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理学家把人认识世界的心理活动特性分为智力和非智力两个范畴,智力通常指人的感知记忆力、观察力、抽象思维能力(包括想象力)、创造力。即:认识能力的总和,知  相似文献   

2.
一般认为,一个人智力高则创造力强。智力与创造力相辅相成,消长合一。 其实,这种观点并不全面。 毋庸置疑,人要有高的创造力,就得有一定水平的智力。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通过研究表明,低智力者(智商低于90)不可能有高的创造力。事实也是如此,历史上不可能出现白痴是发明家。 然而,我们也不能说,高智力定有高的创造力。 知识的多少及知识本身的灵活、巩固性等,与一个人智力的高低有很大的正相关。但是,有许多学富五车的专家并无多少创新;而有的人掌握的知识并不丰富,却能独辟溪径,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通过对历史上的科学家加以考察,可以将他们分为三类:一为进攻型(表现出有许多新见解,也有创造性),二为继承型(述而不作),三为混合型(兼有一、二类的特点)。这三类科学家都有高水平的智力,而表现在创造力上却迥异。  相似文献   

3.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托兰斯(Torrance)的研究发现:创造力与智力两者的相关系数在0.3以下,而高智力组与高创造力组之间的相关系数更低。由此可知,创造性思维能力并非资优学生所独具,一般普通学生也有这样的潜能。根据有关文献显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可经教学过程获得增进。  相似文献   

4.
心理学家认为:创造力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智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造力的强弱。一个人先天的大脑神经结构受自身生理结构的制约,往往很难改变,而后天习得的知识内容及由此形成的知识结构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智力训练和创造力的培养重在于此。  相似文献   

5.
(一) “智力”一向是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但迄今为止,尚未有一个被公认的圆满的定义。自德国心理学家施登(W·Stern)首次给智力下定义以来,几乎每一个心理学家都对智力下过的定义。我们认为,智力就是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是人在认识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人的认识活动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当这些心理过程以一定的模式发生在人身上  相似文献   

6.
自创造力概念提出以来人们就在探索创造力与智力之间的联系。经过众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的不懈努力,如今已取得了一个较为一致的结论,即高创造力必须以超出一般水平的智力作为基础,但较高的智力并非必然地带来较高的创造力,而低创造力者的智力水平并不一致。概言之,较高的智力是较高创造力的必要不充分条件。研究表明,导致创造力与智力之间呈现这种非线性相关性的主要原因是,非智力因素在创造力的发展和创造性活动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结论启示我们,在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过程中不但要重视学生智力的开发,同时也要重视学…  相似文献   

7.
郑丹丹 《江西教育》2012,(Z4):44-45
斯滕伯格是当代国际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在智力、创造力、智慧和天才等领域研究卓越,在智力的研究上,他超越了传统IQ智力理论创立了三元智力和成功智力理论。斯滕伯格认为,智慧是指在积极正面的价值引导下,运用智力、创造力和知识,平衡个体与他人、与集体,长期与短期的利益而达到最佳的共同利益。智慧不仅是一种思维  相似文献   

8.
所谓发散思维,是指"对某一问题沿不同的方向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方式.也说‘扩散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的作用是什么?台湾教育心理学家张春兴对此曾作过简洁明了的表述:"按吉尔福德的智力结构理论,智力结构中的扩散思维,亦即是代表人类的创造力."这里,张春兴先生以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德智力结构理论为据,将发散思维同"人类的创造力"划上了等号,可见,发散思维的作用非同一般.  相似文献   

9.
<正>创造力(Creativity)可定义为是一种艺术的或智力的发明才能,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目的、任务,在脑中创造出新理念、新技术、新产品等的形象,并使之实现的能力。心理学家雷夫达尔表述为"创造力是人产生任何一种形式严肃的有结果的思维能力,这一结果是新颖的,是生产者所事先未能预料到的"。在科技日新月异、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培养学生的科技创造力、更好地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每一位高校教师都应该深  相似文献   

10.
创造教育,是注重在传授知识、发展智力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开发创造力的教育。英国心理学家、优生学家高尔顿开创创造教育研究之先河,  相似文献   

11.
自20世纪50年代后,创造力的培养受到世界各国各地区的高度关注,而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更是引发了国人关于如何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思考.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创造力,基本前提是全面认识创造力的基本构成要素.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的智力理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其“三元智力”理论、“创造力三侧面”理论及产生创造行为的六种要素等观点为我们思考如何培养及评价学生的创造力提供了一个新的视点和视域,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没有求异思维的积极性就不可能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而发展中学生的求异思维更有特殊意义。其一,纵观当今世界,各国经济竞争已十分明显地转化为国民创造力的竞赛,在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进程中,努力培养青少年的创造力已成了当务之急;其二,按照人的智力发展的科学规律,在中学阶段大力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是抓住了最佳培训时期。据日本著名心理学家清水敦彦引证:“琼斯(Jones,H,E)和康拉德斯(Conrads,H,S)通过研究,测定到智力是从十岁至十六岁  相似文献   

13.
一、创造力的投资理论的主要内容 当代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坦伯格(Sternberg,1991)提出了创造力的投资理论。这一理论假定,人的创造就象市场上的投资一样,是将人的能力和精力投入新的高质量的思想中,实现花最小的代价,创造最有价值产品的目的。那么,创造力是如何产生的呢?斯坦伯格认为,创造力是智力、知识、思维风格、人格、动机和环境这六大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创造力不是单一能力或复合能力,而是能力与其它方面的复合”。这六大要素是如何整合的呢? 第一,智力,智力是创造力的一个重要来源。斯坦伯格认为,…  相似文献   

14.
人格因素与创造力人们往往把一个人创造力的大小等同于他智商的高低,科学研究证明:创造力虽然与智力有正相关,但创造力与人格因素的关系也是相当密切、不容忽视的。美国斯坦福大学著名心理学家推孟等人曾对1500名超常儿童进行了一次长达50年的追踪研究,结果发现...  相似文献   

15.
心理学家认为:"在现在心理学研究中,创造力是最不严格的术语之一,因而也是含义最模糊不清的术语之一。"对于创造力的研究,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给予了不同的研究和理解。但是要谈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首先要理解创造力的内涵,需要知道影响创造力的几个因素,他们是:创造与模仿、创造力与智力、创造力与知识、创造力与个性、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  相似文献   

16.
一、要突破传统的、狭隘的创造力观念的局限,树立更为开放、现实并具有时代意义的创造观。1、树立创造力的平常现。人们往往把创造力机为一种神秘的现象,认为只有对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有重大创见和发明的才是创造,因此,创造力是少数天才人物所具有的秉赋。这种对创造力的误解忽视了后天教育和实践对青少年创造力的促进作用,不利于创造力教育的开展。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认为:智力是人的一种偏于认知方面的心理特性或个性特点,而创造力则是智力的高级表现。许多学者也根据大量的观察经验提出,创造力主要是由敏锐的观察力、…  相似文献   

17.
本在介绍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1991年提出的创造力投资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幼儿教育的实际,提出了应从以下6个方面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1)不要局限于发散思维的培养;(2)培养幼儿的智力;(3)培养幼儿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4)尊重幼儿的智力方式;(5)培养幼儿创造的人格和内有动机;(6)提供有利于幼儿创造力发展的环境。  相似文献   

18.
探究性实验与多元智能的培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多元智力理论的内涵多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Dr.HowardGardner)教授提出的,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引起教师角色、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在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加德纳教授认为,智力并不是一个容易“被测量”的东西,目前所能测量的东西仅仅是语言和数学逻辑。如果一定要去测量智力,那么应当侧重于该智力所要解决的问题或在运用该智力时表现出来的创造力。于是加德纳教授给智力下了这样的定义:智力是一种或一组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或制造出在一种或多种文化背景中被…  相似文献   

19.
考夫曼儿童成套评价测验的试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智力是每个人都注重的话题,却不是每个人说得清楚的问题。很多心理学家对智力的定义一直众说纷纭,没有给出相对确切和完整的答案,只是根据某方面的研究需要,对智力进行某种界定。但是,人们对于智力的研究始终没有停下脚步。早在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比纳(Afred Binet)和西蒙(TheodoreSimon)合作编制了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比纳—西蒙量表(Binet-Simon Scale),从此心理学家们用智力测验作为衡量智力的尺度,测量和研究智力的工具,开始了探索人类智力的征程。作为测量智力的工具,各种智力测验测量出来的智力有否差别呢?答案是肯定…  相似文献   

20.
成功智力理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耶鲁大学教授斯滕伯格博士在反思批判传统智力理论,特别是智商(IQ)测验等呆滞智力的基础上于1996年提出的一种新的智力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