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六书”的名称始见于战国,《周礼·保氏》:“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艺……五曰六书”。“六书”的分名,至汉代始见,其名序,总分三家: 班固。“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七也。”(《汉书·艺文志》) 郑众。“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周礼解诂》) 许慎。“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面可识,察而见义,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  相似文献   

2.
六书新证     
一六书的排列次序六书之名始见于《周礼》.《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这里虽提出了六书之名,却没有六书的具体内容。西汉末年,刘歆在《七略》中对六书做了详细地叙述,后来班固采录于《汉书·艺文志》:"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相似文献   

3.
前言 “转注”和“假借”都是“六书”中的一书。转注假借不明,六书难明。六书之名,始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五曰六书。”章太炎说:“或言六书始于保氏,殊无徵验。《管子·轻重戊》曰:‘伏戏作九九之数,以合天道。'经典九数见名则始保氏。保氏非作九数,知亦不作六书。  相似文献   

4.
一、"六书"的含义及其实质 "六书"一词,最早出自<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但只有"六书"这样一个笼统的名称却无具体称谓,关于"六书"的具体称谓到汉代才有记载.汉代解释"六书"的有三家:郑玄注引郑司农曰:"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学科教育内容,“语”古已有之。《汉书·艺志》载:“古,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也就是说,早在周王朝时期,已经出现了语教育。如果说周王朝的语教育内容主要是识字教育,那么,到封建社会中、  相似文献   

6.
《周礼》中说:“保氏掌谏王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日五礼,二日六乐,三日五射,四日五驭,五日六书,六日九数。”  相似文献   

7.
汉字(之二)     
汉字基本上是表意文字,因此字形和字义的联系十分密切。分析字形有助于了解字义,所以学习古代汉语的人应当懂得汉字的构造。中国古代学者一向用“六书”解释汉字的形体结构。“六书”是人们总结的汉字结构的六种原则。“六书”一词始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五曰六书”,周礼只是提到了六书。到了班固才具体地说出六书的名称是“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汉书·艺文志》)到了许慎才具体地谈到  相似文献   

8.
著名的六书是传统的造字法理论。它是东汉人许慎假托述《周礼·保氏》提出的。关于来源,许慎只谈到保氏曾用六书教育国子,至于六种类型是用什么标准进行分类而获得,则不得而知。由于分类标准是神秘的,类与类之间的界限难于把握。尤其是指事、假借、转注  相似文献   

9.
说“六艺”     
“六艺”有两种含义。其一,指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写字)、数(算术)六种本领。这是奴隶主阶级教育子弟的六种技艺。书证:《周礼》:“保氏掌谏五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日五礼,二日六乐,三日五射,四日五驭,五日六书,六日九数。”  相似文献   

10.
“六书”是作为六种造字法被总结出来的,秦汉至唐都无甚异议。《汉书·艺文志》说:“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颜师古注:“文字之义,总归六书,故曰立字之本也。”可是到了南唐,徐锴就隐约地提出假借是用字之法。他在《说文系传》中说:“假借则一字数用,转注则一义数文。”清代学者戴震除了肯定假借是用字之法外,还提出转注也是用字之法。他的《答江慎修先生论小学书》说:“四者(指事、象形、谐声、会意),书之体,止此矣。由是之于用数字共一用者,如初、哉、首、基之皆为始,卬、吾、台、予之皆为我,其义转相为注,曰转注;一字具数用者,依于义以引伸,依于声而旁寄,假此以施于彼,曰假借。所以用文字者,斯其两大  相似文献   

11.
《周礼·地官·保氏》始见六书之名。班固著《汉书》,郑众注《周礼》,许慎撰《说文解字》,各自给六书定出名称,许慎还给六书下了定义,举了例字。此后,研究六书的便多了起来,尤其转注、假借二书,更是异说蜂起,其中又以转注为最甚。据高亨先生择要统计,解释转注的竟达十八家之多(《文字形义学概论》)。这些学说,或出于对许慎“建类一首,同意相受”以及“考、老”两个例字的不同理解,或由于对《说文》研究的角度和着  相似文献   

12.
六书简论     
“六书”这个名称,始见于《周礼·保氏》,而“六书”的细目,则始见于刘歆《七略》。由此可知,用“六书”分析汉字,是从汉代古文家开端的。  相似文献   

13.
《周礼》提出了“六书”这个名称,东汉许慎给“六书”下了定义,并举例加以说明,以后的人谈“六书”,谈“汉字的构造”,大概都是根据许慎的说法。不过,后来的文字学家经过研究,多认为“六书”中的“转注”和“假借”只是用字的方法,不是造字的方法,于是就有了“四书”的说法。还有“三书”的说法,即象形、象意、形声。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以下简称“教材”)讲述“汉字的构造”,就采用“四书”的观点,对两种用字的方法“转注”和“假借”,也作了简明的介绍。  相似文献   

14.
“六书”源于周礼保氏教国子,发展于汉代许慎的《说解字》,前重在以形教学汉字,后旨在以形解说汉字义音的构型,许慎的“六书”原本不是造字法,但激发了后人追究汉字创造的思考,用“六书”作为造字法对汉字初创进行了长期坚韧不拔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应当看到这是后人对许慎“六书”价值的发现和利用。  相似文献   

15.
正汉字作为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遗产,自发明的那天起,直到今天一直被中国人使用。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仍在使用的文字。那么古人又是怎样造出这么多的汉字的呢?这就涉及到一个造字法的问题。一般认为汉字的造字法共有六种,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合称为"六书"。"六书"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后来东汉许慎在他的《说文解字》中对"六书"作了比较详细的解释,之后  相似文献   

16.
形近字辨析     
保、緥、葆保,篆文作保,象人背着孩子的形象,所以《说文解字》说是保养的意思。古代管教育的官吏叫保氏,《周礼·地官》:“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以六艺。”从对儿童的保养、保育、保护,引申出保障、保证、  相似文献   

17.
古代汉语中的造字法,即所谓"六书",指古代的六种造字法。"六书"之名目,产生于《周礼》,而完善于东汉。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书"之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者,已经可以确定为造字的方法,而被称为"四体",与作为"二用"的转注、假借并立。体者,本也,就是说这四种是造字的根本。"六书"理论是大学中文专业的学习内容,这里并不是要提前学习,而是指教师利用古人的这些造字原理去引导学生掌握汉字的结构和意义。但是,对于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广大教师,很有必要掌握  相似文献   

18.
说起汉字的形体结构,自然离不开“六书”,但历来有关“六书”的解说,又令人莫衷一是,这就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困难:或曰“六书”均为造字之法;或曰“六书”中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为造字之法,转注和假借则为用字之法。笔者认为:持后一说的人忘却乃至否定了“转注”在汉字发  相似文献   

19.
本文否定“六书”是六种造字法和四种造字法与两种用字法的观点, 认为“六书”的本义是指六种汉字: 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转注字和假借字。文章指出, 后人把“六书”看作六种造字法或四种造字法和两种用字法, 原因在于汉儒解说“六书”时使用简称, 从而混淆了象形字与象形的区别、指事字与指事的区别等。只有把“六书”与“六法”区分开来, 才能还“六书”以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20.
音韵学是我国传统语言学的一个重要部门,是学习和研究汉语言文学所必修的基础学科。章太炎曾说:“音以表言,言以达意,舍声音而为语言文字者,天下无有。”(转引自罗常培《汉语言韵学导论》第21页)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和研究的实践,证明了这话是很有道理的。我国传统语言学包括三大部门,即文字学、声韵学和训诂学,古代统称为“小学”。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