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中国阅读学研究会副会长、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徐雁与南京<开卷>杂志执行主编董宁文共同主编的"开卷读书文丛"(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版),正是高张"书文化"之帜,为今年"世界读书日"国民阅读活动而创意选题并策划出版的一套好书.  相似文献   

2.
吴静 《图书馆杂志》2008,27(3):89-91
读书有很多惬意的时候,比如清茶一杯,柔灯一盏,比如花前月下,看史观人,又比如因书结缘,以书会友……大抵读书之乐,并不仅仅在于"读"这一动作,而有许多书里书外的人缘书情,于是也就有了"书文化"之说.由中国阅读学研究会副会长、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徐雁与<开卷>杂志执行主编董宁文共同主编的"开卷读书文丛"(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版),正是高张"书文化"之帜,为今年"世界读书日"活动策划问世的一套好书.  相似文献   

3.
丁亥晚冬,数十年难遇的大雪为石城披上了一身素裹的冬装,白雪衬托出清凉山凤凰崇正书院里暖黄色的灯光。新年出炉的两套“读书文丛”——《鸡鸣读书文丛》和《开卷读书文丛》(均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版)首发品评会,正在热烈的氛围中展开着话题。 《鸡鸣读书文丛》收录有《枥斋余墨》(魏荒弩)、《江南读书记》(王振羽)、《云集》(止庵)、《千年的桨声》(刘汉俊);《开卷读书文丛》收录有《书缘未了》(章品镇)、《不再重现的图画》(白桦)、《朋友家的屋顶》(韩沪麟)、《雁斋书事录》(徐雁)、《美丽的旧书》(瞿光辉)和《开卷闲话四编》(子聪)。两套丛书都以“读书”为主旨,因而在此一同举办首发式暨新书品评会。  相似文献   

4.
由中国阅读学研究会副会长、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徐雁与南京《开卷》杂志执行主编董宁文共同主编的“开卷读书文丛”(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版),正是高张“书文化”之帜,为今年“世界读书日”国民阅读活动而创意选题并策划出版的一套好书。  相似文献   

5.
2009年10月24日至27日,在第四届“福州读书月”期间,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与福州市文明办联合主办的“读书月活动暨书香社区建设”福州研讨会在闽都榕城举行,其中一项重要节目是举办“凤凰读书文丛”首发品评会。  相似文献   

6.
<读书>杂志自1979年创刊以来,见证了一个时代的起伏跌宕.作为一本立足前沿和高端的思想文化评论杂志,<读书>体现出来强烈的现实关怀、文化理想和批判精神.不论是早期的"无能、无为、无我"[1]的办刊理念,还是逐渐地介入现实、批判现实,<读书>构建出一片开放的思想公共领域,是中国精英知识分子话语的空间.许多大师都在<读书>上留下了文字笔墨足迹,这其中就有丁聪和他的漫画.  相似文献   

7.
正自1979年4月创刊以来,《读书》杂志坚持和贯彻了"以书为中心的思想评论刊物"的定位和"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的宗旨,成为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传媒经典和广大读书人的一面文化旗帜。创刊35年来,无论是从内容还是从经营来说,《读书》已成为中国最成功的知识分子杂志,甚至可能影响一个时代思潮的走向,而这都与《读书》杂志的办刊宗旨、编辑策略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8.
钱奇 《新闻记者》2004,(9):12-12
《文汇读书周报》出版一千期作品精粹,最近结集为“文汇读书周报文丛”,由文汇出版社出版。该文丛共三种,《辫子,还是辫子》是文汇读书周报品牌栏目“书人茶话”文章的精粹结集,关注“窗外风雨”,注重趣味性、可读性和思想性。《听听那风声》主要是“人物专访”、“人物志”等栏目文章结集,无论短小精悍的“书人小影”,细致入微的“大家肖像”,还是深情款款的“师友杂忆”,所记录的都是一段难忘的书人书事。《都是媒体惹的祸》所收均为文汇读书周报上发表的曾引起书界广泛关注的文化争鸣。如《红与黑》翻译问题讨论,张紫葛“传记”真实性讨…  相似文献   

9.
近得"凤凰读书文丛"(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版)一套六册,分别为赵萝蕤《读书生活散札》、徐雁《秋禾行旅记》、谷林《谷林书简》、吕剑《吕剑诗文集》、朱健《野坡散记》、子聪《开卷闲话五编》。淡黄色面色,亮丽而淡雅。每册的封面装帧上,  相似文献   

10.
明末清初藏书家钱曾的《读书敏求记》是一部重要的解题目录,其中的每一部图书都撰写有提要。其提要著录图书版本,标明图书的次第完缺,叙述图书的源流演化,并有对图书或作者的评论。《四库全书总目》的编纂充分利用、吸收了《读书敏求记》的成果,也对《读书敏求记》也有不少批评。  相似文献   

11.
《天一阁文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燕辉 《图书馆杂志》2005,24(5):93-94
黄宗羲登临天一阁观书后,在其《天一阁藏书记》中感慨道:“尝叹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这句话既感慨藏书之难,也称赞了天一阁在遭受兵、贼、虫等厄劫之余藏书保持之久。可藏书虽难,却没有力量阻止任何藏书者的爱书藏书之心。中国历史上有难以计数的藏书楼,这些楼或者还保存完好、或者已经难觅踪迹,但是它们所承载的中国藏书文化却源远流长,为历代学人所重视。不仅仅是因为藏书楼曾经保存了众多珍本古籍,更重要的是藏书楼所体现的藏书文化内涵,深深吸引着一代代的爱书藏书之人。  相似文献   

12.
孙猛 《中国索引》2006,4(2):19-22
宋代晁公武的《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以下简称《读书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具有解题的私家藏书目录。在目录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清代钱曾撰《读书敏求记》在中国目录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在分析钱曾收藏于整理图书的实践基础上,从图书分类、版本目录学、善本书目三方面探讨了《读书敏求记》目录学的创新,尤其在古籍版本学上,至今仍是古书版本、流传考订的主要工具书,对今天目录学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由上海市家庭读书活动指导委员会主编的《读书风采录》一书,已在’97图书馆服务宣传周前夕出版,该书收录了多年来全市开展家庭读书活动涌现出的优秀读书示范户的典型事例.他们的读书心得及读书生活的真实记录。家庭读书活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朵小浪花。  相似文献   

15.
浦清莲 《图书馆杂志》2007,26(10):91-93
<与名人一起读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共收录了28位当代名流人物的读书故事,他们大多是文化界的领军人物,如铁凝、冯骥才、贾平凹、周国平、阿来、陈村、残雪、徐城北等,以及红学研究者周汝昌,硬笔书法家庞中华,我国第一个"围棋九段"陈祖德,后现代主义的著名学者王岳川,著名经济学家梁小民等等.  相似文献   

16.
钱昆 《图书馆》2014,(3):52-55
1925年,时任《京报副刊》的主编孙伏园,组织了一场关于"青年爱读书十部"与"青年必读书十部"(以下简称"两大征求")的读书征文活动,面向知名学者和普通青年学生同时征求意见选票。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两大征求活动的结果体现了当时人们对经典阅读的理解与看法,对今天的阅读推广工作仍有借鉴意义。本文对"两大征求"书目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京报》对于爱读书票的统计结果数量有误;而在阅读内容方面,《史记》、《左传》、《胡适文存》是学者与青年学子的共同选择;对鲁迅选目所引起的论辩资料进行了再次梳理,厘清了学界对于这份书目的一些不准确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最近出版的第1O0期《新周刊》发表题为《〈读书〉:一个时代的终结?》的文章,对曾经作为新时期中国自由思想者最重要刊物之一的《读书》杂志的“没落”进行了专题报道。 文章说,自1979年创刊之后,《读书》就成了中国读书人的经典。20年中,《读书》逐渐成为一种标志,一个符号系统。一些对它怀有深厚感情的人、一些惟恐被学界抛弃的人对它不离不弃,更多的是因为把它当作了抵御现实的最后心理底限。《读书》的影响远在读书界之外,在20世纪最后20年,以其坚守的人文光芒温暖了追求真知灼见的人们,以其学术的  相似文献   

18.
又一个“4.23世界读书日”来到了。十五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有识之士们所追求的“让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人都能读到书”的目标,却随着电脑网络的普及而似乎熹微有盼。然而,似如悖论,九年前,一部汉译名为《读书的挽歌:从纸质书到电子书》(The Gutenberg Elegies:The fate of reading in an electronic age,吕世生、杨翠英、高红岭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年版)却横空出世。其原著作者是美国当代著名批评家伯克茨先生,他表达了对“电子时代阅读命运”的深层次的忧虑,认为传统印刷术的挽歌已奏响……随后在《中国编辑》杂志2005年第6期上,有一篇名为《书比人长寿》的文章写道:“刚刚读完一本让出版人有些沮丧的书……讲的是电子时代,由于新媒体泛滥,娱乐的诱惑多而炫,图书阅读被挤到了生活的支流末端,原本十分大众的社会行为,如今缩窄为小众节目了,难免让一些人伤感,也会让一些人镇定。”于是,我让研究生找来了这本书浏览起来。  相似文献   

19.
周中孚是清朝嘉庆和道光时期杰出的文献学家,他仿照《四库全书总目》,利用协助整理李筠嘉私人藏书的机会撰成的《郑堂读书记》是其目录学代表作。《郑堂读书记》又与李筠嘉的《慈云楼藏书志》渊源深厚,周子美认为两者实为"同一书"。该文通过史实辨析,厘正了与《郑堂读书记》有关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20.
读书法往往是被古代教育史"遗忘"的一个角落。在各种中国教育思想史的论著中,很少有论及读书法的。清人周永年曾在《先正读书诀》中详细地进行了介绍,这里仅撮其精华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