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专题解释】本专题通过精读苏轼的《石钟山记》,泛读李渤的《辨石钟山记》、俞樾的《春在堂随笔·卷七》、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苏轼的《赤壁赋》等,重点探讨作品中的情趣与理趣——尤其是《石钟山记》的记游与说理。精读文章后,领会作者在登山临水的兴致之中,始终萦绕着的求真辨伪的旨趣。【预习任务】1.阅读《石钟山记》与李渤的《辨石钟山记》、俞樾的《春在堂随笔·卷七》,苏轼否定了李渤的看法,那么,俞樾同意苏轼的观点吗?从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相似文献   

2.
石钟山怎么会“全山皆空”江苏常州市一中杜秉庄高中语文第一册《石钟山记)注①中说:“明清时有人认为苏武关于石钟山命名原因的说法也是错误的,正确的说法是:‘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第271页)一些爱刨根问底的学生问我:“石钟山怎么会‘全山皆...  相似文献   

3.
苏轼在他的《石钟山记》里又是叹郦道元的简单,又是笑李渤的浅薄,并且说:“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想当年他月夜归来,是多么洋洋自得!但他得出的结论也一样令人生疑。晚清学者俞樾(俞平伯曾祖、章太炎之师)到石钟山后,经过周密的考察,认为石钟山的命名,应从“形”的角度来考虑。苏轼虽也强调实地考察的重要性,但他自己偏偏忽略了调查时不应忽略的一个重要问题:他到石钟山是农历六月,正是鄱阳湖的涨水季节,石钟山下的洞口基本没有露出水面。他的解说其实也是片面的。俞樾认为石钟山以钟命名,是因为它“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此二…  相似文献   

4.
张学飞 《学语文》2010,(2):14-15
自从苏轼的《石钟山记》问世以来,“形说”和“声说”就成了石钟山命名的争论话题。游历过石钟山的人都知道,从外形上看,石钟山并不像“钟”。至于“山中空,形如钟”之说,则更站不住脚。山之有钟形溶洞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相似文献   

5.
云南剑川石钟山石窟内容总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云南剑川石钟山石窟内容总录刘长久剑川石钟山石窟,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城西南约25公里处石宝山支脉石钟山麓。开创于南诏劝丰佑时期(相当于晚唐),兴盛于大理国时代(相当于宋)。现存窟龛共编16号,造像140余躯,造像题记6则,游人题记40余则,...  相似文献   

6.
秋临石钟山     
在浩瀚的长江与鄱阳湖衔口处,一座山崖拔江而起,雄奇险峻,傲视大江,这就是脍炙人口的石钟山。说起石钟山,很少有人不知的。石钟山因苏轼的《石钟山记》而闻名遐迩。我国不少历史名胜古迹都是因文而名的。姑苏寒山寺因唐朝张继的《枫桥夜泊》声名鹊起;南昌的滕王阁以唐代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序别》而声名远播;武汉的黄鹤楼也由唐代崔灏的诗而驰名中外;石钟山亦由苏轼的《石钟山记》而饮誉世界。其实,石钟山面积不过一平方公里,高度不过海拔57米,与比邻的庐山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但由于石钟山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与其深蕴的人文环境…  相似文献   

7.
陈实问:《石钟山记》中作者为何三笑? 在《石钟山记》里,作者先后写了自己的三次“笑”。作者为何而笑?下面试图作一些探讨。一、“余固笑而不信也。”这是作者在文中的第一次笑。元丰七年六月,作者送苏迈到湖口,因而能够观察到那个人们所说的石钟山。而寺院的和尚竟然叫小童拿着斧头,在湖边布满石头的石堆中,精心选择一两处敲击,发出“硿硿硿”的声音,并以此来说明石钟山得名的原由。这种做法显然是依样画葫芦、沿袭了李渤的说法。对这种做法,作者在文章第一节中就表示了极大的怀疑:“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可见,作者的笑是坚持自己观点的笑,是反对李渤说法的笑;是固执的笑,是否定的笑。简言之是不信的笑。  相似文献   

8.
<正>《中学语文教学》1993年第2期登载了四川省机械工业学校江有志先生《〈石钟山记〉中的“双石”究竟指什么?》一文,文章认为《石钟山记》(苏拭)“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中的“双石”应是两座山,即上、下石钟山,依据有三:其一,课文文首在注解①中提到“在现在江西湖口县鄱阳湖东岸,有南北二山,在县城南边的叫上钟山,在县城北边的叫下钟山.”  相似文献   

9.
《石钟山记》是苏轼散文中的名篇。笔者觉得该文有几个值得商榷的问题,现提出来加以讨论。一、选择的考察时间不妥《石钟山记》开篇写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观点,并提出疑问和反驳。接下来文章第二段就记叙作者自己的一次有惊无险的考察。作者考察石钟山选择的具体时间是“至暮夜月明”,笔者认为,选择“暮夜”这一时间考察石钟山是不恰当的。因为夜晚能见度不高,  相似文献   

10.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苏轼的叙议性散文《石钟山记》被誉为“千古名篇”。盛名之下,自然少有人会去怀疑其典范性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操作中,我却发现这篇外表上看似天衣无缝的文章居然很难侍候,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其叙议结合不紧,全文观点站不住脚。《石钟山记》结尾议论部分的观点是:“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若据此观点推论前文,在考察“石钟山”  相似文献   

11.
人们历来认为《石钟山记》的主旨是提倡探索真理、亲身实践精神,但却忽视了它深层的影射含义。实际上苏轼写《石钟山记》的真实意图是直指"乌台诗案"的。《石钟山记》是苏轼遭贬后的含蓄反抗。"乌台诗案"中,苏轼因别人主观臆断其诗而蒙罪,《石钟山记》正是苏轼对主观臆断者的嘲讽。  相似文献   

12.
[教例] 师:我们学习了《石钟山记》,对作者夜探石钟山一节感受很深,谁能讲讲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个过程写得那么详细生动呢? 生:详细写,是为了突出观点中的‘耳闻目见’。生:作者对他夜探石钟山的体会很深。他的观点就是在自己亲身体验的基础上针对前人的‘臆断’提出来的。要阐明自己的观点,他当然要把他怎样夜探的经历具体生动地写出来,以‘耳闻目见’来推倒‘臆断’。  相似文献   

13.
苏轼《石钟山记》,记叙了夜游石钟山的情景,探究了石钟山得名的缘由,说明凡事必须亲见亲闻,不可臆断。至于石钟山命名的缘由,历来说法不一。在备课时,得到数则资料,辑录如后,或可有助教学时参考。汉朝桑钦《水经》:“彭蠡之口有居钟山焉。”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石钟山西枕彭蠢,连峰叠嶂,壁立峭削;其西南北皆水,四时如一,  相似文献   

14.
石钟山位于江西省湖口县鄱阳湖的东岸,它是由两座低矮的石质小山组成的。位于城南的叫上钟山;位于城北、滨临鄱阳湖出口处的叫下钟山,面积约零点二平方公里。 石钟山以“钟”命名,历来有不同的说法。北魏郦道元认为该山滨临深潭,当微风掀起波浪时,水和石头相互撞击,发出的声音就象大钟一样。唐代李渤寻访石钟山时,“扣而聆之”,他认为石钟山南边的山石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的山石声音清脆而响亮,  相似文献   

15.
《石钟山记》是苏轼游记中的一朵奇葩。说它“奇”,在于它考究了石钟山得名的来由。然而千百年来,对于石钟山的得名,却是众说纷纭。 以声命名说。持这种看法的人,除了苏东坡,最早的要数《水经注》作者郦道元。他认为山是由于“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而得名。唐代李渤亦持声说。《新唐书·李渤传》记载,李渤任江州刺史时,曾寻访过石钟山,写有《辨石钟山》一文。其中说道:“次于南隅,忽遇双石……询诸水滨,乃曰,石钟也,有铜铁之异也……若非潭滋其山,山涵其英,联气凝质,发为至灵,不然则安能产兹奇石乎?乃知山仍石名,久矣!”指出石钟山的石头能发出类似铜铁的响声,故以此得名。 以形命名说。有人认为山形似钟,以形得名。曾国藩曾说:“上钟岩与下钟岩,其下皆有洞,可容数百人,深不可穷,形如复(覆)钟,乃知钟山以形言非以声言之。”清代学者俞樾也持形说。他在所写的《春在堂随笔》中说,他从当时驻湖口的兵部侍郎彭雪琴处得知:“下钟山盖全山皆空,如钟伏地,故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钟     
苏轼为什么在《石钟山记》中以《周景王之无射(古钟名)”、“魏庄子之歌钟”喻水声?《红楼梦》为什么称贾府是《钟鸣鼎食之家”?“姑苏城外  相似文献   

17.
苏轼在他的《石钟山记》中,以自己的目见耳闻,肯定了郦道元关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见解,否定了李勃的意见。苏轼在总结此次考察时,把“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作为石钟山得名由来未能流传下来的原因之一。这里,苏轼完全是以己度人,渔工水师根本就不可能“知”。首先,作为长期生活在石钟山的寺僧,应是民间懂得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权威,连寺僧也只是“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可见李勃之说深入人心,渔工水师根本就不可能想到石钟山还会有别的得名由来。第二,从第二段来看,渔工水师根本就不可能在夜晚驾小舟“至绝壁下”,因为“大石侧立…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把《石钟山记》作为一篇学术论文来理解,因为文中提出了一事不目见耳闻,不可臆断有无。的命题。正因为认识停留在这个层面上,所以,关于石钟山的命名问题一直让人纠缠不休。其实,这不是一篇考古文献,也不是一篇地理学说,而是一篇游记散文。《石钟山记》最大的阅读价值还是它的文学性。文中五彩缤纷的声音描写,正是其文学性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9.
<中学语文教学>1996年第6期曾刊登过我的<石钟山怎么会"全山皆空">一文,我根据明代罗洪先<游石钟山记>推论出,石钟山之所以会"全山皆空",是因为其山体内部隐藏着一个巨大的喀斯特溶洞:  相似文献   

20.
(一)石钟山概况石钟山,位于鄱阳湖口东面湖口镇的两侧,北面峙于大江之边的叫下钟山,南面滨临鄱阳湖的叫上钟山。两山相距湖口镇一华里左右。《石钟山志》上合称为“双钟山”,又叫“双石”。在地质构造上,双钟山均为低矮的石质小山,海拔约七十米上下,相对高度约五十米至五十五米,下钟山面积约零点二平方公里,上钟山面积约零点三四平方公里。两山外貌都上尖下圆,状如伏钟。由于滨湖临江,两山之间构成了小小的新月形江湾,湾头形成一块小小的冲击平原,湖口镇就座落在这块平原上。上下钟山相较,下钟山山势较为奇峭,又滨临大江,故号称“江湖锁钥”,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太平天国革命军在此驻守了近五年(公元1853—1857)与曾国藩的湘军激战多次。曾大败湘军水师,逼得曾国藩投水自杀,几平丧命。 (二)关于苏轼和石钟山苏轼曾三次来到湖口,第一次是元丰七年六月九日(公元一○八四年七月十四日),其夜乘小舟夜泊下钟山绝壁之下,写了有名的《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