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我做出版工作,特别是编辑工作是历史的误会.我是一个没有读过什么书的人.小学没有读完,初中读了三个月,就是我的全部学历. 相似文献
4.
今年4月27日是新华书店成立70周年的纪念日.新华书店自在延安窑洞诞生以来,一直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发挥着宣传队和播种机的作用.1949年10月3日,全国新华书店出版会议召开,这是我国出版历史上,尤其是新华书店店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件盛事. 相似文献
5.
在人生旅途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有的丰富多采,有的平淡无奇。这种经历,有的尽管重复多次,但时过境迁,便了无踪影;有的虽然只有一次,而且为时极短,却留下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6.
2009年11月2日,人民出版社为离退休同志做体检,林穗芳同志参加体检后,还与曹泽蔚同志谈话良久,并且说:咱编辑室几个同志抽个时间,到张明惠家去聚 相似文献
7.
编辑出版学的历史支柱——读叶再生《中国近代现代出版通史》与章宏伟《出版文化史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中国近代现代出版通史》和《出版文化史论》的评介,着重阐述了中国出版史的起源和分期问题,提出中国出版丈化史分为刻写出版、印刷出版和电子出版三个阶段的观点,并指出,将出版文化的内容审选组合,编制成可供储存和传播的符号媒介,主要靠编辑出版活动。 相似文献
8.
2012年9月9日.我正在北京798艺术区参加一个朋友的画展活动。晚上10点50分,手机铃声响起,来电显示“宋雪莉”(宋克章的二女儿),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我爸爸不行了,医生说抢救不过来了……”手机里传出雪莉哽咽的声音。“怎么可能这么快?”我的第一反应伴随着酸楚和心痛,一时间竟不知道怎样安慰雪莉。就在此前两周,钟晓勇和我还专门看望老主任宋克章,送去了中国文联颁发给他的“从事新中国60年文艺工作”荣誉证书和奖章; 相似文献
9.
报纸编辑的历史意识就是自觉地用历史的眼光 关照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善于在时间的坐标轴上确立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位置。历史意识要求编辑在选取稿件时,自觉选择那些能够交代事物演进的过程、凸现事件历史意义的稿件,或者配发与新闻事件有关的历史资料,以便读者给事件以 相似文献
10.
杨永生同志是一位资深的建筑图书编辑,1931年11月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12年7月30日因病去世,享年81岁。永生同志1957年4月进入基本建设出版社,开始出版生涯。1958年4月随机构调整进入建工出版社,长期参与建筑图书的编辑和组织管理工作。1979年起任建工社副总编辑。1984年4月中 相似文献
11.
12.
《尔玛思柏——中国羌药谱》一书从选题确定到编辑出版,历经3年多的时间。该书是我国羌族的第一本药谱,改写了"羌无药书"的历史。羌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羌族人民在与疾病斗争中创造出来的羌药体系,为本民族预防和治疗疾病做出了贡献。由于历史的演变,羌族文字失传和历代战争的影响,羌族医药除零星资料外,已无详细的记载。羌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只有自己的语言,羌医药只能以口传拜师的方式沿袭下来。千百年来,羌医药一直沉睡在羌文化的历史长河中, 相似文献
13.
14.
随着图书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出版行业的竞争态势日趋激烈。出版社把“选题策划”和“市场营销”作为在市场竞争中的两大“抓手”,这本是情理中事。但是,有些出版单位却忽略了出版物的编辑加工工作,甚至把编辑加工环节边缘化,进而使图书出版周期缩短又缩短。客观地讲,出版物编辑加工工作的失位,是造成当前图书质量下滑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保证和提高图书质量,是当前出版业普遍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5.
当下,得到官方身份认同的民营书业发展迅猛,而基本完成转企改制的国有书业也呈现出勃勃生机。当两者同样以企业的身份进入出版市场时,出现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局面是必然且必须的。在这样的书业背景下,笔者以自己曾经供职的A国有出版社与现在工作的B文化公司二者的出版部门为比较对象,期望得到对促进国有书业和民营书业相互借鉴、共同发展的有益思考。A出版社为专业性很强的大学出 相似文献
16.
7月 7日晚 12点 多,朱夏 炎总 编 辑像 往 常一 样来 到夜 班 ,看到 当晚 政教 科 文版 的版 样 ,立 即提 出了 修 改意 见。 在 我原 先 的版 样上 ,《“大 喜”之 下 尚有 忧患 ———今年 上半 年我 省交 通安 全 形势 分析 》摆 放在 右 上,而 《酷 暑天 气 当心 儿童 “空 相似文献
17.
2010年6月,郝铭鉴先生的集子——《心中要有块石头》由华夏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21万字,由"编家的‘品’"、"书市的‘风’"、"做书的‘道’"、"卖书的‘谋’"、"书中的‘味’"、"心底的‘梦’ 相似文献
18.
赵敏恒作为上世纪中国最出名的国际记者,采写了许多蜚声中外的重大新闻,其高超的采写能力为世人所称道。然而赵敏恒在回忆自己职业生涯中,却认为,其职业选择是偶然的。笔者通过描述赵敏恒职业生涯的图景,试图分析其职业选择"偶然"中的必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