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语六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其中“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教材和教参是这样解释的:“(使他)身受贫困之苦,所行不顺,所做的事颠倒错乱。”这样解释虽然也讲得通,但从上下来看,却有些重复,究其原因是标点欠妥。此处应断为“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2.
王涛 《学语文》2023,(5):91-93
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选用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但未明确注解文句“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中“行”的意思,导致该句译文艰涩难懂。本文认为该句中的“行”是个副词,用以衔接前后不同的行为或事态,可译为“又”。这种释义不仅符合古代汉语中“行”的用法,也解决了该句的句意理解问题,还可使该句在句意、文脉、音韵上与前后文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3.
《孟子·告子下》有这样一段话: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其中"行拂乱其所为"一句,汉赵歧注为"所行不以拂戾而乱之",宋孙奭疏为"所行不遂而拂戾其所为",今人杨伯峻先生译为"他的每一行为总是不能如意",黄岳洲先生译为"行动(的结果)违背他所想达到的目的".各家对句子的解释虽有差异,但将"行"解作"行为"却是一致的.我们认为这句的难点正在这个"行"字上.这个"行"  相似文献   

4.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祈不能。”对其中“行拂乱其所为”一句,初中《语文》第五册将其翻译为:“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我认为这样解释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5.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对其中“行拂乱其所为”一句 ,人教社初中语文第五册译为 :“所行不顺 ,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我认为这种译法不正确。译者将“行拂乱其所为”随意断开为“行拂 ,乱其所为”的做法是错误的。因为目前所见各种版本的《孟子》中未见有如此标点的 ,而且将“所行不顺”作为“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的主语 ,显然无视前后语句的整体连贯性 ,对句子的真正主语“天”视而不见。从译者的意图来看 ,似乎是“他”作了“所行不顺…  相似文献   

6.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节选自《孟子·告子下》)一文中“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句,总给人一种读来拗口,释来牵强的感觉。其原因如下: 此章从“必先苦其心志”起至“所以动心忍性”句前,都是论述“天”给“将降大任”者预先设置用以磨练其品性的种种困难,用动宾短语句构成排比,使动词“苦”、“劳”、“饿”、“空乏”、“拂乱”支配以“其”为首的五个宾语。可是按现在的句读,本该整齐划一的句式在本两句突然变得参差不齐──双音节的“心志”、“筋骨”、“体肤”、“所为”中夹了一个单音节的“身”,动词“拂乱”前又兀自多了一个“行”。”从译文的角度看“空乏其身”尽管勉强能讲通,“行拂乱其所为”中的“行”和“所为”就免不了语义重复之虞。  相似文献   

7.
张大根 《学语文》2006,(2):47-47
近日,本人在教学过程中碰到了这样的现象,即我们阅读古代诗文,文字浅显,容易认读,但不易理解得准确。比如《木兰辞》中的“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小学生对这些字都认识.似乎都懂得什么意思。大概也是因为这个原故,历来的课本对这两句话也就没有任何注释。  相似文献   

8.
张必赋 《物理教师》2003,24(5):35-35
新修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课本 (人教社出版 )里 ,在“液体压强的计算”课文后有一道联系实际的问题 :“工程师为什么要把拦河坝设计成下宽上窄的形状 ?”课本中还附有两种拦河坝的截面形状 ,一个是扉页上三峡混凝土重力坝的彩照 ,另一个是图 1 0-1 6乙的土坝 ,二者都呈下宽上窄 .初中学生根据液体压强公式 p =ρhg ,就会做出这样的回答 :“由于水的压强随水深的增加而增大 ,使得水坝下部比上部受到的水压强变大 ,为了防止水把坝体压坏 ,所以就把拦河坝的下部加厚 ,设计成下宽上窄的形状 .”这是物理教师认可的正确回答 ,它也符合…  相似文献   

9.
学生阅读现代文时感到难以读懂文意和把握内涵。其中最关键的一个原因是学生没有掌握恰当的阅读方法。笔者多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总结出用“四读法”能更好地解读和走进文本。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文结合人教版九(下)语文《那树》一课,谈谈具体的操作流程。  相似文献   

10.
一、我对习作“自得其作”的理解 所谓“自得其作”,就是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获得作文的自由。一旦学生把写作文当做“交流”“表达”“随笔”“说心里话”的需要,“爱写”“我要写”就会成为必然的追求。  相似文献   

1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高考的改革也在进行.由于考试体现了一定的公平性,决定了考试仍是评价学生的重要手段,考试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不可能取消.新课标提出“要重视学生做数学的过程”,考试离不开解题,解题教学仍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解题能力的强弱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将来的发展(是否能升入更好一些的学校).  相似文献   

13.
一、我对习作"自得其作"的理解所谓"自得其作",就是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获得作文的自由。一旦学生把写作文当做"交流""表达""随笔""说心里话"的需要,"爱写""我要写"就会成为必然的追求。二、学生的习作"自得其作"吗小学生并不缺乏丰富多彩的生活,但大多数学生写作文常常是无从下手,有畏难情绪。有些学生一听"习作"两字就头  相似文献   

14.
学术界对"度"的概念下过不少定义,但是我认为控制论中"度"的概念与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把"度"应用到教学中来就可以作如下理解:教学系统是一个可控制的系统,为了对教学系统实行有效的调控  相似文献   

15.
语文欣赏,旨在认识和欣赏人生的真善美,而数学欣赏,则要欣赏数学文化和数学思维的真善美.数学具有二重性,波利亚认为:“数学有两个侧面,它是欧几里得式的严谨科学,但它也是别的什么东西.用欧几里得方法提出来的数学看起来像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但在创造过程中数学看来却像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  相似文献   

16.
对于三角形全等判定中的ASA,以前的人教版教材是作为公理来教学的.先由学生做验证性实验,按ASA条件作两个三角形,再通过剪纸、重叠、比较发现全等,从而得出ASA判定.这种教法给人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的感觉,缺乏探究性,不能很好地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因为这种教法等于先告诉学生有ASA判定存在,再让学生按ASA条件作两个三角形操作验证.而新课改理念注重的是自主探究、观察实验、猜想验证、讨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材中经典名篇不少,对这些名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教学法原则同样适用。近来,有研究者指出,“当教学文本的文体样式确定下来,‘教学有法’则表现为‘教有定法”’,即“文体既定,教有定法”。那么,是否文体样式一旦确定下来,我们都可以用相同的教法去上课?换言之,诗歌就是这样教的,小说就是这么读的,散文教学可以先这样后那样?显然不是。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越来越频繁,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说话训练就显得极为重要。那么,对中学生说话能力的教学要求是什么呢?这个要求是:用普通话回答问题,与人交谈,讲述自己的见解,向别人介绍事物,发表自己的意见,做到语言清晰、意思明白、条理清楚、态度自然。  相似文献   

19.
初中思品的教学过程是以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知识传授为载体,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三维目标的过程。而三维目标的最终实现,很大程度上有耐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新的时期下,再谈“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有其必要性和紧迫陛。那么该如何提升和完善,对此笔者通过实践产生以下两点思考:  相似文献   

20.
对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莉 《黑河教育》2009,(4):22-22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洋思中学创立的一种教学模式。“先学”,不单单是指让学生泛泛地、单纯地看书。而是在教师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随后的教学过程都围绕这一目标进行),提出自学相关要求,进行学前指导后,学生带着思考题在规定时间内自学相关的内容.完成检测性的练习。自学的形式多种多样、灵活多变,可以是看例题、读课文、看注释、做实验、发现疑难做记号、做与例题类似的习题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