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辛弃疾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写道:"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其中"别枝""惊鹊"令人费解。"别枝"一词应解释为"另一枝"。对"惊鹊"一词深入分析,得出词人夜行到来,才是乌鹊惊飞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
吴耐 《吉林教育》2008,(3):128-128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四册教师用书》中第29课《古代诗词五首》中,教材编著者将辛弃疾(《西江月》里“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两句译为“明月出来了,树枝上的鹊一见到光,惊飞不定;半夜还有鸣蝉,起了阵阵清风。”在下面的注解中,“别枝”被注为“这里作树枝解释。原意是另一枝。”  相似文献   

3.
朱光潜对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词里“明月别枝惊鹊”的解释 ,违背了生活的真实 ;对“稻花香里说丰年”的分析 ,也和词的旨趣相左。对文学作品的评价与鉴赏 ,应返本归真 ,切忌为政治而曲解 ,为艺术而误解 ,否则便容易陷入主观臆断的误区  相似文献   

4.
辛弃疾《西江月》中“明月别枝惊鹊”一句,课下对“别枝”的注释是:“这里作树枝解释。原意是另一枝。”为什么会认为“别枝”的原意是另一枝呢?原来在古代没有“另”字,要用到“另”字的意思时都写作“别”。这样古代的“另”字就兼有了“别”和“另”两个字的的意思。到底解释成哪一个字就得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判断了。“别枝”在此处解释成“另一枝”并不妥当。因为讲不通,所以又由“另一枝”再进一步解释成“树枝”。这同样很牵强:为什么“别”字的意思完全消失了?词义变化的轨迹不清楚。我认为“别”字在这里就是离别的别,“别…  相似文献   

5.
辛弃疾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向来以清新自然而被人称道,"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更是描景的神来之笔,然而,对"别枝"的理解尚有分歧.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第五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版)第32课<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节选自朱光潜先生<艺文杂谈>)中认为"别"是"离开"、"落下"之意.朱先生说:"别是动词,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枝上的乌鹊惊动起来."朱先生的观点非常新颖(以致有的鉴赏辞典也沿用此说),但有失原意."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笔者不揣谫陋,试作以下分析.  相似文献   

6.
关于“明月别枝惊鹊”●陆精康“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是辛弃疾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起首两句。“别枝”乃至整个句子的意义,素来众说纷纭。(注)朱光潜先生在《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一文中,对该句作了“与一般解释不同”的分析。朱先生认为,“...  相似文献   

7.
8.
也说“明月别枝惊鹊”●重庆永川水绍韩宋代辛弃疾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对其前句中的“别枝”一词,名家所训分歧,致使句意不一。一、训“别枝”为“离别树枝”朱光潜先生云:“‘别’字是动词,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  相似文献   

9.
刘朋 《语文知识》2005,(8):47-47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长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冯延巳,南唐中主时任宰相。身处内忧外患的南唐小朝廷,不免时时感受到一种末世情。这种情绪渗透到他的词中,便带有一种不可明言、难以确指的感情,需要读者从多方面去联想和思考。  相似文献   

10.
对于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一句的“别”字 ,历来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归纳起来 ,有以下三种解释 :解释 (一 ) :“别”即“横斜突兀”、“旁逸斜出”。《唐宋词鉴赏辞典》(商务出版社 )就作此解。它将“明月别枝惊鹊”理解成 :因为月光明亮 ,所以鹊儿被惊醒了 ;鹊儿惊飞不定 ,不是盘旋在一般枝头 ,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解释 (二 ) :“别”即“照着”、“照亮”。这种理解占多数 ,《中学教参》以及较权威的《唐宋词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 )都认同这种理解。将首句理解为 :明亮的月光 ,照着那…  相似文献   

11.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曹刿论战》)课文注“靡”为“倒下”。这种说法颇为流行,连《辞海》也是如此。对此,似可商榷。我们可以设想一下“齐师败绩”溃逃的情景:车轮滚滚、杀声震天,在鲁军凌厉的攻势下,齐军士卒鬼哭狼嚎、亡命奔跑,肩扛大旗的士卒如将旗子倒下、拖着大旗逃跑,后面的士卒定会踩上大旗,扛旗的士卒欲走不能,更增添混乱,加大  相似文献   

12.
13.
五代词人冯延巳是一个多情善感的词人,这一点在他的词《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词一开始就是一句反问:“谁道闲情抛掷久?”意思是说“闲情”困扰自己已经很久了,下决心要抛掉它,却无论怎样努力也摆脱不掉。这一句写得百转千回,极为曲折。  相似文献   

14.
冯延巳是一位生活优裕,仁途顺利的词人,做过宰相。他多技艺,有词学的深厚基础,在南唐诗人中颇有成就。冯词以抒情见长,委婉细腻,深沉真挚,很有感染力。  相似文献   

15.
《祭妹文》中“角奇梦幻想”的“觭梦”,课本注:“奇异的梦。觭,通‘奇’。”教参译为“奇离的梦”。都视为偏正关系。按,“角奇”通“奇”,《辞源》《辞海》等都注明是指“单、只”,读音为 jī。而“奇异”或“奇离”之“奇”则念 qí。注译的音义不相配。《辞源》又有“觭梦”条,解释是:“殷人占梦之法。据梦之所得  相似文献   

16.
对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首句“明月别枝惊鹊”,约有四种解释,理解各有不同。其实,“明月别枝惊鹊”并无深奥难解之处,所写情景也是历  相似文献   

17.
“呜”字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嗣环的《口技》一文 ,绘声绘色 ,把一场口技表演写得活灵活现 ,真可谓“众妙毕备”。文中写表演者摹仿一家人被惊醒后 ,有这样一句 :“儿含乳啼 ,妇拍而呜之。”其中的“呜”字 ,文下的脚注是 :指轻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呜”后带宾语“之” ,而这里的解释偏重于“轻声哼唱” ,这便很让人费解。近日读钱钟书先生的《七缀集》 ,其中一篇题为《一节历史掌故 ,一个宗教寓言 ,一篇小说》 ,文中引用了西晋三藏竺法护译《生经》第十二篇《舅甥经》中的一段 ,文曰 :“甥既见儿 ,即以饼与 ,因而呜之。”钱先生顺便提及了“呜”字的解释 ,着实让人…  相似文献   

18.
课文《齐桓晋文之事》中将“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注释为:“见《诗经&;#183;大雅&;#183;思齐》。给自己的妻子作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刑,通‘型’,作榜样。寡妻,正妻。御,治理。”很明显,编者把这里的“家”理解为“家庭”。  相似文献   

19.
“八卦”新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八卦”本是《周易》中的八个有象征意义的符号.而今它却以全新的意义频频在各种媒体上亮相.成为“点击率”颇高的词汇。请看下面的例子:  相似文献   

20.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起首两句“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中的“白草”,课本注为“指一种晒干后变为白色的草”。这样的注释固然也不错,但是,笔以为这与全诗所展示的雄浑阔大的意境不那么契合,还不足以显示边塞独特的风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