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对国内外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反思,尤其是对教育技术学研究对学习者缺乏深层次关注的反思,结合教育技术学自身的属性,尝试提出"在文化视野下将技术、学习内容、学习者相统合"的教育技术学研究的新范式——CTCL。首先对CTCL的基本构想进行了描述,并通过文献研究法,对能够体现这一研究范式的相关研究领域,即学习科学、学习技术、学科学习心理、多媒体学习、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教育神经科学进行了回顾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在CTCL研究范式下进行的"高中学生信息技术概念学习的偏差认知研究"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2.
CTCL教育技术研究新范式的提出,是对“中国教育技术学派”创立的一种大胆追求与勇敢尝试。文中关于CTCL的基本命题是在重新审视学习的基础上提出的。考量近年来在学习领域发生的一些重大变化,我们对学习的认识基础是:学习者处在学习生态系统中心,学习是信息向知识转化的过程,学习反馈是学习系统动态平衡的前提条件。由此,CTCL范式下的基本命题由学习的要素、过程、资源、方式、价值和目标等几个主要维度构成,其研究应用围绕着基础教育、教师教育和高等教育进行了分析并例举。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关注学习者发展的学习技术开始成为越来越多的教育技术学研究者的新追求。从教育技术学研究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结合对优质研究文献的考量,分析了教育技术学现有的三种研究范式:"媒体应用"、"课程整合"、"学习技术"的形成背景、内涵、特征、发展现状及启示等,揭示了这三种教育技术学研究范式向前兼容的发展性特点。发现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在文化视野下关注技术、学习内容、学习者的学习技术研究范式,开始成为越来越多的教育技术学研究者的新追求。  相似文献   

4.
在复杂性科学视野下对教育技术学研究范式进行反思,可以发现其混乱和对立的原因在于教育技术学学科是复杂的交叉学科,所研究的教育技术是个复杂的系统。教育技术学研究范式应统一或整合到莫兰所倡导的复杂性范式之下。  相似文献   

5.
教育技术学研究范式探索的历史足迹与时代反思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蔡建东 《现代教育技术》2009,19(4):14-17,21
文章对中外教育技术学研究范式的探索进行了系统梳理,指出前人的探索对于教育技术研究者摆脱传统实证研究"单向度"的思维模式,开启多元取向的研究进路,扩展研究对象的视域具有重要的历史贡献。但同时文章也对研究结论中形式上的"综合运用论",研究思路上脱离学科范式就方法而方法、"主义对垒"的分析框架等方面的不足进行了时代反思。  相似文献   

6.
《现代教育技术》2018,(2):47-53
文章基于CTCL(Culture,Technology,Content,Learner)研究范式及其基本理念,以小学数学"相交与垂直"的学习内容为例,对学习者的前概念进行测查,了解他们的认知状况及其形成原因,并将学习者的前概念进行分类,之后依据学习者的前概念类型进行个性化学习设计,并按照前概念类型将学习者分组进行个性化学习。实验表明,针对学习者的前概念,借助技术进行个性化学习能够有效促进学习者的概念转变,提高学习者的学业成绩。  相似文献   

7.
在努力消解教育技术学一直以来给人"媒体的应用"的技术主义倾向中,米斯拉和科勒引进了舒尔曼的课目教育学知识概念,进而把(教育)技术学知识与学科知识和通用教育学知识进行融合,提出了技术整合型课目教育学知识的概念。技术整合型课目教育学知识,就是教师基于课目知识、通用教育学知识和情境知识,将技术有效地整合到真实教学活动中,形成的一类特殊教育教学能力的知识表征。这类知识,在真实教学情境中具有灵活性与创新性,从而促使教师必须加以学习与研究,以便让其转化为他们各自的新型素养。于是教师就需要成长为创新型的课程设计者和知识生产者。至今技术整合型课目教育学知识已经得到了广泛开发,不仅形成了设计—实验、技术映射等开发方法和五维评价标准,而且孕育出了"教学哲学的民主转向"、"教师知识研究的范式转型"、"教育技术发展的理论建构"和"教师教育改革的课程创新"等课题。  相似文献   

8.
“媒体派”与“学习派”是教育技术学科的两大阵营,两派的争论形成了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两大谱系,推进着教育技术学科范式的形成。信息时代的到来在不断推动两派走向融合,但这并不意味着二者将走向统一,反常现象不断出现,最终可能导致教育技术学科的范式革命。“学媒之争”和范式的相互作用,推动着教育技术学不断向纵深发展。正确认识“学媒之争”与范式革命,对信息时代的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针对学界存在方法、方法论与研究范式概念含混使用的现象,文章站在教育技术学学科的视角上对"范式"概念的含义重新解读,总结出了范式的四个基本特征,并探讨了三者的关系及其对教育技术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该文以小学教育专业高师生为研究对象开展教学行动研究,基于学情分析,从反思质疑、知识转化、观摩探索、团队学习、信息管理、自我导向等策略维度,构建以"学习素养"推动"教学素养"的教学模式。教学实践表明,高师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可以解释教学素养的变异。个体反馈比集体反馈更能影响学习态度,进而影响教学素养;有意识的学习策略教学比无意识的学习策略教学更能促进教学素养的提高;知识转化策略能显著促进教学实施能力的提高,学习素养培育可以提高高师生教学素养。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学科的角度对中国当代教育技术学的三种主要理论范式进行对比研究。文章认为"过程与资源"范式和"媒体技术应用"范式由于其研究对象缺乏独特性与稳定性,研究内容难以具备学科知识体系所要求的逻辑性和系统性,研究方法无法生产出可以真正被检验的学科知识,故而形成的理论范式在确立教育技术学学科地位方面显得底气不足;而"教育教学系统构造技术"范式在其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却表现出一定的独特性与合理性,并且逐步形成作为一门学科的教育技术学理论研究思维,即从技术学的角度深入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最终形成一套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引进了多种先进课程理念,并发展起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模式,但多数教师没有理解背后的深层逻辑,致使在课程建设中遇到很多问题。该文从职业理解、能力内涵、知识概念、工作分析方法等角度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实践中的主要课程模式进行分析,归纳确认了“再现性策略”和“建构性策略”两种课程范式,并从课程目标、学习内容、学习理论基础、划分课程结构的逻辑、课程开发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区分。该文建议,为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实现课程范式的转变,即从基于传统学校教育的“再现性策略”课程转变为“建构性策略”课程。这一范式变化符合新职业教育法对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关注,体现了先进学习理论的要求。该文还提醒,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应更加关注理论和实践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3.
该文从教育技术学的视角出发对场馆学习进行了回顾与展望,认为教育技术与博物馆曾经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以博物馆为基础的场馆学习构成了教育技术领域的重要发端,其后伴随着教育技术领域自身专业化的推进以及教育改革运动的影响,教育技术与博物馆渐行渐远,场馆学习淡出了教育技术专业人员的视野。在21世纪的今天,面对非正式学习的崛起,教育技术与场馆学习有必要再度携手。该文从教育技术学的立场出发,区分了场馆学习研究的两种视角——教育学的视角与技术学的视角——以及它们各自关注的焦点问题,提出未来对场馆学习的探索应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来回答"博物馆中人是如何学习的"这一课题。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对教育技术概念的不同理解、教育技术学理论建构与实践基础、技术观的广狭之争、现代教育观的批判等四个方面论述了以人为对象的教育技术,以范畴性技术教育化为逻辑起点的教育技术学和以教育技术本体论为根基的教育技术哲学所构成的完整教育技术学体系。创新之处是分别在技术范式中拓展出新的广义技术概念,在教育范式中批判了现代教育观,并找到了教育和技术共同指向人的汇合点,建立起教育技术学自身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15.
知识生产与创新是学科存在的命脉,对比三种教育技术学的知识生产方式得知:"过程与资源"范式和"媒体技术应用"范式由于所关注侧重点不同,其研究对象的选择缺乏独特性与稳定性,因而无法生产出可以真正被检验的学科知识;而"教育教学系统构造技术"范式则围绕其研究对象在研究方法上表现出一定的独特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文章回顾、总结了"美国教育技术学领军人物学术思想研究"的初衷、价值和阶段性成果,反思和评价了该项系列研究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在对美国教育技术学历史与逻辑的把握中,梳理了美国教育技术作为一个领域产生发展的基本脉络,揭示了‘媒体派’和‘学习派’的双峰对峙与双重变奏是美国教育技术学发展的内在矛盾和内在动力。文章阐述了借鉴美国同行经验的三点启示,提出从学术领军人物成长土壤的研究和内在精神世界的探究两方面深化本项研究的思路,并强调开展个案研究要不断提高研究的层次和水平,由"追随"到"平等对话",能否取得与发达国家教育技术学同行进行"平等对话"的资格,取决于中国教育技术领域发展的实力和教育技术学科建设特别是基础理论研究和专业人才培养所达到的水平。  相似文献   

17.
构建以问题、小组、活动和资源四要素组成的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课程的网络学习社区,并借助于数字化网络教学平台,针对各个要素设置若干个功能模块,为学生提供课堂学习资源及项目实践资源,同时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互动交流空间。该网络学习社区促进学生个体及群体的知识建构,为实现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教育技术学经过了一个世纪的发展,在媒体研究和教学设计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推动技术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教育技术学在核心知识体系的发展上还存在局限,在实践层面也未能有效地推动教育的深层变革.本文对教育技术学在美国的发展予以反思,梳理这一学科的研究脉络、定位和趋势,综合分析了如何采用设计科学的视角拓展和深化教育技术研究,并围绕这一定位讨论了研究发展的具体趋势.  相似文献   

19.
当代终身学习理论、政策和实践的一个关键前提是现代社会快速变化,因而社会对个体有一个持续的要求:个体要不停地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以便适应变化着的社会,甚至要不断改变"自我".个体"自反性地"(重新)建构自我的需要在终身学习领域日益受到关注.该文对社会学家吉登斯的有关晚期现代社会中自我作为"自反性任务"的概念的前提进行审视,指出其道德维度和主体际性层面缺失的问题,并探讨了这两个缺失对终身学习领域的潜在影响.哲学家泰勒虽然也认为现代人的"自我"类似于一项构建任务,但他强调自我构成中道德维度和主体际性维度的不可或缺性.该文结论认为泰勒的"自我"理论不仅有助于改善吉登斯的自我认同观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指向一种与道德价值维度有关的终身学习.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巨匠福柯,基于对文艺复兴、古典时期、现代时期的惩罚史的谱系学考察,提出了微观权力技术学的概念。福柯的微观权力技术学是以主体自由为前提,具有隐蔽性、生成性、对抗性的力量策略。"知识——权力——身体"的内在逻辑揭示出现代权力运作的原理。通过对现代规训机制外在结构的展示,揭示权力技术学的实践体系,遍布于整个社会体系的微观权力构成了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宏观权力网络。福柯的权力技术观具有非本质主义、非历史主义、批判性、实践性的特征,对于丰富完善马克思主义权力理论在微观社会领域的实践效能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对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打开了一个关注民生的实践维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