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副词主要用于修饰限制动词和形容词 ,有时也修饰整个句子。古汉语中 ,动词谓语句占绝对优势 ,与之相适应 ,副词也比较多 ,而时间副词又是最多的一种。其中 ,有少数与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基本相同 ,如 :“已、曾、正、将、终”等 ,而多数的意义与现代差别较大。掌握这方面的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 ,对学习文言文是大有益处的。就中学文言文中的时间副词来看 ,最主要的有 :(一 )表示短暂时间的副词 :“旋、寻、俄、俄而、俄顷、少顷、顷之、已而、既而、未几、无何、少间、斯须、须臾、少焉、少选、顷刻”等等。这一类最多 ,它们都表示间隔了一段短…  相似文献   

2.
杜若 《当代学生》2016,(Z1):113-115
预初、初一组·选择题下面这些副词中,并非表示时间短暂的一项是()。A.未几B.少顷C.须臾D.稍稍【参考答案】:D【解析】在古汉语的各类副词中,表示时间的副词数量最多,情况也最复杂,辨析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除了本题的"未几""少顷""须臾",表示时间短暂的副词还有顷之、俄而、少时、顷刻、有间等,相当于"一会儿""过了一会儿"的意思。例如:(1)"顷之,客请与予对局。"(钱大昕《弈喻》)(2)"俄而百千人大呼。"  相似文献   

3.
导语: 《扁鹊见蔡桓公》一文选自《韩非子.喻老篇》。文章短小精悍,警譬动人,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一个讳疾忌医、必将病入膏盲,不可救药这样一个深刻的哲理。简要导析文章一开始,就树立了扁鹊与蔡桓公这两个对立面,围绕“有疾”与“无疾”这个尖锐的矛盾展开论争。以蔡桓公讳疾忌医终于病人膏盲而死结束,证明了扁鹊诊断的精微准确。阅读时要注意开始时作者所用的“立有间(jian)”一词、“有间”这个时间副词比“须臾”“俄顷”要长,“立有间”之后,扁鹊才下断言,说明扁鹊已通过“望诊”——即察颜观色对蔡桓公的病初步确诊。“立有间”三个字用得很有分寸,一是证明扁鹊言出有  相似文献   

4.
读了《扁鹊见蔡恒公》一文。人们总是喜欢嘲笑“讳疾忌医”的蔡恒公。把他当作“听不得批评,容不得异议”的反面典型。其实,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对这则故事细加咀嚼。或许会有这样的感受:酿成蔡恒公悲剧的原因。除了他自身的主观因素外,作为神医的扁鹊也难辞其咎。  相似文献   

5.
释“无请”     
《扁鹊见蔡恒公》一文中的“臣是以无请也”一句,课后对“无请”的解释是“不问,意思是不再说话。请,问”。教学参考书对这句的译文是“所以我不再过问了”。我认为,这样的注释与译文均欠妥当。把“请”释作“问”,与  相似文献   

6.
《口技》一文中表示时间短暂的词不少,但“忽然”与“少顷”不是一家人。一、意义不同,词性不同。文言文中,“忽然”是形容词。忽:快速。然: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现代文中“忽(忽然)”是一个副词,表示来得迅速而又出乎意料。例如:“前天同两个女孩到西湖山中游玩,天忽下雨。”(摘自丰子恺《山中避雨》)“少顷”(一会儿)是名词,指很短的时间。“可惜他拉了一会儿(胡琴)就罢,使我们所闻的只是嘈杂而冗长的雨声。”(摘自丰子恺《山中避雨》)现代文中“少顷”等词已经死亡,“一会儿”是它们的后代。二、作用不同。文中“忽”表示“…  相似文献   

7.
1.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同“悦”,愉快。)《论语六则》2.直:系向牛头充炭直。(同“值”,价钱。)《卖炭翁》3.还(xuan):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同“旋”,回转,调转。)《扁鹊见蔡桓公》4.止:止有剩骨。(同“只”,只有。)《狼》5.已:曾观弈者之不若已。(同“矣”,了。)《弈喻》6.火:出门看火伴。(同“伙”,伙伴。)《木兰诗》7.贴: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同“帖”,涂抹)《木兰诗》8.坐:满坐寂然。(同“座”,座位。)《口技》  相似文献   

8.
王培明在《是姓成名名,还是以成为名?》(以下简称王文,见《语文知识》1994年第4期)一文中认为:《促织》一文的主要人物“成名”不是“姓成名名”,应是“以成为名”的意思。对此,笔者不敢苟同,现就王文所列三条理由谈些看法。王文的第一条理由是,《促织》全文写到“成名”二字的只有一句,  相似文献   

9.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翻译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名词作状语如“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犬”是名词,充当动词“坐”的状语。翻译时,要译成“像犬的样子坐在(屠夫的)前面”。又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要译成“用筐(把泥土)运到渤海的边上”。再如“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要译成“皇上叫他在外带兵”。由上面例子可以看出,名词作状语在译成白话文的时候,前面一般要加上一个适当的介词,组成介宾短语,充当动词的状语。二、数量词的翻译⑴数词直接修饰名词或动词,中间不用或极少用量词。如《口技》中的“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翻译时加上…  相似文献   

10.
初中语文第二册中的《狼》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狼三则》,以短短200字的篇幅、划出两头狡诈而又凶恶的饿狼形象.短文第一部分屠户遇狼时的心态,由“惧”(“屠惧,投以骨”)而御(“弛担持刀”)而终至奋起杀狼(“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写得细致入微,有声有色,但这一切,均是被动的,乃“不得已而为之”.屠户面对的敌人:两只饿狼凶残、贪婪而又阴险狡诈,被置于死地的屠户因选择了反抗而绝处逢生.  相似文献   

11.
全国通用的初中语文课本,共选入文言课文二十八篇。这些课文多是传统名篇,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大都值得借鉴,也适合教学。但是,作为语文教材,其中某些注释、 标点略嫌美中不足。为了有助于课本的日趋完善,谨就管见所及,悉依册次、篇目,提 出一些点滴商榷。 《狼》 (第一册)的结尾标点为:“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相似文献   

12.
“顷刻”是一个时间副词,古今皆用。因常阅读报刊,故时常发现好些人把“顷刻”,写成了“倾刻”。手头有例,顺录如下:(1)倾刻之间使那些……丢尽了名声。(《南方日报》1982年8月16日第四版)  相似文献   

13.
对蒲松龄《促织》中“促织”的解释,一般选本统编中学语文课本上,均为“促织,蟋蟀”或和“蟋蟀又名促织”。但是,蟋蟀为什么叫“促织”,“促织”究竟是什么意思?似有进一步弄清之必要。蟋蟀的名称最早见之于记载的,当是“蟋蟀”,这个名你《诗经、唐风》就有《蟋蟀》篇。后,它的别名就很多了。举其要者,曰蛬  相似文献   

14.
潘启雯 《语文知识》2004,(12):14-14
1.俄。如: 俄刻十催。(萧子良《请停台使检课表》) 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龁敌领。(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2.俄尔。如: 夜阑就寝,备尽绻缱,俄尔晨鸡报曙,女起告辞。(薛用弱《集异记·李汾》)  相似文献   

15.
〔教材依据〕文言文综合阅读题主要取材于课内文段.文段出处在以下篇目范围内:《为学》、《故事三则》、《狼》、《<论语>六则》、《扁鹊见蔡桓公》、《口技》、《愚公移山》、《大铁椎传》、《冯婉贞》、《短文两篇》、《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黄生借书说》、《捕蛇者说》、《岳阳楼记》、《曹刿论战》、《唐雎不辱使命》、《出师表》、《登泰山记》。  相似文献   

16.
“蹄敫”补注云南云县一中金元中《促织》:“牛羊蹄各千计”,课文注:“意思是牛羊各几百头。蹄,就是脚,见《史记·货殖列传》。”笔者认为这只讲了“蹄”的意思,“”的含义没说。“蹄”的“”有两种说法。一种意见认为“”是“肛门”。《史记·货殖列传》:“马蹄千...  相似文献   

17.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六则》)“说”通“悦”,愉快。2.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3.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同上)  相似文献   

18.
<正>师:学完课文《狼》,老师想问一问你们,作者蒲松龄对待狼的态度是什么呢?从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生:从文末作者的评价,“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报以嘲笑、蔑视的态度。师:非常好,你根据文意读出了情感,但是你们是否注意到这些语句的结尾分别用了不同的语气词,你们想过这是为什么吗?我们先一起将它们圈画出来。  相似文献   

19.
“须臾”一词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出现多次,但对它的词性认识存在争论,一直不很确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语句的分析与理解,阻碍了对古文的学习与认识。《语文基础知识手册》将它归类为“时间副词”,笔者认为不妥。现作初步探讨,敬请方家指正。先看几个典型例句:(1)(吾)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前赤壁赋》,谓语)(2)吾尝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定语)(3)须臾,客去,予亦就睡。(《后赤壁赋》,状语)(4)须臾,(云彩)成五彩。(《登泰山记》,状语)(5)(沛公)坐须臾,起如厕,因招樊哙出。(《鸿门宴》,补语)(6)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  相似文献   

20.
文处}课文中}的读音 ‘救勒歌) (救勒歌》《回乡偶书少《黔之驴》 《黔之驴》《论语》六则通常读音 ye11面讨、t贬11 l汇饭〕川滋叫shl幻扣﹂坐竺竺蜘一、卿《扁鹊见蔡桓公》}Jl朋 一又「:技》}h。、。jl〔In祖1从ld而1叭』坐f(Ai一shi一︸塑俪笠空〔i丝李}塑宜全(核舟记少4 JlJlQ一、竺恤顿一令一黑天似弯庐,笼盖四野风吹草低见牛羊乡音无改鬓毛衰黔无驴,有好事称船载以入驴不胜怒,蹄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扁鹊见蔡恒公.立有问。又夹千百求救声,曳屋许许声穿叮曲智雯亡以应大铁惟,不知何许人。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但闻燕山胡骑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