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话题作文1.《广雅》曰:"和,谐也。""和"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的终极结果和最佳状态,也是人们孜孜追求的理想境界。请以"和"为话题,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构思导引]"和谐"这个当今社会最热门也最需要的词语常常在不经意间就可以听到。从审题到取材,应该说都不难,但是要想拿  相似文献   

2.
纵观2004年全国各地的中考作文,佳作倍出。其巧妙的构思,鲜活的话题,个性化的语言,令人叹为一绝。其中有这么一类作文值得一说,那就是不少学生在构思上有一个共同点:以古今人物或文学名著中的人物形象为主角,稍加"包装",或叙其事迹,或赞其品质;或正面叙写,或反面衬托,从而构成了中考作文大餐中的一道特色菜--"名人文"。 "名人文"的确是一种巧妙而独特的构思方式。名人,以其高尚的品格和卓越的成就为世人敬仰,以他们的事例为题材,容易引起人  相似文献   

3.
话题作文一般指的是与某个话题有关的自由作文。它由于文体的开放性、取材的广泛性、构思的多元性,有利于同学们写作能力的发挥,而成为目前写作训练和考查的重点。同学们在写作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在考场上,不要犯忌,以免丢分。  相似文献   

4.
话题作文,是一种用一段导引材料启发思考,激发想象,用话题限定写作范围的作文题型."话题"就是指谈话的中心,以所给的话题为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内容进行选材写出的文章就是"话题"作文.这类作文题表面上一般不含有观点,内容上不予限制,形式上往往也是体裁不限."话题"作文其实只是提供了一个话题,即规定了表达的中心内容,而不限制取材范围和表达方式的作文形式.话题作文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也感到很头疼,笔者就多年的教学经验,下面谈谈对话题作文的训练感触.  相似文献   

5.
<正>构思作文时,如果能比别人多想一步,往往就能让写出的作文胜人一筹。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取材范围上多想一步,文章的选材就可能新颖一些面对一个题目,选材不可操之过急,最先想到的材料很可能是大众化的,写出来容易与人撞车,缺少新意。多想一步,将取材范围适当扩大,在可选材料中进行比较和筛选,这样就可能选出更新更切合主题的材料。例如,以"笑声"为题作文,很多同学会不加  相似文献   

6.
有些同学在写作文时常有“没词儿”的时候 ,有时一点儿思路也没有。其实 ,这是构思能力较差的表现。怎样才能拓宽构思的天地呢 ?  一、以小见大有的作文题目要求的取材范围比较“大” ,要求表达的中心也比较“大” ,写作时往往觉得无从下手 ,此时 ,若能“以小见大”常能帮你打开思路。以 2 0 0 2年黑龙江省中考作文题为例 ,题目是这样的 :人们往往喜欢收藏自己珍爱的东西。大到文物典籍 ,古玩字画 ,小如一枚书签 ,一张照片……它常常能给你带来无限的乐趣 ,或引起你美好的回忆。请以“收藏”为话题 (注意 :是话题 ,不是文题 )写一篇作文。…  相似文献   

7.
该书由《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主编、国家一级作家晓苏先生亲自策划 ,黄冈市中语会秘书长、特级教师董来国先生主审 ,编写者均为闻名全国的黄冈市教授县———蕲春县语文名师。全书近 2 0万字 ,分四个部分 :1.话题作文 :高考和中考作文的最佳形态 ;2 .话题作文的开放性与想像性 ;3.话题作文的构思技法 ;4 .最新话题作文考题设计。第二部分解析话题作文开放性和想像性两大特点 ,从七个方面入手“揭秘” ,辅以“示例”。第三部分例说十四种话题作文的构思技法 ,先“指津”后“导航”。“揭秘”与“指津”文字精要简练 ,高屋建瓴 ,富有启发性。…  相似文献   

8.
杨学东 《湖南教育》2007,(10):23-23
记叙文写作,贵在推陈出新。新颖而不落窠臼的构思能出奇制胜,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那么,如何才能使自己的构思不落俗套别出心裁呢?笔者认为,作文时如能利用"互换法"进行构思,则能妙笔生花。具体的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9.
邓月芬 《湖南教育》2003,(15):38-39
近年来,话题作文成了高考、中考作文的首选。确实,与命题作文相比,话题作文给了考生更大的自由度,少了很多限制,能更好地发挥考生的写作水平。虽然少了限制,多了自由度,考生同样面临着怎样取材、选材的问题,同样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限制越少,取材的范围越广,怎样在规定的时间里选择出与众不同、有个性和新意的材料,越是变得重要。材料从话题中来。话题往往是一个词或一个句子,学生由这个词或句子的不同含义可以引发许多联想,从而打开思路。比如,“桥”这个话题,可从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方面进行相关的、相反的联想:家乡的小桥、…  相似文献   

10.
每年的中高考中,"问题作文"出现的频率是相当高的,这些"问题作文"中的"问题",往往产生在不知不觉中.下面以近年某地的中考话题作文写作为例,从中筛选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并略作"问题"诊断和分析,以供同学们在考试作文前有个前车之鉴.……  相似文献   

11.
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我国传统作文教学的一般过程是:命题——指导——写作——批改——讲评,整个过程以"教师为中心";而国外作文教学的过程是:取材——构思——记叙——推敲——评价,它的特点与学生的写作过程相一致,整个过程体现的是"学生为中心"。虽然说教无定  相似文献   

12.
话题作文以其开放性的特点,赢得了老师和学生的喜爱,从而结束了以前命题作文一统天下的局面,话题作文在作文训练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成为新时代作文训练的新潮流。话题作文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量减少了对写作的束缚。但初次训练话题作文,学生往往不知所措,越放得开,学生往往越不知道往哪里“走”,特别是初中生,怎样让学生初步认识话题作文,走好第一步,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学会拟题——让标题亮起来话题作文是现在一种新的作文命题形式,形成了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的三自模式,所以作文的第…  相似文献   

13.
一、2010年中考作文命题的三大回归 1.从话题作文向命题(半命题)作文的回归笔者在今年全国的中考题中随机抽查了46套试卷,仅就作文的命题形式进行统计,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个类别: ①话题作文:只有3套,占6.5%,这些试题分别是云南楚雄以"感激"为话题、湖北随州以"快乐"为话题、山东聊城以"自视"为话题进行作文.  相似文献   

14.
在全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等几种作文题型中,材料作文无疑是审题难度最大的。当我们面对一个材料作文题觉得"无从下笔"时,不妨试一试转换法。所谓"转换法",就是在阅读并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将材料作文题转换为其他的命题形式,再进行构思写作。如下面这个材料作文题:  相似文献   

15.
作文命题的开放度越大,写作时的限制性必须越强。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写出发挥自己特长的文章,就必须在开放中求稳定,从限制中出新意。因此,"三问"和"四定"是考场作文的快捷方式。"三问"是指对话题作文的审题,即"是什么?"怎么样?"怎样做?"第一问明确话题的含义,侧重科学分析;第二问拓展话题的范围,侧重形象把握,可展开联想和想象;第三问探究话题的来源和发展,并分析其现实意义。"三  相似文献   

16.
一、包装其实很重要许多同学在构思作文时往往只从内容的角度入手,一个说法,几条理由,几个素材,适当地安排一下布局组织一下语言,就算是完成了构思。其实这是远远不够的。这种构思方式只注重了内容层面的构建,却忽略了形式方面的构建。俗话说“人要衣装,佛要金装”“,人靠衣服马靠鞍”。作文当然也不例外,一篇成功的作文,不仅要讲求充实的内容、真挚的感情,还要讲求精当的包装。二、包装方法面面观范例之一:比喻增色法作文话题:写作问题基本构思:要写出好作文,需要三个条件:要能够广泛收集材料;要能够准确选择材料;要善于检查修改文章。包装…  相似文献   

17.
荆州中考作文,可突出两个重点内容的训练。 1.一般记叙文写作训练。2.话题作文、淡化文体作文的训练。 中考作文总复习内容可这样安排: 1.在总复习阶段,扎扎实实地进行4—6篇大作文的写作训练,其中2-3篇为话题作文,其余可为材料作文、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这4—6篇作文的训练目的是:强调作文题型的覆盖面,强调取材内容的覆盖面,强调构思方法的覆盖面。 2.在总复习阶段,扎扎实实地进行15个左右作文  相似文献   

18.
好的作文标题不仅能够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往往还能反映作者的审题立意、概括表达的能力。下面介绍几种拟题方法,供同学们参考。方法一、扩写话题扩写话题,就是把所给话题扩展为短语或句子,来当作文标题。如,以"水"为话题作文,既可以将其扩写为不同结构的短语,如"水的故事"、"水的自述"、"人与  相似文献   

19.
作文要符合题意,这是对作文的基本要求。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试题展现的各个组成部分作准确、全面的审读和理解,不偏不漏、不折不扣地按要求作文。哪一项审读漏了,理解错了,都有可能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话题作文的外在形式不外乎两大类:一类是直接告诉考生“以×××为话题作文”;另一类是给一首小诗,或几句话,或一幅图画。这些内容一般称为“材料”。前一种简便省事,但不利于启发考生;后一种破题费点事,却往往能引发考生联想和想像,激发写作灵感和写作欲望。当见到“话题”打不开思路,立意构思没有意向时,仔细研读一下“材料”,往往能让…  相似文献   

20.
<正>话题作文以其话题的开放性、写作的灵活性和考查的可行性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和欢迎。考生在选题、立意、取材等方面都有了充分的自由度,但在构思中还必须注意"大与小"这一基本的辩证法。既要根据话题"化大为小",选取适当的切入点,从一些生动、具体的小事入手;又要立足小事"以小见大",从小事情中阐发出生活的大哲理、抒发出自己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感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