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探究语文课程与文化的关系,无论是就历史与现实中实然状态的语文课程的文化逻辑及语文课程在文化发展中曾扮演的角色与发挥的作用,还是就当代及未来的应然状态的语文课程的文化逻辑及品性,都不得不在逻辑层面对语文课程与文化的内涵给出基本的阐释。因为,如果不明确地揭示语文课程与文化的内涵与实质,那么,无论是反思既定的语文课程与文化的关系,批判当下语文课程的文化逻辑,还是重建全新的语文课程与文化的关系,再构未来语文课程的文化逻辑,都会因缺乏充分的逻辑前提和有力的依据而不具备适切性。  相似文献   

2.
地方文化是语文课程创生的重要环境,明确地方文化与语文课程资源的内涵,认识开发地方文化中语文课程资源的意义与指导思想,是有效开发地方文化中语文课程资源的先决条件,也是拓展语文课程内容、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和传承地方文化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这样指明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关系:"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要求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要承担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一、语文学科包含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语文是文化的载体,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和丰厚的文化蕴涵。"语文课程的文化研究"不仅是课程理论建设的需要,而且有利于语文课程的改革与发展。然而,这一课题目前尚未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因此,有必要对"语文课程的文化研究"的内涵、价值与走向等几个基本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阐释。  相似文献   

5.
课程与文化有着不解之缘。本文从教师与学生、语文教材、语文课程的实施三个维度对语文课程的文化内涵进行了梳理与阐释,以期能对当前的语文教学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6.
课程包括学习的内容、分量、进程等的总和,课程的内容、设置、过程本身就蕴涵着文化的内容并生产着创造着新文化。语文课程内容更是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语文教学的过程是文化的传承也是文化的创造过程。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物质、制度、精神等多方面的内容,语文课程也涉及到文化的方方面面,但语文课程最具特点的文化还是精神文化,语文教育所产生的文化价值也主要是精神价值,即课程对人的精神的引导和教化,同时精神文化对社会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发展又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教育自身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的语文教育就是文化教育.因此,要搞好新课标下的语文教育,除了要充分挖掘语文课程自身的文化内涵之外,必须致力于与语文课程文化相适应的社会文化环境建设,确立具体实施的文化策略.  相似文献   

8.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总目标之一[1]。语文课程,对传承和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和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国学,"就形式而言,国学是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就内涵而言,国学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2]。因此,关注语文课程中的国学,并充分认识国  相似文献   

9.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文化自信”列于核心素养之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古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在组诗教学中,关注古诗的形式、内容、表达,关注组诗组合的内在逻辑,在统整关联中逐步推进,理解内涵意蕴,吸收文化光华,厚植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0.
一、语文课程资源的内涵 语文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语文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语文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语文课程资源按空间分布,大致可以分为校内语文课程资源和校外语文课程资源,校内语文课程资源又可分为课内与课外语文课程资源,如教材、教师、教学设施、学生等;校外语文课程资源,有校外图书馆、博物馆、网络、社区文化、家庭等。语文课程资源与语文课程的德育功能关系十分密切,没有语文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语文课程的德育功能就很难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11.
在传统课程理论探究与课程发展实践中,对于课程与文化的关系问题,始终秉承着课程是文化承传工具的观点。这样的命题与逻辑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造成了课程的文化品性缺失,使课程只是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工具存在。基于对这个命题的质疑以及课程文化品性缺失的表现,重建当代课程的人文性、建构性、教育性、民族性和超越性的文化品性就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例谈湖湘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课程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不仅应该关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而且需要体现地方文化的特点和要求,实现文化的整体统一性与地方差异性的共生共荣。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课程实施中自觉、合理地开发利用湖湘文化课程资源作为语文课程内容。具体可采用以下方法。  相似文献   

13.
培育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是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和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针对语文与文化脱节的现象,借鉴文化教学理论成果,提出语文教学落实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目标的三条路径:挖掘教材文本内涵,系统规划和整合文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方法,构建语文文化课堂,在听说读写等言语实践中无痕融入文化元素;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开...  相似文献   

1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中小学语文课程在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小学语文课程的深度融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价值认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在现实中,促进中小学语文课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有如下三条路径:转变课程观念,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丰富教学内容,分学段有序推进融合;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实践与体验。  相似文献   

15.
杨泉良 《教育导刊》2007,(11):26-29
教育自身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的语文教育就是文化教育。因此,要搞好新课标下的语文教育,除了要充分挖掘语文课程自身的文化内涵之外,必须致力于与语文课程文化相适应的社会文化环境建设.确立具体实施的文化策略。  相似文献   

16.
足球运动作为风靡世界的第一运动,无论是运动本身还是运动内涵,都已经具有其独特的文化意义。我国也正在大力推行中小学足球运动。今天就来与大家一起谈谈,中小学足球文化在视觉中是如何体现的。  相似文献   

17.
具有什么样的语文课程观以及建设什么样的语文课程是语文课程发展的根本问题。语文的内涵既包括语言,又包括言语。语文课程的对象是学生,语文课程的设计与建设必须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语文课程的宗旨是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离开了它,语文课程的任何功能都不能得到实质性的发挥。民族性是母语课程的文化个性,语文课程必须植根于民族文化。创新是母语课程发展的时代特征,也是它的活力所在,语文课程必须适应时代发展作出必要的调整。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语文课程文化的重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语文课程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既反映和体现了中国文化变迁的历史,又在不断地重塑着新文化的视野。在进入21世纪文化的多样性已成为这个时代重要标志的时候,语文课程一方面应该敞开心扉,广纳百川,处理好实用文与美文、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经典作品与大众作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另一方面又应该坚守语文课程文化本身的基质,在新时期重塑语文课程文化视野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我国语文课程传递的是以民族精神为核心的主流文化,要在文化自觉视域下对语文课程文化重新进行定位.就必须遵循“各美其美、关人之美、关美与共”的原则,将代表大众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外国文化等的语文教学资源,有选择性地纳入语文课程,凭借对静态文本的整合和动态教学的创生来重新解读语文课程文化。  相似文献   

20.
无论是祥和的民俗文化节日,还是充盈时代气息的“当代节日”,都有着特有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蕴含着一定的文化和内在精神。叶圣陶先生告诉我们:“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