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裴靖 《音乐世界》2008,(5):52-53
退伍后首次亮相的宋承宪、2年没有出演电影的权相佑,《宿命》预示着他们复出银幕的野心。当人们都以为宋承宪会借着电视剧复出时,他却选择了难度更高的电影;当权相佑遭遇了2年的流言缠身后,终于决心一切重新开始。两个32岁的男人,无论是银幕或是现实,都正在经历着"宿命"的考验……  相似文献   

2.
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自面世以来一直好评如潮,这是一部展现人类存在的虚无感的作品。小说通过言说主体独立言说空间的丧失揭示了"说"的无解与"说"的苍凉,并在宿命的轮回中展现了人类自我在现实世界的迷失,但作家并未深陷虚无的泥潭,而是积极地去寻求生命本体的超脱。这部小说是对人类生存现状的典型化示范,刘震云在作品中回答了人类对生命存在的反思和诘问,是对人类精神史掷地有声的回应。  相似文献   

3.
《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这两部作品的独异性取决于余华个人的文学观,而余华的文学观又源于他的性命观。这种性命观即是他表现出来的关于中国人民的生存、宿命意识。通过对命运之所以如此的追溯并领悟,从而开始一系列的赎罪过程,达到心灵上的洒脱与超然,随后"安身立命,随遇而安"。  相似文献   

4.
无论从作品数量还作品质量看,钱歌川都堪称散文大家.然而学界各种现当代文学史乃至散文史却很少提及他,更不必说给他应有的地位和评价;对其散文很少系统深入的学术研究,而多为鉴赏评介式的文字.钱歌川散文的艺术风格,突出地表现为亲切平易、闲适从容、幽默风趣.  相似文献   

5.
要从容啊     
<正>沈从文对待苦难的态度十分潇洒。"文革"时,我和表叔沈从文很久没见面。有一天,我们吃着各自的饭,忽然在东堂子胡同迎面相遇了。他装作没看到我,我们擦肩而过。这一瞬间,他头都不歪地说了四个字:"要从容啊!"他是我的亲人,是我的长辈,我们却不敢停下来叙叙别情,不能拉拉手拥抱一下,痛快地哭一场。"要从容啊!"这几个字包含了  相似文献   

6.
宿命观念在哲学和文学中源远流长,不能简单地判定它是对是错,尤其在文学中,“宿命论”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生发点。它赋予了文学以哲学的高度,而哲学高度也正是拥有终极关怀的人文学者、作家、诗人们的一种最高追求。宿命观念在中国现代文学中表现为神秘感、对自然的崇拜以及或强或弱的偶然性。这些现代作家在处理宿命题材时大都保持从容淡泊的心态,同时造就一种“平淡自然”的风格,这显然与西方不同。中国现代文坛上具有宿命观念的作家大多数都是独立于他们所处时代的主流话语之外的,且多具有哲学背景,但作家个体在宿命观念的理解和表达方面有很大差异。哲学范畴的宿命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现代文学作品的精神品格,值得当代文坛借鉴。  相似文献   

7.
一直很努力地在拓展自己形象的宋承宪,颠覆以往的儒雅形象,挑战《冰雨》中生理心理的双重极限,备受瞩目,如此铮铮男儿,曾经的生活点滴同样令人好奇。与其听别人的转述,还不如请他来真诚独白,让你了解一个实实在在的宋承宪:  相似文献   

8.
老鼠王国评出了十佳老鼠,现在将他们的事迹介绍一下。作家鼠一鼠一从小就喜欢听故事,幻想当个作家。他写了很多作品,但是,一篇也没有发表。他憎恨世界上的一切编辑,觉得自己怀才不遇,碰不到一个知音:"高水平的作品往往是难以被人理解的!"他花了很长时间,完成了一部长篇作品,然后,四处奔波,没有一家出版社同意出版。他狠狠地说:"我自己出版这部划时代的杰作!"  相似文献   

9.
帅哥宋承宪原先对演艺工作不感兴趣,因为受到了负面报道影响,他对演艺界的印象很不好,认为那是个充满毒品和色情的染缸。宋承宪小时候把"超人"当偶像,希望有朝一日也能扶弱济贫、伸张正义。和父母亲一起去吃自助餐时又梦想能当个餐厅老板,能做出美味佳肴。读高中后,开始锻炼身体希望能进入海军陆战队——反正是没有想过要当一名艺人。  相似文献   

10.
《雅克和他的主人》是米兰·昆德拉的戏剧代表作,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宿命论哲学。通过梳理宿命论思想在剧本情节中的具体表现,我们可以分析出昆氏宿命观产生的内在成因,这对于理解其作品中的人生哲学大有裨益。值得一提的是,昆氏在剧作中曾数次质疑与批判"上天注定"的宿命论观点,这也折射出了其宿命观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11.
正曾在网上读过一则投诉信,说一位数学教师竟然在学生没有做出的填空题上连续画了23个"×"。可以想象这位教师当时的情绪:"都讲过了,都订正过了,怎么还不会?"真是恨铁不成钢啊!他缺少的,是"从容地教、慢慢地学"的心境。事实上,只有"心慢下来,行动才能快起来"。从容地教,要求教师"动脑而不动恼"——临事沉着,多动脑筋,在处理学生的问题时不情绪化,尽量避免因发脾气而造成"反教育";依据学生的心理需要,维护学生的自尊,善于引导学生自我发现、自主自觉。从容地教,要求教师"求好但不急切"——用沉稳的工作态度,有条不紊地处理  相似文献   

12.
十年来,他是国内读者最多的散文作家之一。多次获得国内大奖,2003年《人物》杂志封面人物,出版散文集多部。有评论说:“豪放、幽默、睿智、雅洁、细腻,皆是鲍尔吉·原野作品的特色。他毫无困难地把这些因素融合,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从容宁静、自领风骚。但最鲜明的,是他笔下倾心描写人间的美善,使人回味不已。”作为成人作家,鲍尔吉·原野葆有天真的目光,令人称奇。童心比油滑更接近幽默,鲍尔吉·原野的幽默发诸两端:机智与悲悯。习见的生活现象经他点拨,露出可笑的一面,并因此可爱。我们说一个作家最难得的是保持一颗纯净的心灵、不被世故蒙蔽的双眼,而鲍尔吉·原野做到了。他的作品像茫茫的大草原般永远散发着最原始的生命律动! (编者)  相似文献   

13.
孟鹏  田杰 《教育》2007,(32)
曾经聆听过他的讲课,他旁征博引,对史实如数家珍,信手拈来,是一部活的"中国新闻史百科全书"。曾经在人大校园和他擦肩而过,他神态慈祥,步履从容。曾经拜读他的专著,字里行间充满了治学的严谨,大家的风范。  相似文献   

14.
南北战争之后,悲观的新自然哲学在文学中的反映就是产生悲观宿命的自然主义文学。西奥多·德莱塞的自然主义不同于其他作家,他认为人没有选择的自由,人的命运完全受宿命的支配。德莱塞的处女作《嘉莉妹妹》是其悲观宿命自然主义思想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相似文献   

15.
江善敏 《华章》2007,(8):83
通过分析沈从文的小说,探寻其中独特的宿命色彩.体现在其作品中的宿命,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必然,同时,又是一种偶然.在这必然与偶然之中,揭示出人生中所具有的宿命色彩的悲剧内容,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不无宿命论色彩的悲剧性思考.然而,作者并没有在宿命中沉沦,而用一篇篇作品建造起自己心仪的"希腊小庙",把"人性"供奉起来,试图建立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相似文献   

16.
他的想法和文字明净,他是能超越智和愚的。他不做作,而是常常诘问自己的心灵,探究人性最隐秘处。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多部作品被译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但他依然为人低调,严于律己,品德高尚,是作家中的楷模。他说自己"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相似文献   

17.
不知道如何写这篇文章的开头。百感交集。那个夏天,在电视机前,哭哭啼啼的体验霎那间变得好清晰——《蓝色生死恋》也好,《秋天的童话》也罢,韩剧的热潮附夹着三个名字一同袭来:元斌,宋惠乔,当然还有宋承宪。有两年了吧,时间过得很快,却又过得不快,很多新的人开始进入我们的心房,却仍旧有些面孔牵动着我们的目光。宋承宪就一直都在,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一直都在。这个秋天,原本应该满怀期待的。《悲伤恋歌》的开拍,注定了又一个爱情金三角的构成,然而,一件不堪的往事被掀起,恋歌还未响起,悲伤已经降临。11月16日,宋承宪在懦弱之后选择勇敢。他毅然的离去,留下又一个两年,他说他一定会回来,而我们,也一定会等他回来!记住!2年后,恋歌一定再飞扬!  相似文献   

18.
余华以犀利的笔锋透视生命,超越个人情感,表达对于人生的宿命和生活的艰难险阻的追问。"血"的意象正是这些思考的载体,因而具有一种超越的文化意义。其作品始终展现出他对人的存在、生命意义的不竭思考和执着思考。文章主要分析了"血"作为自然、血缘、灾难的象征意义,并分析了在其作品中的深层含义。  相似文献   

19.
有“催泪弹”之称的经典韩剧《蓝色生死恋》不仅让电视机前的观众哭作一团,也让有着两道招牌剑眉的男主角宋承宪,在一夜之间成为韩国炙手可热的当红小生。不可否认,宋承宪作为韩剧一线小生的地位不可阻挡。在《律师情人》中,他仍然扮演着大众情人的角色。宋承宪对于感情有着极深的领悟力与感受力,每当情节需要与女主角谈情说爱时,便会想起自己以前的女朋友,真情的流露自  相似文献   

20.
引言:王芸在2006年第三期《芳草》文学杂志上,发表了中篇小说《虞兮虞兮》。王芸在这部作品中一改过去纤细文弱、灵光闪烁的语言风格,恬静、从容、朴实地讲叙了两个女人与一个男人的悲剧故事。本篇可以说是作家多年沉淀于生活深处、渗透于心的一部优秀的中篇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