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读《涉江》 ,体味诗人人生之艰难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生活在社会变革、阶级斗争复杂激烈的时代 ,为了祖国 ,为了实现政治理想 ,一生同腐朽的贵族势力进行了不可调和的斗争。他的悲愤的歌唱 ,一字一句都倾泻了深沉的爱国的思想感情 ,成为千古传诵的杰作。《涉江》为屈原被第二次流放到沅湘之间时纪述征程和抒写怨愤之作 ,是《九章》中的一篇。朱熹谈及《九章》时曾说 :“屈原既放 ,思君念国 ,随时感触 ,辄形于声。”“涉江”就是过长江南行 ,“旦余济乎江湘”句表明了题意。诗人被顷襄王放逐 ,离开郢都(今湖北省江陵县 )东行 ,到了鄂渚(今湖…  相似文献   

2.
鉴赏诗歌,不能不辨诗味。好的诗篇,诗味是多方面的。屈原的《涉江》思想性艺术性都很高,须仔细品味。 1.情味诗,是以情动人的,是抒情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诗作的写作背景”、“诗作的主要内容”、“诗作的思想倾向”、“诗作的艺术价值”四个方面赏析了屈原《涉江》一诗,对其作出粗浅的评析,指出《涉江》一诗运用把神奇浪漫的幻想与现实生活中的真情实感相结合的写作方法,表现了屈原当时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操守。  相似文献   

4.
屈原《涉江》一诗中有一处诗句似不妥:“接舆髡首兮桑扈裸行”句与上下意和屈原的思想感情不太合拍。流传下来的先秦典籍,有所错简,在所难免。本试从内容写法、屈原的思想感情态度等对此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5.
《涉江》由《思美人》情结转为人格自恋情结。其结构分为:奇服高驰(前结构),流放涉江(主结构),历史反思(后结构),哲理升华(附结构)。其伟岸的人格如同飞流型动力系统,在前结构中宏伟地隆起,在主结构中深远地奔泻,在后结构中稳重地承接,在附结构中又升华超越  相似文献   

6.
[课片断]乘鄂渚而反顾兮,歙秋冬之绪风。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  相似文献   

7.
8.
周建忠先生认为《涉江》根本没有错简,对此观点本人不敢苟同。《涉江》一文不仅在首段中存在着错简,而且最后乱辞一段也是错简。  相似文献   

9.
读屈原的作品《涉江》,总能给人以结结实实的震撼。那种对信念九死不悔的执着追求,对沉重打击的顽强承受,对祖国前途与命运的深深的忧思和眷顾,这一切自然地突现了诗作抒情主人公的精神风貌:峨冠长铗,忧郁地行吟泽畔。如何把握本诗抒情主人公的情感流走,精神底蕴,这是我们在阅读该诗过程中应该侧重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涉江采芙蓉》进行教学设计,来帮助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以及体会作者的情感。  相似文献   

11.
《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代表作品,被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的第7课。《涉江采芙蓉》的主题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是与《庭中有奇树》的主题一样,是思妇怀远诗;另一种认为是游子思妇诗。不管是思妇怀远还是游子思妇,都能够成为这首诗的主题,原因是因为这首诗的作者运用"对写法"。这首诗的二元主题表现出了人类普遍的思想情感,这就是《涉江采芙蓉》的独特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2.
13.
葛大鹏 《考试周刊》2012,(54):20-21
《涉江》通过对放逐途中艰难而曲折的描写和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感情抒发,表现了动人的悲剧美。全篇悲在先以浪漫脱俗的笔调绘出高驰云天的壮美.而后触发由所经实地的凄楚幽深而引发的无限哀情。这样描写与作者当时满怀壮志凌云的理想、所遭流放的残酷现实正一脉相承.情致一起一落,交叠映衬.撞击出了撼人的悲剧力量,从而产生了很高的美学价值。悲剧美是一种崇高的美.是悲剧主人公内外因矛盾的产物。《涉江》的崇高美具体表现为:形象美、理想美、人格美、感情美。  相似文献   

14.
历史剧《屈原》是郭沫若“失事求似”史剧创作精神的典范之作.本文将以叙述学理论来解构《屈原》艺术成功的奥秘。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涉江》不同英译的比较研究。阐发《汉诗英译论要》有关翻译的原则、标准、方法论以及译作评价的理论、理念和观点,并说明汉诗英译理论的检验功能。  相似文献   

16.
17.
《古诗十九首》是汉代人诗的集大成之作,大抵为建安时期的作品。对丁《古诗十九首》中是否有汉代辞赋家枚乘的作品,历来学虽然多持怀疑的态度,但“《古诗十九首》出自汉代人之手”已经被广泛接受。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妇。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说诗啐语》)由于这些诗歌的作姓名都已佚失,“人代冥灭而清音独远”,我们无法知道他们的生平和相关资料,客观上使研究对诗歌的不同解读集中到了对诗歌修辞下段运用的不同理解上来。“诗无达诂”,但这并不与为诗歌寻求更为合宜的解读相抵牾。以《涉江采芙蓉》为例,通过对各家分歧的梳理,笔认为,对于该诗的解读应该能够从修辞学的角度进行中肯的切入。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芙蓉”这一意象承载了不同的情感意蕴,如《涉江采芙蓉》的思念之花和曹植《芙蓉赋》的理想之花。文人借助芙蓉本身的特征,来寄托自己特殊的情感意蕴,表面是在写花实则是在写情、言志,以使诗文达到雅俗共赏、清新脱俗的境界,对芙蓉意向的研究也能为中国古诗中的意象学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千年岁月非但没有抹去它的荣耀,风雨历练反而增添了它的厚重与质感。短小的篇幅,反而让全诗在“无声”处留下了巨大的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