行茶话会,欢迎来自全国各地的四十九位民进中小学教师会员。民进中央副主席叶圣陶同大家见了面,发表了亲切的谈话。他说:刚才有位同志谈到我说过的一句老话:“教是为了不教”。准确一点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是不是说不教就是学成了呢?非也。不教是为了养成学生有一辈子自学的能力。一个人从小学到大学毕业,以至考上研究生,是否从此就学完了呢?不是。学习是没有一天能够毕业的,世界上的事情是学不完的,无论是谁都要学习一辈子。我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就是要教师引导学生从小养成自学能力。一个人如学到某~阶段就说我毕业了,不再学习了,那就会停止不前,就要落后。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本《先秦诸子选读》第76页“思考与练习”中有这样的一句话:“本节文选谈到了哪些为人处事的道理?”笔者一看,觉得“处事”一词在此用得不妥,“处事”实为“处世”之误用。那么这两个词语有何不同呢?  相似文献   

19.
"以不教为教",为千古不朽的教育名言。问题在于从字面上看来,"不教"与"教"正好相反。"不教"原是轻而易举之事,谁都做得到,为什么"不教"又会成为教育的价值追求呢?尽管千年以来人们对这个论断深信不疑,且越到后来,越珍视这个箴言,却甚少见到对这个似乎矛盾统一的命题作出合理的解释。其实,这是一个未解的深层次教育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20.
乔新 《江苏教育》2008,(14):34-34
本人从踏上“探航”之路起到现在,先后有两次离开教育战线到其他部门的机会和一次离开基层学校到教育局机关工作的机会。可以说,每次都是“教海探航”惹的“祸”,每次又都是“教海探航”把我从游想遐思中“拉”了回来。我常常扪心自问:本人潜滋暗长的“专业思想”缘何而生?挥之不去的“教育情结”从何而来?思来想去,固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最主要的还得归因于“教海探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