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等生     
我们既不会成为师长的骄傲,也不会成为糊不上墙的稀泥;我们没能耐让老师竖起大拇指,也不会可恶到让老师伤心头疼;学校的奖学金与我们无缘, 老师的批评也很少投向我们。我们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中等生。当优生的世界掌声迭起,鲜花如云时,我们仰慕不已,自愧弗如。当差生面对师长“恨铁不成钢”的批评时,我们又满怀同情。当老师不经意地回过头来冲我们笑笑:“努力呀!努力才有进步,有进步就有希望。”我们也会激动不已,信心倍增,毕竟老师还记挂着我们,我们没理由不求上进。  相似文献   

2.
中等生     
我们既不会成为师长的骄傲,也不会成为糊不上墙的稀泥;我们没能耐让老师竖起大拇指,也不会可恶到让老师伤心头疼。学校的奖学金与我们无缘,老师的批评也很少丢向我们。我们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中等生。当优等生的世界掌声迭起,鲜花如云之时,我们仰慕不已,自愧弗如。当差生面对师长“恨铁不成钢”的批评时,我们又满怀同情,怨其不争。当老师不经意地回过头来冲我们笑笑:“努力呀!努力才有进步,有进步就有希望。”我们也会激动不已,信心倍增,毕竟老师还记挂着我们,我们没理由不求上进。课堂上,老师布置了几道习题。片刻,优等生眉头  相似文献   

3.
中等生在品行上没有突出的优点和缺点,既不会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又很少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帮助;在学习上,中等生的学习成绩不好也不差,既不  相似文献   

4.
融立 《家长》2012,(6):29-31
“中等生”既可以成为“优等生”的“后备军”,也可能成为“后进生”的“预备队”。孩壬走向何方,关键在父母的教育方式。 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成绩平平,既得不到老师的表扬,也不会挨老师的批评。他们可能会被教过他们的老师忘记名字,其某些言行也经常被家长无意中忽视。然而,他们却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中等生”。  相似文献   

5.
唉,中等生     
吾乃本班一中等生也.中等生苦恼多多,谨作此篇发泄. 每到发试卷时,便是我苦恼之时.我的成绩总不如小兰、小丽好:所以我当然不会被列入表扬之列,被老师抬到天上去.我的成绩也没有小明、小刚那么坏,当然也不会被列人入批评之列.既得不到表扬也受不到批评的我,坐在被遗忘的角落里,看到的只是那不属于我的笑脸与严厉的目光.我多想让老师注意一下我啊.于是在冥思苦想中,我突然灵机一动,计上心来.  相似文献   

6.
唉,中等生     
吾乃本班一中等生也。中等生苦恼多多,谨作此篇发泄。每到发试卷时,便是我苦恼之时。我的成绩总不如小兰、小丽好:所以我当然不会被列入表扬之列,被老师抬到天上去。我的成绩也没有小明、小刚那么坏,当然也不会被列入批评之列。既得不到表扬也受不到批评的我,  相似文献   

7.
正众所周知,面向全体,对每一个学生负责是我们应尽的义务.为此,在教学中,我们不但要想法设法提高数学优秀率,努力抓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还应充分重视数学中等生这一主要群体.大家知道,中等生一般既得不到老师的批评,也得不到老师的赞扬.可以说,他们是一群非常容易被我们忽视遗忘的对象.如果不认真对待,必然会有意无意地伤害这些中等生的  相似文献   

8.
在我们通常的教学实践和学生思想教育中,最吸引老师眼球的是优等生和差生。而很多优秀教师在培养优等生中总结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也在转化后进生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因此形成了一种"抓两头、带中间"的框框,导致了事实上的"忙两头、丢中间"的最终局面。惟有中等生,因为表现平平,既得不到老师的表扬,也挨不着老师的批评;既没有人佩服,也没人歧视,他们总觉得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无足轻重,可有可无。这种存在决定了他们的意识:几乎对所有的班集体活动都不冷不热,行为从众,缺乏主见,缺乏学习、活动的热情,没有与人竞争的勇气和兴趣。反正老师注意不到自己,他们既不做榜样,也不会落伍,很难引起老师的关注。本文就如何关注和培养中等生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9.
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新接触一个班级,能被科任教师最先记住的名字,往往是“两头”的学生--优等生和后进生。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学习成绩反差大,仔细观察会发现,能主动与老师谈心说笑的大多也是“两头”的学生,而很少有“中等生”。美国教育家称中等生为“灰色儿童”真的很贴切。中等生学习成绩中等,一般都很遵守纪律,所以教师不会特别关注他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长期不受人注意的中等生会变得自卑、懒散、没有进取心。他们是最渴求关爱的,甚至于有学生为了让老师注意到自己,不惜做出违反纪律、伤害自己或他人的事情。所以,教师要针对中等生的不同心理及时给予积极的引导。  相似文献   

10.
我是中等生     
《少年儿童研究》2010,(7):20-22
尖子生受人瞩目,总是被表扬和赞美簇拥着。差生让人头疼,但老师反倒倾注了更多的关注,努力发掘他们的闪光亮。而人数最多的中等生,却常常被忽视。很多人认为他们是:不能带动大家进步,也不会拖全班的后腿;既缺乏精彩表现,也不会惹出大祸;学习成绩很难冲到前面,但也不至落到后面…… 真是这样吗?还是听听中等生自己的诉说吧。  相似文献   

11.
周杰 《教育文汇》2012,(1):22-23
刘阳是我们班非常有个性的孩子。他做事麻利,反应灵活,率直大胆,尤其是记忆力超强(三年级时就能将《中学生必背古诗文80首》背得滚瓜烂熟)。但他也有弱项——字写得实在让人不敢恭维;他的个性特强,只要他不想做的事情,他肯定不会去做,即便是面对老师、长辈严厉的批评,也丝毫不会妥协。  相似文献   

12.
大多数教师都有这样的同感:每接一个新班,最先认识和了解的往往是尖子生和后进生,最后才是中等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究其原因,一是因为中等生本身在班里表现很一般,不容易引起教师的注意;二是因为好多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在教育教学中采取的是“抓两头带中间”的工作方法,而实际上往往只注重了“抓两头”,却忽视了“带中间”所致。正如一位中等生所说的:“老师经常表扬鼓励好的同学,批评帮助不好的同学,对我们这些不太好也不算太坏的同学就不大管,我们都快成了被遗忘的人了。”此话很有代表性,既反映了中等生的心声,也反映了教师“抓…  相似文献   

13.
正长期以来,我在班级工作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偏爱少数优等生,重视差生,而不管不问中等生的陋习,这甚至成为我在教育教学中的一种惯性和惰性。当我意识到自己的这种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教育观念时,我开始反思,开始关注这群隐形的中等生,试着走近他们,帮助他们,让他们不再被隐形,在阳光下重拾信心。一、要关注的,给机会老师也许没法做到让所有的学生都成为最受欢迎的人,但我们应努力找到方法,保证没有一个学生  相似文献   

14.
《高中生》2008,(7)
1.遇上父母的同事或朋友不知怎么称呼时,以"叔叔""阿姨""老师"称之;2.每逢遇到长辈、师友,即使是异性,也应当早点大方地伸出手来握手,不要让对方进退两难;3.进电梯,有师长在,最好后入梯内,出电梯可以先出,但需作引导人;4.与师长同车,让师长坐在司机身后的座位(与师长关系特别亲密的人开车除外),自己最后上车坐空余的  相似文献   

15.
【失落篇】 “我是一名中等生,老师把希望的眼神停留在优秀生身上,又把关注的目光都投给了差生,我们这些中等生真的受到了冷落,我们很孤独。每当老师把赞赏的目光投向优秀生的时候,我真羡慕他们;每当我望着老师耐心地和差生谈心,给差生讲题时,我真嫉妒他们!  相似文献   

16.
老师批评学生,似乎是老师的权力;学生挨批评,也似乎天经地义。可是如果不批评也能达到好的教育效果,我们为什么不让批评远离呢?如何让批评远离,笔者在实践中有三点体会。首先,过程比结果更重要。高中入学后的第一次考试,我们班的学生考得很不理想,一个个垂头丧气。我没有批评他们,而是和他们一起查找影响考试成绩的各种因素。我让学生写出自己的反思,挑选其中有典型性的学生在班会上发言。一些学生认为自己仍沿用初中时的学习方法,惟老师是从,主动性不够;一些学生检讨自己太浮躁,不重视基础。通过反思,学生们对自己有了清醒的认识,也有了较…  相似文献   

17.
物理习题评讲课是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一种重要课型,但是习题评讲课上的成功与否,效果怎样。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大家研究的问题。
  1.传统习题评讲课存在的问题
  从学生的层次看,我们可以把学生分为尖子生,优秀生,中等生,后进生。在传统的习题课中总是老师讲,学生听。我们试想在这样的课堂上,尖子生,优秀生可能有一两个不会做的题目,甚至没有错题,而中等生可能不会做的题目稍多一些。并且不会做的题目可能分布在不同的习题上。而后进生不会的题目就会更多一些。这样在老师评讲的过程中矛盾就出现了:老师把题目全讲吧,时间不够,并且做对这些题目的同学听讲就没有动力,那教师可以采用要题开讲法呀。可即使这样的方法尖子生在课堂上最后一段时间听的题目也可能是自己早已掌握的知识,所以他们自然又成为了陪听。而中等生可能在老师讲下一个题之前还在想着前面那个没有听得太明白的题,老师讲的这个题目他根本没听,或者又没听太明白,而后进生呢,可怜巴巴可能就听懂了几个题目,还没有时间去想。那么这种传统地"一人讲,众人听"的习题评讲课当然就成了低效课。  相似文献   

18.
在一个班级的大家庭中,我们会发现这样的一群学生:他们既不是课堂中积极活跃的一份子,也不是考试中出类拔萃的佼佼者。他们从不主动表现自己,也不会在课堂上调皮捣蛋。但是他们的数量却占据整个班集体的大多数,这就是我们口中所谓的中等生。为了实现整个班级政治课成绩的整体优化,以及扩大政治课优秀生的队伍,就需要老师用认同的态度去发现每一个中等生的闪光点,深度挖掘他们的潜能。本文对如何更好地激发中等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做了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马卡连柯说:“批评不仅仅是一种手段,更应是一种艺术,一种智慧。”富有人情味的、和风细雨似的批评,体现了教育的真谛——以人为本,润物无声。让我们看看中外教育家们是怎样运用这种批评的艺术吧!一枝钢笔被誉为“中国当代教育家”的霍懋征老师讲过这样一件事:她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任教时,一次她班上的一个男生拿了同桌的钢笔。霍老师知道后没有责难,也没有声色俱厉地批评,而是自己掏钱买了一枝钢笔送给这位学生,并说:“我知道你喜欢钢笔,这枝钢笔就送给你。我也知道人家的东西你肯定不会  相似文献   

20.
关注中等生     
“要奖金重视优等生,要常规狠抓后进生,要省事忽视中等生”,这是许多班主任的共同想法。其实,中等生在班级同学中占大多数,班级工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班主任必须关注他们,在他们身上多下工夫。一、一般情况下中等生具有以下一些特征1.渴望被老师和大家关注中等生既不能凭借优秀的成绩引起老师的关注,也不会违反校纪校规招致老师的“特殊照顾”,他们总体上表现为成绩不孬不好,安分守己,听话,默默无闻。由于老师在教育教学中无暇顾及他们,他们常常有被冷落和无人过问的感觉,获得别人的理解、信任和尊重是他们最渴望的。2.缺乏自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