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智慧 《语文知识》2002,(12):18-19
《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分别是苏轼、辛弃疾的“怀古”名篇,历来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振撼了一代又一代热血青年的心魂。殊不知,它们的最初出现也曾被人视为异端。特别是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出,就有伶人把它和当时红得发紫的柳永慢词  相似文献   

2.
《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分别是苏轼、辛弃疾的“怀古”名篇,历来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震撼了一代又一代热血青年的心魂。殊不知,它们的最初出现也曾被人视为异端。特别是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出,就有伶人把它和当时红得发紫的柳永慢词放在一起调侃:“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  相似文献   

3.
《汉书·窦田灌韩传》 :“坐乃起更衣 ,稍稍去。”该句亦见于《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其中“稍稍”一词在《史记》和《汉书》中均无注释 ,盖为常见之义 ,即“逐渐”也。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常用词 (八 )》“稍”字条认为“‘稍稍’二字叠用等于现代的‘渐渐’” ,并举该句为例。《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将该句释为“座上的客人看见势头不对 ,便起身托言上厕所 ,渐渐地散去了”。王伯祥《史记选》将该句释为“坐客于是托言更衣 ,陆续退去”。《汉语大词典》“稍稍”词条下共有十一个义项 ,其中“随即 ,已而”条下举《史记》该句为例。按…  相似文献   

4.
《语文知识》2001年第9期《<昨天·今天·明天>中的语病》一文指出小品《昨天·今天·明天》中有两处语病:第一, “小伙子长得比较帅呆了”为“限制多余”;第二, “我此起彼伏”为“搭配不当”。笔者认为这不是小品的语病,相反,它是小品的幽默之所在,是作者主动的修辞  相似文献   

5.
由赵本山、宋丹丹、崔永元合演的《昨天·今天·明天》是小品中的精品,获得当年春节联欢晚会小品类一等奖。仔细玩味之余,我发现其中有两句话不妥。一是当崔永元问白云(宋丹丹饰)黑土(赵本山饰)谈恋爱时谁追的谁时,黑土回答:“其实,小崔,你应该有这种眼力,当时,我,用现在的话说,小伙子长得比较帅呆了。白云追的我。”“比较帅呆了”不妥。帅呆了肯定比帅的程度深,也就是非常帅的意思,能说比较非常帅吗?另一处是白云畅想未来时说:“我是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走在春风里,准备跨世纪。想过去,看今朝,我此起彼伏,于是乎,我冒出个想法。”崔问:“啥想法?”白云回答:“我想写本书。”《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此起彼伏”为:这里起来,那里落下,表示连绵不断。人怎么能此起彼伏呢?大概是说心情很不平静,像潮水一样此起彼伏吧。  相似文献   

6.
《南史·谢弘微传》有一则文字云 :“元嘉十年卒 ,年四十二。文帝叹惜甚至 ,谓谢景仁曰 :‘谢弘微、王昙首年四十 ,名位未尽其才 ,此朕之责也。’”短短4 1字 ,读来却令笔者产生两点疑问。其一 ,王昙首与谢弘微一样 ,都是宋文帝倚信的大臣。但据《南史·王昙首传》云 :“元嘉七年卒 ,时年三十七。”则昙首享年仅 37岁 ,与上引文“年四十”不相符。其二 ,谢景仁为弘微从叔 ,但《宋书·谢景仁传》、《南史·谢裕 (按景仁的本名 )传》并云 :“(义熙 )十二年卒。”据此 ,谢景仁卒于义熙十二年 ( 4 16) ,比谢弘微卒于元嘉十年 ( 4 33)还早 17…  相似文献   

7.
册二页四二五侯寘《水调歌头&;#183;湘水照秋碧》:“扫欃枪,苏耄倪,载弓櫜。”注:“扫欃枪:除旧布新。欃枪,彗星别名;苏耄(mao):指苏轼。倪:傲视。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有‘老夫聊发少年狂’之句。”按:误,“扫欃枪”,言除去敌人之兵乱(指金人);“苏耄倪”,使老人小孩得以苏息,语出《孟子&;#183;梁惠王下》:“反其旄倪。”赵岐注:“旄,老耄也。倪,弱小,倪倪者也。”  相似文献   

8.
用典是古代诗人常用的技巧,在欣赏一些怀古诗作时,人们常将用典与怀古混为一谈。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人教社《语文》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第103页介绍道:“用事是用典的一种方式……除了回顾作者四十三年前南下归宋经历那一层之外,全属用事。”浙江教育出版社《高中古代作品译注评赏》认为“这首词几乎通篇典故”。《唐宋词鉴赏辞典》也持相同观点。仔细辨析,品评者有将用典与怀古相混之嫌,下面试作一分析。此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年),当时,韩侂胄正准备北伐芯右丫玫男疗彩苊蚪?出镇江防要地京口。作者登临京  相似文献   

9.
对马致远词《天净沙&;#183;秋恩》中情与景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论证,认为这首词之所以充满艺术魅力,在于它将深秋的迟暮苍凉之景与游子的“秋思”情怀完美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0.
刘长正 《语文知识》2002,(12):41-41
《庄子·秋水》入选高中语文新版教材。其文曰: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指黄河)。泾流之大,两(?)渚崖之间,不辨牛马……顺河而东行,至于北海……”。“北海”何指?教材小注曰: “北海,(黄河东端)北方的大海。指东海的北部。”该注不确。  相似文献   

11.
《诗经·卫风·氓》叙述的是至今仍在无数次重演的痴情女子负心郎的爱情故事。诗歌以其高度的浓缩性、跳跃性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一、氓之魅力在何处“氓”与“我”在一次集市上相逢后就订下了终身大事,不禁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氓”的魅力究竟有多大,使“我”一下子就答应了“氓”的求婚?  相似文献   

12.
《论语·泰伯》中“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句,历来有不同的断句和解释,分歧的关键在于对其中重点词“民”的理解。下面略陈己见。早在“五·四”运动前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为倡导民主,曾说这句话古人圈点句读错了,应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也有人认为应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都是“老百姓可以  相似文献   

13.
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词小序“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高中语文第三册(人教版2000年12月第2版)注曰:“[《黍离》]《诗经·王风》中的篇名,首句是‘彼黍离离’。旧说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悲叹宫室宗庙毁坏,长满禾黍,就  相似文献   

14.
《诗经·卫风·氓》运用对比手法,生动刻画出了女主人公的善良和美好、氓的丑恶和卑鄙,深刻揭示了这一悲剧的社会意义。一、女主人公结婚前后不同情景的对比初恋时,女子对追求自己的男子充满真挚而深厚的感情,满以为氓能给她带来更多的情爱和幸福,因此许诺“以尔车来,以我贿迁”。然而,事实无情,结婚三载,她得到的却足痛苦和悔恨,“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尽管她爱心未移,勤勤恳恳操持家  相似文献   

15.
范建国 《语文知识》2001,(12):28-29
谢质彬先生《“新发于硎”解》一文(载《中国语文》)1987年第3期,以下简称谢文)认为:《庄子·养生主》中“刀刃若新发于硎”应解作”刀刃像刚从模子里取出来的一样”,即训“硎”为“型”,训“发”为“开”。其“后记”里还断言:“‘发’字从无‘磨’义。”我们以为其说虽新,然欠斟酌。“发”字固然多作“开”讲,然而不能以此就断言“‘发’字从无‘磨’义”。“刀刃若新发于硎”的“发”字正作“磨”解,古今《庄  相似文献   

16.
苗壮 《师道》2003,(6):25-25
儿子迷上了《哈利·波特》。他最初是从同学处阅读到《哈利·波特》的,继而一发不可收地迷恋上了它,经常在家里跟家人津津乐道里面的故事,可这并没有引起我的注意。后来在他数次强烈的要求下,同时也为了满足他的“读书癖”吧,我便到新华书店把四卷本的《哈利·波特》给儿子抱回了家。自此以后,儿子就视此书如命,没过多久,厚厚的四大本《哈利·波特》便被儿子“啃光”了。有趣的是,直到现在儿子还对此书爱不释手。后来,逐渐发现全国各种媒体有许多关于《哈利·波特》的议论和报道,简直是铺天盖地,加上联想到儿子对此书的痴迷劲,…  相似文献   

17.
叶落归根,说的是返归本源,常用来比喻事物的归宿,也多用来借指流落他乡客居异地的人终究要回到自己的故乡。“叶落归根”可以说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由来已久的根深蒂固的民族感情。“叶落归根”一词最早见于战国《荀子·致仕篇》:“水深而回,树落则粪本”。回,漩流。树,树叶。粪,施肥。本,树根。意思是说,水深了就有漩流,树叶落下来,可以做树根的肥料。如果说“树落则粪本”和“叶落归根”字句上还有不小差别的话,那么《汉书·翼奉传》注的“叶落归本,水流归末”,已和现今的字句大体一致了。《五灯会元》卷一《景德传灯录》五:“众曰:…  相似文献   

18.
说来惭愧 ,我认识苏轼 ,是开始于初中时学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抒发他个人感慨的诗所反映出的这个脱离人民的士大夫孤独形象一下子就深深地吸引住了我 ,于是我便喜欢起这个当时还只被认为是位普通诗人的苏东坡了。“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何等洒脱 ,何等浪漫 !然而真正理解东坡 ,读懂他的诗 ,还是在那首《念奴娇·赤壁怀古》里。苏轼 ,这个深陷在政治漩涡里的大文豪 ,曾因“才”而飞黄腾达 ,却也因“才”而失意不能自拔。“才华是把双刃剑”这话在苏轼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诠释。但是如果有人说仅仅是…  相似文献   

19.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广为流传的小令;人选初中语文第四册教材,又在高中语文第五册《谈白居易、辛弃疾的词四首》(朱光潜著)中加以赏析。本文拟对朱先生的赏析及教参的分析提出两点异议:一、“别枝”一词解人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诗句。句中的“别枝”一词,历来众说纷纪。主要观点有两种:1.“别”为“离开”。“别”是动词,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开了树枝,把枝上  相似文献   

20.
阳江波 《文教资料》2005,(30):117-119
咏史诗词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或发思古之幽情,或对历史进行反思,或凭吊古人古迹,或借历史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而写作的诗词。长久以来,咏史诗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永远供人欣赏和借鉴的珍贵的文学遗产。高中语文第三册(人教版)第二单元中就选编了三首以“怀古”为题的咏史词,它们分别是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和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对这三首咏史词进行比较鉴赏,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咏史词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特点。一、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