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人文精神是《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核心精神,其实质是要求在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关注人的精神追求。历史与社会课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主阵地,作为新时代的历史与社会课教师,应适应时代的要求主动承担起这个重任,朝着情满课堂的方向作出自己的努力。  相似文献   

2.
人主义又称人道主义,英名为Humanism,源于艺复兴时期的“人科学”,注重人性,推崇人的经验、理性、个性的发展,它是一个发展变化的哲学范畴,人性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所谓人主义教育,就是培养人精神的教育,以个体的心性完善为最高目标,体现个人发展需要为标准的教育价值观,人精神是现代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一种强大力量。  相似文献   

3.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一基本的价值取向预示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价值转型。历史学是人文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人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紧密关切人的生存、生活、发展乃至创造。历史教育的本质就是人文素质的教育,人文精神是历史课程标准的核心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具有综合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对于健康人格的塑造,对于社会的健康发展,实现历史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孙振远 《考试周刊》2012,(68):131-132
人文精神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它是直接针对社会转型时期人的精神价值失落、精神环境恶化及人的“物化、机器化、商品化”等人格扭曲现象而提出来的。它是一种关注个人、人类和世界存在的基本意义.不断培植和发展内心的价值需求,并且努力在生活各个方面去实践这种需求的精神。倡导人文精神。就是在呼唤信仰、道德和良知,确保人的尊严与平等,真诚地关怀人类社会的未来.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相似文献   

5.
叶燕芬 《考试周刊》2012,(3):114-115
文章认为,教师必须学会倾听,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敢问;为学生创设情境,张开他们想象的翅膀,使学生乐问;通过练习设计,技巧的指导,使学生有问,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提问意识,最终提高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6.
郑庆华 《考试周刊》2010,(1):167-168
学生课堂学习心理直接影响着历史与社会课课堂教学效率。如果一个学生能够通过一堂或持续的几堂历史与社会课,产生认知、情感、意志、兴趣等方面的幸福感、满足感,那么,这个学生就会将所有精力都倾注于历史与社会课堂的学习活动之中。因此,调节好学生课堂学习心理,将有利于提高历史与社会课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7.
多元智能理论是一种全新的有关人类智能结构的理论。以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为切入点,探讨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策略,既可为该理论拓展更广阔的应用空间,又有利于促进历史与社会课教学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8.
王涛 《广东教育》2006,(9):43-44
教育应该不仅仅是追求学业的成功,还应包括让人格、个性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而后者的实现,有赖于人文教育的实施。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开展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中学历史教育的使命。  相似文献   

9.
“创新是我们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繁荣昌盛、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要使学生“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品质和实践能力。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现代素质教育,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下历史和社会教学应该是一个充满实践、探索和创新的过程,也是一个开启、丰富和完善学生心智的过程;教师的教学行为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掌握规范,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想象力、理解力和创造力得到成长。最近,笔者参加了某市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展示活动。通过该项活动,笔者对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思考。  相似文献   

11.
郁素 《教学月刊》2006,(11):37-38
教学月刊中学版“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标准确定的教学目标,是通过精选历史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  相似文献   

12.
《社会》课中许多知识点都是融在插图中,要求学生能在读图中理解、挖掘。因此,读图是《社会》课中的一种重要实践活动。结合教学实际,笔就如何培养学生读图提出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13.
14.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成为素质教育的重心,这就必须改变以往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共识。本文结合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中开展探究性教学的具体实践,试图说明探究性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是推行素质教育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5.
“为了初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表明了课程的人文性和方向性。这是《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对政治科的性质特点所作的规定。可见,塑造青少年美好的心灵,陶冶他们的高尚情操,是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使命之一。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就是要在语言上充满人文关怀。尊重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教师还要在转变观念上下工夫,  相似文献   

16.
17.
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构成,历史这门课程的学科特点和教育目标决定了其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方面的关键作用,同时也突出了其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践行当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的重任,因此强化中学历史课堂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就成了当前中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此基础上,文章对如何强化历史教学的人文精神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环境,是教学过程中认知逻辑、情感、行为、社会和发展历程等方面背景的综合体,具有文化属性。教学情境不同于教学系统外在的、宏观的“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等),它作为课程系统的内在组成部分,不仅是物理的、现实的,又是心理的、人工的,是一种通过选择、创造构建的微环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20.
中学历史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对学生的教育不仅要求学习成绩上的提高,还应让他们的人格、个性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而后者的实现,有赖于人文教育的实施。我们提倡素质教育,人文素质应该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历史学科本身就是一门人文学科,开展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是中学历史教育的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