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当下中国兴起的“历史政治学”与当下西方的“阐释政治学”有着相近的旨趣,都主张把历史带入政治分析。“阐释政治科学”和“阐释政治哲学”分别蕴含着社会科学和实践哲学导向的历史阐释,并分别与社会科学和政治哲学导向的历史政治学路向大致对应。现代条件下的历史阐释事关政治共同体在伦理—政治层面的集体性自我理解,具有内在的公共性。历史政治学应当遵循“双重对话”的阐释学逻辑,推进关于历史的公共阐释,促进中国关于现代政治秩序的自我理解,并在充分内在聚合的基础上赢得普遍的外在承认。  相似文献   

2.
现代阐释学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理解与阐释,具有历史性。在翻译实践中,作为阐释者的译者对于文本的理解与阐释活动受制于他所处的历史语境。翻译史的写作也是一种历史阐释,它要通过对译者、译本以及相关翻译活动的研究来探求其历史内蕴。方华文教授的《20世纪中国翻译史》正是这样一部力作,凸现了翻译的历史阐释价值。  相似文献   

3.
民族性概念是阐释20世纪中国文学的关键词之一,在不同的知识背景和历史语境中,它的意义指向呈现出明显的差异,这种概念的歧义已经影响到学界对中国文学发展的阐释立场,因此,厘清民族性话语使用的历史语境和具体指向,对中国文学的健康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以多重历史视域融合理论作为支点,从作者、元典文本、阐释者、阐释文本及相应的历史文化背景等多方面,认知中国传统哲学典籍在特定历史条件、社会发展、群族认同等过程中提出的相对“规定”意义。这种规定意义从历史的角度而言,对于历史上的阐释者和译者均已不是“主观知识”,而是“客观知识”。译者只能是既要“潜回”到相应的历史时期,体会原作者和阐释者的本意,对作者、阐释者和文本进行历时和共时的分析比较,确定在该阶段和该背景中相对稳定的含义,译出符合特定时期、特定流派的特定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章论述了汉译英文化翻译中阐释的重要性,并列举了阐释的各个方面,指出译者应尽可能地在文化翻译中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使用科学的、可操作的阐释方法,向世界传播中国的传统和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6.
作家评传是传主与作者的对话,传主在对话中浮出历史的地表,呈现出自己的生存状态和历史,传记作者在对话中也敞开自己,表达自己对存在的感悟,阐释传记事实实乃阐释自己。《丁玲评传》在意识形态、文学史框架、叙事结构、文学创作等层面上与传主对话,对传记事实进行阐释,展示了现代作家评传作者与传主对话的途径和对传记事实阐释的方式,这对于中国现代作家传记书写很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历史流动地存在于人们永不间断的理解和阐释中,“历史”,是被阐释的历史。这是因为历史学的特点,使历史实际、历史文献、历史认识者是相对独立又密切关联的“三极”,缺一不可。这也就决定了历史研究是在认识论的范畴和认识论的意义上展开的,历史认识是具有阐释性的认识,对历史真理的认识和判断,离不开历史的阐释。“强制阐释”和“公共阐释...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中国,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学理逻辑,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科学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逻辑、历史逻辑和发展逻辑。其中,话语逻辑主要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与发展过程中的基本概念、范畴、术语及其宣传和普及问题;历史逻辑主要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必要性;发展逻辑则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产生的本质联系和发展规律,蕴含着理论自信产生的基本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学理逻辑研究,正是通过这三个逻辑的维度,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与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科学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素结构与理论体系,并在探究社会未来发展规律中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观性阐释大体分为两种:历史原因造成的主观性阐释和个人原因造成的主观性阐释。前者比较常见,人们也无法克服;后者比较复杂,从公共产权、借杯浇臆、赏奇析疑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说明,并做简要评价。主观性阐释在客观上起到了充分调动阐释者积极性的作用,但阐释时也容易因忽视作者与文本而造成对诗歌本意的曲解与僭越。  相似文献   

10.
这个题目是在总主题“中国阐释学”下做的两个方向的延伸。第一个延伸是从“阐释学”到“历史阐释”,即关注阐释学理论在具体学科的适用性问题,特别是历史学。而“历史阐释”也是我一直比较关心的话题。第二个延伸是从“体系”到“概念”。张江教授提到,中国阐释学的发展路径“由概念起,而范畴、而命题、而图式,以至体系,最终实现传统阐释学...  相似文献   

11.
历史与形而上学的歧途——王国维与常州词派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维与常州词派在文学阐释上存在差异,常州词派继承中国古代诗学传统,以"比兴寄托"为旨,力图通过重建诗歌与历史的关系来阐发作品的思想意义,他们的文学批评是政治性和道德性的。而王国维则站在西方近代美学非政治和非道德的立场上,依据诗歌与形而上学的关系来阐发作品的思想意义。这两种阐释方式折射出中西两种不同的宇宙观。论文还同时揭示了王国维在走出中国古代诗学"阐释共同体",进入西方诗学"阐释共同体"的过程中所发生的犹疑和矛盾,而产生这种矛盾的根源,正是被王国维在理论上一度唾弃的历史本身。  相似文献   

12.
在后现代主义的历史语境中,二十世纪的中国出现了社会市场经济化、审美对象庸俗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趋势。知识分子自身的公共性和公共空间逐渐消失。知识分子从话语的中心走向了边缘,经历了立法者——阐释者——被阐释者的角色转变。在李洱的《花腔》中,主人公葛任只是存在于白圣韬、赵耀庆和范继槐的叙述之中,以葛任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成了历史、时代、他者阐释的对象。  相似文献   

13.
修辞论美学是研究文本的符号系统与文化语境的修辞关系的一种美学理论。它是由文艺评论家王一川教授提出的。认识论美学、感兴论美学和语言论美学是其三大理论来源;文本阐释、文化语境阐释和历史阐释是其三个阐释层次;内容的形式化、体验的模式化、语言的历史化和理论的批评化是其四大特征。修辞论美学吸收了社会语言学的某些特性,是一种较为成熟的理论,代表着一种美学潮流,而且具有民族文化渊源,更适合解读中国文本。当然,修辞论美学在对历史力量的认识、对自身最高境界的阐释和对多种批评方法之间关系的阐述等方面也有缺憾之处。  相似文献   

14.
1950年代初期,围绕朱自清的著名散文《背影》是否该入选教科书、入选后如何教学发生了一场著名的论争,刊物编者、教材编者及中学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对此文进行了阐释。最终,课文被替换,教材编者公开检讨。通过对这个新中国历史上一个重大的“课程事件”的梳理和辨析可知,《背影》接受与否源于多种外部因素,其阐释结果受制于阐释者的强制阐释方式。为了规避这种源于文本之外的强制阐释再次出现,科学的做法是回归文本与历史,并关注儿童。  相似文献   

15.
历史意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特质,主要体现在从政治的高度认知历史、从文化的角度学习历史、从学术的深度研究历史、从智慧的维度借鉴历史。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意识,对于提高政治站位,坚定历史自信,树立借鉴历史、创造历史、敬畏历史的历史观,深入理解把握“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克什米尔问题,是印巴关系的核心问题。其战略地位和重要性决定了它与大国,尤其是中国有直接利害关系。因此,中国在实施南亚战略过程中给予该问题以密切关注。以历史分析法阐释历史时期中国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政策演化,阐述了中国在实施南亚战略过程中如何对该问题进行考量,并对中国的克什米尔政策给予了简要评析。  相似文献   

17.
甘肃革命历史画既是中国革命题材美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中国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内容延伸。本文通过分析新时代甘肃革命历史画的创作风格和表现手法,结合典型的甘肃革命历史画作品,阐释实践过程中的写实与象征手法,揭示其蕴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现代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一条重要的历史线索,抓住这一线索,把握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近现代历史。然而,不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对此线索认识不清,表述不准确,妨碍了对近现代历史的学习。因此,有必要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主要矛盾作简单的阐释。  相似文献   

19.
道家哲学献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被一代一代的阐释家所注解,在发挥道家思想的同时,又渗入了阐释家处思想政治和化观念,有的以儒释道,有的以仙释道,有的以佛释道,有的以理释道,有的以玄释道,阐释视角各不相同。在献的阐释中,不同的学术思想互融互斥,得以争鸣,学术由此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学术史就是一部阐释史。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历史著作一直是文学考量的对象,并且是古代叙事观念生成的源头之一。本文在文史会通的背景之上,以《史记》的书写与接受为中心,参照西方新历史主义的"叙事—阐释"理论,探讨情节编排、形式论证、意识形态三种主要的阐释模式在中国古代文化语境下的呈现,以及古代文人对这三种方式的体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