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滇越铁路路线经过了云南省的河口、屏边、蒙自、开远、弥勒、宜良、呈贡、昆明市等地,其路线大部分远离经济发展、人烟兴旺的坝区而经过荒无人烟、气候恶劣的偏远未开发之地;滇越铁路修建之时瘴气盛行,给铁路的修建带来了巨大的障碍,大量的人员逃离和伤亡,招工、留工困难,当时的法国铁路公司采取了系列应对措施:如提高工价、改善住宿及医疗条件等,还是免不了人员的伤亡;结合相关的资料对此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瘴气在广西消减的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瘴气由气候和环境的恶劣而产生,而最终又随着气候的变迁和环境的改善而逐渐地消减、消亡.随着时间的推移,瘴气对明清时期的广西所带来的社会影响伴随着自身的消减而渐趋弱化,而瘴气这种消减的趋势是与明清时期广西的移民入迁和人口增长,土地开垦和经济发展,土司制度和改土归流,气候变化以及防治技术的提高等因素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3.
滇东北矿业开发历史悠久,自汉代始就有了文献记载。其中,清代的矿业开发规模和产量最大,留下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引起了学界关注。但学界的研究,对清代滇东北矿业开发与自然环境变迁的整体性、系统性研究很少。纵观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界对清代滇东北矿业开发的研究,学术成果丰富,主要集中对矿业政策、生产、性质和交通运输的相关研究。本论文的研究,通过对清代澳东北地区矿业开发全貌的有机整合,侧重对矿业开发中自然环境变迁及其治理策略的研究,通过文化反思,重点揭示清代滇东北地区生态退变的原因,并从文化的角度探讨清代滇东北自然环境治理的方略。  相似文献   

4.
清代云南科举从顺治十七年(1660年)始,至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止,共开97科乡试,产生了97位解元。清代云南解元群体存在着自身的特性:首先是云南解元群体分布的地域集中性和中试时段的时间集中性,其次是解元群体仕途差异性,最后是解元群体呈现科举家族特性。这些特性使云南解元群体有别于其他省份。有清一代,云南产生了如萨纶锡、谷际岐、窦垿和周钟岳等著名解元。  相似文献   

5.
竹枝词是一种起源于民间的诗歌形式,它有着记录风土的重要功能。清代云南竹枝词是记录和反映清代云南社会的重要资料。在清代云南竹枝词中,大量记载了清代云南少数民族的居住、分布、风俗等各方面的信息。同时,清代云南竹枝词在一定程度上有补充地方志的重要功能。清代云南竹枝词有着重要的民族学价值、民俗学价值以及方志学价值。  相似文献   

6.
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阶段,这一时期,云南农业有了一定的发展,清政府采取了一定措施, 如募民垦荒,兴修水利,种植经济作物等。但清后叶,随着帝国主义的大力入侵,农业逐渐衰退。  相似文献   

7.
士绅作为地方精英是拥有领导地位及各种特权的社会集团,在国家政治事务和地方事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但是清代云南政治、经济舞台上的主角,也是很多社会责任的承担者。清代云南士绅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公共活动,对云南的地方认同和地方利益的维护以及中央政府对地方社会的控制和国家认同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是清代云南社会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相似文献   

8.
清代云南的教育中,义学占了很大比重。特别在康熙、雍正年间,义学发展迅速,对云南的教育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但由于义学制度在教育方式、方法上有许多消极的方面,在教学内容上主要宣传了封建礼教,天命论等等。清末,新学兴起,新的教育制度逐渐代替了旧的义学。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分析自然生态环境的构成要素,在坚持生态观和持续发展观的基础上,从原自然环境及次自然环境两方面详细阐述自然生态环境具体构建方法。使论文对生态城市建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黔东南的人口现状特点出发,分析了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及发展趋势,提出了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 续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11.
根据国内外几十年来对鸟疟原虫在生物学方面的研究报导,在分类、红内期、红外期、蚊媒期及鸟疟原虫的超微结构方面作为较详细的综述.  相似文献   

12.
清代笔记中存留着大量的伶人史料,对于伶人地位、伶人交往,以及伶人的艺术面貌、精神面貌等,均有生动而详实的记载,为我们研究清代戏曲史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通过对笔记中关于伶人生存环境的史料的钩稽整理,勾画出了清代伶人处境、伶人地位,以及伶人社会交往等层面的大致情貌,认为清代伶人的生存境况是在受到等级偏见、社会变革以及时代风气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形成的,并表现出一种心理期待与现实境遇间的巨大落差。  相似文献   

13.
在诗歌退出科场七百年以后,乾隆二十二年科举加试试帖诗,成为清代科举改革中的有力之举。文章即探讨这一文化事件得以持续实行的原因,当是清初历代科举改革政策的积累,诗教与鼓吹休明的需要,及试帖选本的"与时俱进"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公众对慈善组织的信任是慈善事业正常运行和持续发展的前提。信息披露机制是慈善组织与民众建立信任关系的渠道,也是民众、政府监督慈善组织运行的手段。清代慈善组织的信息是通过征信录披露的。清代慈善组织信息披露机制包括三个部分:信息生成制度、信息披露方式、信息披露原则。通过信息披露制度的研究,我们发现信息公开的对象是民众、政府、其他管理者以及神灵。而征信录的编制和传送,在当时客观上形成了一个由内部监管、民众监管、政府监管、神的监管共同组成的慈善事业监管体系,这一体系有力地促进了清代慈善组织监督机制与信任机制的建立,促进了慈善事业的繁荣。  相似文献   

15.
清王朝在加强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的进程中,创置了边疆民族地区的官办初等教育体制--义学.地处西南边疆的云南、贵州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开始设立义学,且随着改土归流而全面铺开.但是由于滇、黔两省的历史原因、地理条件、办学模式等方面的差异,两省义学在运行的过程中,有着各自的发展历程和办学特色,两省义学都以对边疆民众广行教读与识字明理为目的,最终对于加强多民族国家整体发展和提高少数民族文化素质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新平县疟疾流行严重,主要是由于存在着大量的传染源,因居民不卫生的生活环境、浅薄的卫生意识,以及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大量传染媒介-微小按蚊的存在导致的。传染源通过按蚊传播给易感人群,造成疟疾的感染流行。新平县的疟防措施采取了消灭传疟按蚊,同时进行现症病人根治与易感人群的管理与预防的措施,取得了很大成效。  相似文献   

17.
18.
清代东北南部地区移民与环境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初年,由于大规模地向中原移民,东北南部人口稀少,土地荒芜,自然环境很长时间保持一种原始状态。但是,随着移民的进入,东北南部环境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先是柳条边以南,接着是热河蒙地,再接着是鸭绿江西和大围场,随着土地接连被开发,人口对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最后人不得不离开这里。寻找新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19.
疟疾是一种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传染病.云南历史上长期称为瘴疫之区,疟疾分布在省西南、南部、东南地区和河流流经的河谷低地,地理范围极广,患者人数庞大,死亡惨烈,是云南头号传染病.晚清民国时期云南疟疾大流行有两次.清政府缺乏预防、控制和扑灭云南疟疾的办法,也没有设立相应的机构.1936年7月,云南全省卫生实验处成立,筹划推进疟疾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距离有效控制疟疾疫情的目标仍然遥远.  相似文献   

20.
清代的湖南城市经济发达,人口繁多,对城市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政府对城市的管理远远落后于城市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会馆、公所等城市民间商人组织就承担了城市经济、社会管理、公益事业的等多方面职能。清代湖南城市民间商人组织承担城市管理之职能,对今天的城市管理创新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政府应扶助城市民间组织的发展,民间组织应主动适应社会以担当城市管理的重任,充分发挥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